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诗经·国风》蕴涵的社会万象

时间:2024-05-14

◎文/解维汉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有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有的经过润色和修改。“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国风”是《诗经》的核心,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精华,这些诗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也显示了他们的艺术创作才能,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晶莹的珠宝,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劳动与生活

《诗经》里的作品真实反映了底层人民的劳动与生活,表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周南·芣苢》是妇女们三三两两去采集车前子时边采边唱的歌,表达了劳动时的欢快之情。《魏风·十亩之间》唱出了采桑姑娘在劳动中的欢乐和劳动后愉悦的心情。《豳风·七月》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全诗生动地描写了奴隶在一年中的劳动与生活,是一首全面反映农村生活的诗篇。全诗八章,一章为总章,其余七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全诗结构完整,章法严谨,写作上又运用对比、烘托、渲染等手法,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图。《七月》重于叙事。它以月令为兴,颠倒错综,亦实亦虚,串连全篇,仿佛在讲述一年中的故事:“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叙事,而把事嵌在了鲜翠流丽的背景中。懿筐、微行、柔桑,是诗中不多见的细微的刻画。“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是《七月》中的神来之笔,反映不同时令下农人规律有序的生活。清人方玉润认为诗中“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如是”。

战争与徭役

先秦时期战乱频仍,导致亲人离散,田园荒芜,给劳苦大众带来了极大的痛苦。《邶风·击鼓》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诗中真实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有些诗写征夫思家恋土,有些诗写思妇怀念征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豳风?东山》描写一名新婚不久就出外远征、三年未归的士兵思念家人的情景。诗人回忆了征战生活的艰辛,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他在途中想象家中情景的心理活动。想象着他出征以后家园的荒凉,想象妻子在家的盼望,更联想到当年新婚的美好。他对家乡的担心和悬疑,反映了战后农村的破败景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痛苦。《王风?君子于役》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此诗从日常生活中鸡进笼了、羊牛回家了,而自己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写妻子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生活画面,表达女主人公怅惘的盼望和期待,进而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卫风·伯兮》也写妻子思念远行出征的丈夫。诗中先由夸夫转而引起思夫,又由思夫而无心梳妆到头痛,进而由头痛到患心病,从而层层递进,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尽管诗中的女主人公算得上"深明大义",她对自己的丈夫能"为王前驱"很感骄傲,但久久的期盼一次次落空,仍然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

也有不少篇章描写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如《唐风·鸨羽》中就有“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的深沉抱怨,发出王差不得息,庄稼种不成,饿死爹妈谁来问,苍天啊,何时小民得安身的痛苦呐喊。在这种残酷的无止境的剥削和压迫下,劳动人民越来越意识到劳而不获、不劳而获的不合理。《豳风·七月》描写农奴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外还要为贵族服种种劳役,如打猎、盖房、纺织、做衣、凿冰、造酒等。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住的房子是火烟熏耗子,窟窿尽堵起,柴门涂泥,不能抵御风寒的破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因此喊出了“无衣无褐(粗麻布衣服),何以卒岁”的呼声。

爱情与婚姻

《诗经》中有很多抒写恋爱婚姻篇章,大都真切而大胆。如《陈风·东门之池》是一首欢快的劳动对歌。一群青年男女在护城河里浸麻、洗麻、漂麻。一边干活一边说说笑笑,小伙子豪兴大发,对着爱恋的姑娘大声地唱出这首《东门之池》。剥离麻皮,本是一种艰苦枯燥的劳动,但能和自己钟爱的姑娘在一起,又说又唱,心情就大不同了。艰苦的劳动变成温馨的相聚,歌声充满欢乐之情。还有《邶风?静女》,写青年男女相约在城墙根儿见面,约会之前,他们曾经邂逅,彼此有美好的印象。作品虽只是男主人公自言自语的几句话,可是把他的憨厚实诚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描绘出女主人公机灵刁钻的形象,从而充满戏剧化的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秦风·蒹葭》则描写追求所爱的人却难以企及的惆怅与苦闷。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已成为千古名句。《郑风·青青子衿》写一女子与爱人别离时,相思萦怀,望穿秋水,盼望爱人传来信息或翩然而至。回想当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的缱绻深情,这份由青色勾起的离愁真是分外沉重,悠思之情溢于言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成为少女遥想情人的身影而陡生的幽怨之意。

也有一些诗篇反映了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对不合理的封建礼教的反抗。如《邶风·柏舟》中的女主人公怨恨母亲不了解自己的心思,而使自己理想的爱情不能实现。这种罪恶是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对母亲的反抗就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卫风·氓》叙述了一个纯朴、善良而又勤劳的姑娘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诗一开始男主人公“氓”对她甜言蜜语,但结婚后不久“氓”就变了,摆出老爷架子,完全把她当奴隶使用。她起早睡晚,终日劳碌,却受到虐待和遗弃。通过抒写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压迫与反抗

还有一些歌谣矛头对准统治阶级,反映人民群众对剥削压迫的不满和反抗。《魏风·伐檀》中,伐木者在河边从事繁重的劳动,结果自己却一无所获,而贵族统治者既不打猎,又不种庄稼,却是猪獾满院,粮食满仓,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因此伐木者厉声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这是反抗的呼声,义正辞严地抨击了统治阶级。在《魏风·硕鼠》中,更是把统治者比作贪食的大老鼠,农奴用自己的劳动果实,把他们喂养得肥肥的,而自己什么也得不到。因此要以“逃亡”到“乐土”而寻求解脱。

《豳风·鸱鸮》通篇用了母鸟的"语言",逼真地写出了既丧爱雏、复遭巢破的鸟禽之伤痛,塑造了一只虽经灾变仍不屈不挠重建家室的可敬母鸟的形象。这首"寓言诗"与其说是代鸟写悲,不如说是借鸟写人,那母鸟所受恶鸮的欺凌而丧子破巢的遭遇,以及在艰辛生存中面对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深深恐惧,正是下层人民悲惨情状的形象写照。

“国风”是《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所具有的艺术方面的成就,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