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刘阿姨的困惑

时间:2024-05-14

◎文/何迟

刘阿姨又和儿子吵了一嘴,此刻心里非常不爽,睡意全无。

12年前,她和老伴同时退休了,想着从此过上了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他俩乐得开始计划先国内后国外的旅游行程。

还没成行,儿媳年底生了个女儿,他们得帮助儿子照顾孙女。

六年的艰辛繁琐不敢回头看。孙女上小学五年来,老两口天天接孩子放学,买菜、煮饭、搞卫生,年复一年,不但操尽了心,而且在孩子的教育上,还与儿子的想法相去甚远,常常发生争论。

比如那次吧。孙女二年级时,学校召开家长代表委员会,征求有关学生午餐的意见,儿子把在家里的做法提出来了:“我们家从来不给孩子吃鸡肉,因为鸡肉里激素太多。”这种说法儿媳是始作俑者,她曾经从一份权威报纸上看到过有关报道;现实中也可能因为不良养殖、售卖,存在一些隐患,具体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至今也没有谁下过定论。鸡肉营养之丰富无人不知,小孩子们更是喜欢那鲜美的味道,孙女就特别爱吃鸡腿鸡翅。过去家里不做她还可以在学校解解馋,可会议之后,学校午餐再未提供过鸡肉菜肴。学校的午餐是由校外具有资质、又经过严格审查的饮食机构当日统一制作,并派密封保鲜车送来的。作为家长,从健康和安全的角度考虑不让自己的孩子吃,别人无权干涉,可把它作为意见正式提出并且在全校实施,合适吗?是不是过于自我中心了!

不仅这事,像上学开车送(学校很近,走路十多分钟),在家自己不会倒水喝(学校是饮水机),自己不会到小区门外的文具店买橡皮,不会洗碗洗内衣,没乘过公交车……完全不像是一个12岁孩子的生活经历和能力。刘阿姨每每对儿子提起:“你小时候我们这样教育你了吗?一年级你就会打酱油醋;你女儿比你聪明,可你怎么就不让她做呢?人要学习的,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吗?”儿子就一句话:“她哪里有时间做这些。”

的确,孩子放学一进门,直奔书桌,低着头写写写直到吃晚饭。写得她手指磨起了茧子,还常常说脖子疼。晚饭后还要继续写,再弹一个多小时钢琴,洗漱后上床,最快也要10点半了。

孩子学得辛苦,成绩也不错,英语常免考,数学作业常免做,只是语文的阅读能力方面不太理想。其实她小小年纪已经拥有满满两大书柜的中外名著,遗憾的是阅读时间太少。当然,在学校因为她热心帮助同学解疑,爱劳动(与在家不同)还当选了中队长。

儿媳工作地点比较远,早上六点多出门,每晚差不多七点钟后到家。她一进门,不管孩子是上厕所还是写作业,话题永远是“牛吃草问题做的怎样了?”“英语口授课准备了吗?”“抓紧完成明天乐课力的作业啊!”“应该做学而思习题了,快点吧!”“明天要考跳绳,你练习了吗?”

这样的学习环境无形中给孩子加大了压力,听孩子说,区里监测考的前晚,她躺在床上两点钟左右才睡觉,而且她班里的同学也是差不多失眠大半夜。刘阿姨心下吃惊:这才是小学生啊,小升初如何?中考如何?高考又如何?虽然刘阿姨心里不以为然,但是婆媳之间关系微妙,她轻易不和儿媳言来语往。不但如此,就是自己的儿子,只要涉及孙女教育问题,她和老伴也只是执行者。

不过,从2018年起,教改内容中增加了提升语文教学的考试比重,加强了中国古典诗文教育。这一来,孙女有点不适应了。刘阿姨曾经建议儿子,把孩子的双休日课外辅导减半,腾出些时间让孩子自由阅读和活动。因为同样是语数英三门课程,每门上一个辅导班不就可以了吗?但他们不同意,理由是当下上海每个小学生都一样参加多种课外辅导、学琴或者其他特长,我们不拼就要落后。

也是,孩子拼,父母拼,老人也跟着拼。过去孩子小,老两口双休日就休息了,那时他们常四处转转看看,甚至来一次短途旅游。孙女三年级以后就不行了,周五一放学,来不及吃晚饭就要赶去上钢琴课。双休日,儿子儿媳带着孩子跑东跑西上各种辅导班,没时间做午、晚饭,老两口就要做好等他们下了课回来吃,然后三个人再赶到另一个辅导班。有时下午课与晚上的课连着上,这样他们常常赶不回来吃晚饭,中间来电话讲一下,老两口才可以少做一顿。

从孙女生下来,年复一年他们已经明显精力不济,难的是两代人教育观念已经完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了。这不,今天又为孙女阅读课外书起了争吵。

周日或者假期有一点时间的话,孙女也喜欢看课外书,不过她常常看的是《哈利波特》《女巫》《几米》,还有什么《怪男孩》之类,饭桌上她常常和爷爷奶奶讨论的是魔幻话题,后者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早上刘阿姨买了蓬蒿菜,问孙女知道相关的两句古诗吗?她却只能摇头。刘阿姨认为不是说这些书不能看,但那些经典的流传长远的读物,才能滋养人一辈子,也应该涉猎甚至重点阅读吧?可是刘阿姨想不到,那些魔幻读物竟然是学校布置的。

今天下午孙女放学后,本该儿子从单位赶回来接她,再送她去上钢琴课,结果单位有事情他一时走不开,来电话让老两口打车送孩子去。路途不近,他们三人早早吃好饭就出发了。因为事先没有预订,小区门外的大街上车来车往,每见滴滴驶来他们就扬手拦车,但20分钟后没有一部停下来。幸好时间上留有余地,他们当机立断跑到马路对面的公交站。车子来得很顺,车上人也不多,辅导班上他们是早到的,孙女非常开心。下课后8点多,孩子喊着乘公交,虽然返程车不是原来的路线,但没费周折他们找到了公交站。车上人更少了,刘阿姨和老伴并排坐在一起。孙女拿着车票,很自豪的样子,顺路看着窗外街景,偶尔和奶奶聊聊天,一路喜笑颜开。131路公交站就在小区旁边。因为中途换乘,回到家已经九点多了。这下儿子又不高兴了:“这么晚,怎么不打车?”

打不到啊。地铁站也没找到。

她想不通:平时教育孩子要绿色出行,今天情况允许,明天又是周六不上学,让孩子乘乘公交是好事啊!

可儿子说太慢了,没时间。

在他嘴里,永远是没时间。一个孩子从小养大,靠的就是时间啊。一棵树苗长大也是一样,急不得的,不能拔苗助长。

所以她常常想,从各个角度看,自家两代人教育观念的冲突,仅仅是表象的,实质上应该是由社会巨变附带而来的改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