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滕钰 王翠翠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25 mg小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75 mg大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液流变学、生存质量、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论 75 mg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以及血液流变情况,促使其生存质量得到改善。
关键词:脑梗死;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效果
脑梗死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主要发生在45~70岁、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发病率逐年增高,对患者身体和精神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脑梗死多合并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并发症。脑梗死包括腔隙性梗死、脑血栓、脑栓塞等,发病时间短、进展快、病情危重、预后差。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不但会对其神经系统和认知能力造成一定的损害,而且会对肢体功能造成很大的影响,引起一系列的继发症状。因此要及时给予患者治疗,控制病情发展[1]。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65.12±2.21)岁。观察组男24例,女17例;平均年龄(65.57±2.6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或其家人都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入选条件:经临床症状观察,影像学检查MRI显示脑缺血性病变,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的诊断标准;40~80岁;颈动脉有显著的狭窄,有一定的抗血小板作用。排除条件:有意识或心理障碍;有其他脑血管病;既往使用过的药品有过敏史;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出血性病变。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调节血脂,降低颅内。同时,观察组给予75 mg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第一次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拜尔医疗卫生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300 mg,之后每天一次,每次服用100 mg;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000542,深圳信立泰制药有限公司)每次服用75 mg,每天一次。对照组患者给予25 mg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疗法以及用量和观察组一致,但氯吡格雷用量为每次25 mg。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生存质量评分、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疗效评价:神经功能缺陷程度=(治疗前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治疗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治疗前神经功能缺陷程度得分×100%。痊愈:神经功能损害评分降低91%~100%;好转:神经功能损害评分降低45%~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4%;无效:神经功能损害评分下降0~17%[2]。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療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角色生理、心理健康状况等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5.3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未见,P>0.05。
3讨论
脑梗死是由脑动脉粥样病变引起的血栓或血栓滑脱导致,血小板粘附力和血液中的血脂水平是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血小板紊乱可使动脉粥样斑块活化、粘附、移动、血栓形成和血栓移动,使患者大脑微循环系统出现紊乱,造成局部脑供血不足,进而出现脑梗死。如果血液中的血脂含量升高,血管内壁厚度会增大,血管弹性降低,从而使血管内压力增大,造成血管阻塞,形成脑梗死。临床上,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来促进脑内微循环的畅通,有效修复脑细胞对缺氧造成的损害,减少梗死面积,从而大大改善脑梗死症状[3~4]。
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具有解热效应。细胞因子(IL-II、TNF)是由发热机体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嗜细胞产生并释放出的内生热源,它能促进PGE的合成,PGE是一种中枢性的发热媒介,通过调节温度而提高温度。阿司匹林能通过抑制下丘脑环氧酶(COX)的合成来抑制PGE的合成,从而使调节体温的中枢温度回归到正常水平。阿司匹林具有镇痛作用,关节痛、头痛、肌肉痛、痛经、痛经等病理过程可引起致痛物质缓激肽、前列腺素(PGs)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导致疼痛。阿司匹林能降低周围病灶的COX以及PGs的合成,缓解疼痛。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消炎效应,局部产生大量的PGs,作为一种炎性物质,阿司匹林能抑制炎症区域COX-2,降低 PGs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能预防血栓发生。低剂量阿司匹林能降低 COX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降低血小板TXA2含量,并能抑制板聚。PGI2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舒张血管的功能,PGI2是TXA2的一种生理拮抗剂,PGI2的合成会促进血栓的发生。但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会出现对阿司匹林的抗药性,从而导致脑梗死的后续治疗和预防工作无法奏效,严重的还会对脑细胞、神经细胞和系统造成二次损伤,从而影响患者预后。
氯吡格雷是一种治疗脑梗死的新药物,可阻止血小板的激活、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氯吡格雷还能通过其他途径抑制血小板激活,增强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果,由于血小板的生物学性质,它们的激活和聚集是独立的,互不影响。因此,使用氯吡格雷可以在两个方向上抑制血小板。二者结合,可以将药物的效果最大化,降低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脑梗死发生率[5~6]。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可以弥补两种药物的不足,使两种药物的特点结合起来[7~8]。同时,但氯吡格雷还有剂量依赖的特点,大剂量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效果[9~10]。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P>0.05。说明相对于25 mg的剂量,75 mg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疗效更为理想。
综上,75 mg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以及血液流变情况,促使其生存质量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张磊,梁新明.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28):52-54.
[2] 靳玉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善作用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2,6(18):138-141.
[3] 孙佩辉.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25):19-21.
[4] 陶丽群,黄桂红,罗有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25):122-125.
[5] 孙明月.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22,7(17):98-101.
[6] 华海霞.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2,6(16):57-60.
[7] 范驰,王瑞萍.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18):6-10.
[8] 韩娟娟,王永传,贾琼,等.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在脑梗死中的应用进展[J].系统医学,2022,7(15):195-198.
[9] 李佳.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16):122-124.
[10] 高雨秋,王慧然,张凯.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療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19):129-131,13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