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美术学院的历史》简评

时间:2024-05-14

《美术学院的历史》一书主要讨论了从16 世纪到19 世纪以来美术学院发展的历史。该书在论及Academy 这一术语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时,讨论了学院如何逐渐演变为现代意义的美术学院的曲折历程,同时也阐述了艺术和艺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以及西方艺术家(设计家)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该书的作者佩夫斯纳认为,美术发展的历史不仅是人类审美发展的历史,更是社会发展变迁的一部分,因此,从社会的维度观察美术就变得非常重要。具体而言,该书聚焦培养艺术家的机构——美术学院的产生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美术史变迁的独特视角。

Academy 意为“学园”,相比较文艺复兴时期非组织性的、多样统一的学院,16 世纪手法主义时期的学院则建立起详尽的、公式化的章程,从而促进了学院的新发展。17 世纪中叶的意大利,Accademia 又蜕变为行会或公会含混不清的同义词。17 世纪到18 世纪中叶,Academy 指在艺术家或赞助人家中开设的人体写生班(life-classes)。总体而言,学院谱系的轮廓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者民间聚会的形式第一次出现,发展到手法主义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学院规章和财政制度,继而到了柯尔贝有关服务于专制主义的学院体系,直至这一观念在整个欧洲传播开来。

美术学院是在与行会之间不断斗争的艰难环境中诞生的,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6 世纪瓦萨里提议建立一所美术学院,使艺术家借此可以完全摆脱行会的束缚,提高社会地位,但这一设想一直未能实现。学院事实上只是通过将佛罗伦萨艺术家统一于一个新的行会中,从而使他们从原先隶属的各种行会的限制中解脱出来,但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尚无根本性改变。17 世纪的“古今之争”证明了艺术中心已转到巴黎,因此决定性地影响了同时期几乎所有的美术学院。当时主要有三种类型的艺术家,以法国为例,学院会员只存在于巴黎,是宫廷的仆人,有相对较少的艺术自由,在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时代,艺术家对于统治阶层是一种社会必需品,对艺术的有效推动也只能来自于国王与宫廷。18 世纪的美术学院则摇摆不定,尽管吸收了该世纪的某些新思想,但本质上仍是旧王朝的产物。到了19 世纪,一方面艺术家教育的“学院化”几乎完全实现,另一方面受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艺术家将个人审美主义作为基本信条,学院教育所要求的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艺术家角色与沉迷于个人主义的艺术家角色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分裂。直到1914 年,德国美术学院的复兴向前迈出最重要的步伐,工艺美术的复兴与改革顺应了20 世纪的社会生产状况,同时艺术家的教育——以包豪斯为代表,取得巨大成就,一种充满生机的新型美术学院第一次在20 世纪变成了现实。

本书所记述的不仅是美术学院的机制和制度的历史,更是美术学院得以在社会上存在的历史,其中涉及大量艺术史与社会史互动的内容。书中所涉及到的文献和史料全面且丰富,有助于我们重建当时的历史图景,也为研究西方美术史和美术(设计)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