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美育研究2018年度报告

时间:2024-05-14

杨嘉晨,李庆本

(杭州师范大学 艺术教育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121)

2018年中国美育研究延续了往年的繁荣势头。***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及一系列讲话中对美育工作的关怀和重视,极大地鼓舞了美育学界。本年度中国美育研究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各类期刊、报纸等处以美育为主题的论文达924篇,其中硕博士论文69篇,出版美育著作20余部。本文拟对2018年的美育研究成果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概括,试图为读者呈现出本年度中国美育研究的概貌特征。[注]本文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由于多方面原因,本研究尚未将港澳台等地区在本年度内的美育研究资料收集全面,故本文暂不讨论。

一、环境与背景

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文件提出了本阶段美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即“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改进学校美育教学,鼓励特色发展,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健全美育评价机制”。2018年,围绕“十三五”的相关规划,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1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在美育工作方面提出“制定《关于加强高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意见》《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管理办法》,召开全国普通高校美育工作会议”的工作要求。随后的2月12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点》中,从“推进高校美育综合改革”“落实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完善美育改革发展机制”四个方面对美育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

8月30日,***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指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年轻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随后在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习总书记一系列的讲话表现出国家对于美育工作的支持和重视,给美育界和美育学界注入新的活力,各学校与美育机构纷纷开展了对习总书记关于美育思想的学习,并引发了众多学者对于国家美育政策方针的阐发和探讨。[注]以上政策文件及讲话内容,均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www.moe.gov.cn/)。

在此背景下,美育界举行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会议。4月21日,上海举办了“全国学校美育工作会议暨第三批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签署仪式”。在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大投入、优化配置、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并在会前举行了第三批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签署仪式。6月28日,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了“为师传艺树人——首届首都基础美术教育论坛暨京津冀美育高峰会议”,会议通过对区域性美育的研讨,为京津冀美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维度和实践案例。10月13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茅台学院召开。会议就如何培养高校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展开研讨。10月28日,“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艺术理论发展回顾和展望”学术研讨会暨2018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在杭州师范大学举办,会议设置了“艺术教育的美育灵魂和创造性内涵”分会场,与会学者对美育研究的各类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11月11日,由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当代美育、艺术教育的观念与实践”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具体分析了当代美育、艺术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力图推动美育、艺术教育的观念变革与实践深化。除会议外,本年度还举办了数场高规格的美育活动。如由教育部主办,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师范大学承办的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展示活动于10月29日开幕。本次活动是推动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深化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改革、激励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立志当合格美育教师,对提升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述要

通过对本年度美育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整理,可按照研究者在论述时所关注的问题将其大致分为美育理论研究、美育实践研究、美育思想研究、美育经典话题研究和美育史研究五个方向,在此大方向下又有数类细小的分支,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一)美育理论研究

1.美育理论与美育基本问题

美育基本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中国美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在不断地对这些老问题作出新解答。王登峰《美育是什么》讨论了美育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作者认为,美育就是日常生活,“这个日常生活体现了每一位受教育者能够通过美育教育的熏陶,在生活中不仅是去创造,更重要的是去发现美和欣赏美,让自己的日常生活得到美化”。[1]丁国强《美育与人生》提出,美育直接关系人的精神生活、情感生活,关系灵魂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对于青年一代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润物无声的影响,是一门人生科学。[2]高建平《从狭义的美育到广义的美育》区分了狭义与广义的美育:狭义的美育主要指对艺术欣赏能力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懂艺术的人;而广义的美育指对人格的全面培养,目的是培养心智健全、全面发展的人。而研究者在研究中应当注重真善美三者在实践中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即通过狭义的美育,实现广义的美育。[3]周星《审美三题:从中国视角审视美育的审美观念认知》从中国视角入手,认为传统的静观审美已经开始趋向“流观”审美,而对于美丑偏执的教育不是合理的美育要求。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视角“是一个归总认识的经典箴言”。[4]

学界对于美育话语体系的构建、各种美育理论研究也十分关注。杜卫、冯学勤《在继承和创新中建构当代美育话语体系》一文提出,“话语体系建构”不同于一般的“学术研究”或“理论构建”,它从一开始就应该具有清晰的现实问题针对性、强烈的文化价值归属感和鲜明的意识形态导向性。因此,对于当代中国美育话语的研究,不但要继承我国美育的优秀传统,更要充分关注美育对于当今中国某些问题的解决。[5]陈履生《美育的传承与“四观”的建立》认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直接通过审美观来呈现,因此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是在新时代以美育来带动建立一个“四观”正确的主流价值观。[6]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文化思潮不断涌现,美育话语体系的构建必然要重视对新思想、新观念的观照。如冯学勤《加强二次元文化的美育研究》就指出当代美育理论迟钝于“二次元”这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并提出在美育话语研究和构建中,不应该忽视二次元文化的独特性,而应当关注其新颖而多元的感性经验、对健全人格养成的正面影响以及文化创造性价值,从中提炼出二次元文化最为积极的意涵。[7]

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美育”的概念在国内开始得到倡导。近年来,生活美育、自然美育、身体美育等新理论都可看作是“大美育”观念影响下的产物。如刘悦笛《从“美育代宗教”到“生活美育”——返近代美育之本,开当代美育之新》认为“生活美育”是将蔡元培美育思想中“学校美育”“家庭美育”与“社会美育”的回归生活和贯彻执行,其特征是“‘生活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而是‘文化教育’,不再是他人教育而是‘自我教育’,不只是短期教育而是‘终身教育’”。[8]邱振国《览物寄情 寻理畅思——自然美育视野下的自然审美方法体系梳论》[9]、秦初生《论生态美育的基本特征》[10]、王亚芹《身体美育:一种美育新形态》[11]对自然美育、生态美育、身体美育理论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阐述。霍美辰的著作《媒介美育通论》紧跟时代潮流,以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美育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超越保护主义范式”的媒介美育理念内涵与实践路径。[12]

2.美育与艺术教育

关于美育与艺术教育之间关系的讨论,在美育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仲呈祥《关于艺术教育的思考》认为艺术教育与其所在的大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们的艺术教育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价值取向的统一。作者还从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出发,提出艺术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必须“各美其美”,才谈得上“美人之美”。[13]章立新《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关联》中也讨论了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认为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美育,艺术教育是系统美育活动的主渠道,二者存在密切的关联性,是不可分割的。[14]

3.美育与德育

学界对于美育与德育的研究多注重美育对于德育的促进作用。如王一川《塑造新时代的美好心灵》认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面临着诸多矛盾,想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需要通过美育的途径去渗透和涵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塑造新时代的美好心灵。[15]赵浚《审美育人:构筑人之精神世界的德育——从美育视角看德育哲学的实践价值》一文也持类似观点,并认为“以审美精神提升人生境界,以诗意创造走向自由人生,引导人追求艺术生活,可以无限接近自由全面发展的德育目标”。[16]徐承《普通中小学美育课堂中德育的实现方式研究》认为在美育课堂中应避免将预设的道德理念作为现成的思想结论予以强制灌输,并探讨了两种实施方式。[17]

(二)美育实践研究

1.美育政策研讨

仲呈祥《“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学习〈***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笔记》一文即对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进行解读,总结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宗旨是“坚持立德树人”,美育的道路在“扎根时代生活”,美育的内涵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美育的发展需“遵循美育特点”。[18]范迪安《发挥文艺评论的美育作用》则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反思文艺评论研究,认为要坚持文艺评论的正确立场,努力贴近创作实际,发现优秀作品,提高社会审美水平、促进文化建设。[19]王一川《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和特质》认为中华美育精神有着鲜明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其内涵对当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美育工作,塑造广大青少年乃至成人的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20]

2.高等教育中的美育研究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在高校美育研究中对于高校美育与互联网之间关系的研究在本年度受到较高的关注。如赵伶俐在《互联网+大美育:构建更美好的数字化平台》一文中,结合“大美育”的发展提出建构五位一体的美育教学质量测评体系,将审美元素融入网络数字化课程与教学建设中。[21]王一川《美育树信仰——互联网时代大学美育的目标》一文则主要指出了“网生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对如何针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生存和学习的特点而施以养成核心的大学美育提出了建议。[22]

当然,高校美育的一些基本问题也受到学者的关注。孙勇、范国睿在文章《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讨论了学校美育工作的现状与探索以及学校美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了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23]汤旭梅、李芳芳《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美育教育的创新与实践》结合我国教育和经济的现状,提出目前最有效的美育策略还是以大学为重点,特别是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更应加强美育教育。[24]

3.课程教学中的美育研究

对于学校来说,实施美育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课程美育,此类研究大致可分为艺术类课程和文化类课程两方面。艺术类课程美育研究如孔翎在《民族绘画中题材的美育价值研究及在高校的释放方式》一文论述了民族绘画题材的艺术魅力及美育价值,提出民族绘画可以以题材为切入点在高校释放的观点。[25]王钦《美育与素质教育舞蹈课应用刍议》一文则围绕舞蹈美育的实施提出素质教育舞蹈课的“五项能力”培养及其方式,使学生通过舞蹈发现美、鉴赏美、开创美。[26]此外,音乐、书法等各类课程的美育教学均有学者讨论。

文化课程的美育研究有赖娇的硕士论文《初中语文生态美育课堂的设计与实施》,文章以一线教师的调查问卷、课堂实录为研究资料,结合生态美育理论知识与语文教学课程理论,为实际课堂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具体操作方案。[27]时秀清《论美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认为数学学科中蕴含的美学因素,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中蕴含的美,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28]

4.乡村美育研究

乡村美育由于设施、师资等客观条件方面的差异,相较于城市则稍显薄弱。因此,对于乡村美育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王晓鹏《陕甘宁边区社会美育实践研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陕甘宁边区社会美育的具体实践,并从形式、媒介、方式、平台、手段等方面讨论了社会美育实践的途径,分析了社会美育实践的特点。[29]史飞飞、崔健东、唐静远的《美育视角下农村幼儿园舞蹈教学研究——以株洲地区农村幼儿园舞蹈教学为例》[30]、雷宝霞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渗透》[31]则更加细致,从具体课程出发,对农村课程中的美育渗透进行了研究。

5.公共美育研究

各类公共场馆也是美育实践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兴起的“文博热”更带动了美育的相关研究。袁雁悦在《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中的青少年美育实践》认为博物馆美育需要突破展览的局限与边界。在博物馆的教学设计中融入“社会美”这一维度,可以拓宽审美模式,启发学员对“美”的多元性理解,培养青少年更全面的审美能力和更丰富的情感体验。[32]李佳一[33]、徐一超[34]、梁晰雯[35]等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入手,讨论了文化场馆与公众如何拉近和保持适当的距离感的问题,并认为文化场馆要在社会美育中发挥其核心竞争力和独特价值。

(三)美育思想研究

1.中国古代美育思想

从论文数量上来看,本年度对于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研究论文并不多,且多着眼于发掘古代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如杜卫《中国的美育传统及其当代意义》认为,中国美育传统实质就是“人格教育”,儒家传统中的礼教、乐教就是这种传统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当今艺术教育应该明确人格教育的价值指向、人格教育应该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关注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升。[36]

古代美育思想中研究最多是儒家美育思想。如王若舟《浅谈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的意义》[37]和卢焱、刘衡《荀子论“乐”及其美育意义》[38]分别讨论了孔子、荀子的乐教思想,但二人都认为以儒家孔子、荀子为代表的美育思想对我国当前推行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如陈乃惠[39]、谢诚[40]等学者的文章也都讨论了儒家美育思想对当代美育的现实意义。

除儒家美育思想之外的古代美育思想的研究,也在此略举一二。罗祖文《中国古代自然美育的道德意蕴及其现代启示》一文研究了中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手段的自然美育模式,认为其培养的不仅是道德人格,而且还将道德人格提升到了艺术与审美的高度。[41]张春秋的硕士论文《魏晋玄学与王夫之儿童美育思想比较研究》对二者的儿童美育思想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都强调美育与自然的关系,希望通过情境教育使儿童精神达到无限自由的境界。[42]

2.中国近现代美育思想

从论文数量上看,对近现代美育思想的研究要多于古代。在近现代美育研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蔡元培。近年来对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研究多强调其美育思想与现实的关联。如曹庆辉《蔡元培的美育蓝图及其对国立美术学校创办的推动》一文就细致地梳理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并着重研究了其美育思想与国立美术院校发展的关联,包括院校的选址、建设、学科设置都渗透着他的美育思想和美育目的的考量。[43]而王锋[44]、李宇楠[45]的研究则更为具体,讨论了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具体学科教学的影响。

除蔡元培之外,丰子恺、陶行知、王国维等也被学者们关注。如陈晨《佛学视野下丰子恺艺术思想及实践探究》指出,丰子恺提倡“美育与宗教并举”,重视艺术教育的平民化,而《护生画集》就是其美育观念的有力证明。[46]孟丽、曾繁仁《陶行知生活美育思想简论》详细论述了陶行知以“创造真善美的活人”为宗旨、以“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为内核、以培植向上的“生活力”为方法的生活美育思想,以及对开启我国美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时代的积极意义。[47]刘强强《美育与境界——王国维美育思想中的境界论》中对王国维“境界论”的形成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思想不仅是对西方叔本华、康德、席勒的理论的改造和吸收,还融入了中国儒家思想精神。[48]王德胜、王倩《文化张力与现代中国美学理论建构的路径选择——宗白华美学的一种启示》认为,西方思想为宗白华激活中国资源提供了现代视角,而对传统的重新发现和再阐释,则完成了宗白华对于现代美学理论和美育思想的“中国”建构。[49]

近年来,还有学者不断扩展视野,试图发掘新的美育思想。如冯庆忠《李石岑人生美育思想研究》[50]、朱雅《吕凤子美育思想研究》[51]就详细研究了李石岑、吕凤子二人的美育思想的形成、内涵、特殊性及其贡献。另外,孙劲松的著作《林文铮美育思想研究》以林文铮美育活动史料为基础,重点分析他在美学本体论、美育社会功用论和艺术教育方法论这几个领域的思想。[52]

3.西方美育思想

西方美育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席勒美育思想的讨论。李雯影《席勒美育思想研究》较全面地对其美育思想产生的背景、观点、内涵及对当代中国美育的启示进行了研究,认为“美育要在政治自由之前”这一思想过于理想化,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53]邹蕴《未竟的审美教育之路——席勒对启蒙时代的反思》指出,席勒对于康德思想有继承,更不乏批判,如康德过于注重“理性”,席勒则主张通过美育来弥补人性中残缺分裂的状态。[54]

薛子平《杜威美学思想对审美教育的意义》认为,杜威美学思想与教育思想有相通之处,都认为审美教育应当打破学校教育与生活的藩篱。在教学中,应当关注儿童能动性自我表达和经验过程的社会特点。[55]苏宏斌、丁心怡《通过美育重塑人性——赫伯特·里德美育思想浅析》从人性分裂的现状及缘由、美育对人性的重塑之道、美育对社会的重构之法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赫伯特·里德的美育主张。并指出,尽管赫伯特·里德的美育主张在理论上较为精辟,但由于其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某些构想难免流于空泛或不切实际。[56]王旭青在《西方音乐修辞理论的自我论域与理论向度》中着重探讨了音乐修辞理论与修辞学的关系,对于深化音乐教育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57]

(四)“美育代宗教”:美育经典话题的研究

“美育代宗教”这一美育研究的经典话题,近年来仍受到学者的讨论和争议。如李醒民《论蔡元培的宗教观》认为蔡元培的宗教观核心命题有二:一是宗教将随科学、艺术等文化的进步而消亡;其二是美育可以替代宗教。对于蔡元培的观点,作者认为,宗教并非美育或其他单一的东西所能取代。[58]刘楚《启蒙立场与场域越界——论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认为蔡元培将“以纯粹之美育取代宗教中的美育元素”极度简化为涉及不同场域的“以美育代宗教”命题,存在场域越界问题。[59]潘知常《西方现代美学背景下的“以美育代宗教”》认为“美育代宗教”与西方关于虚无主义的思考一脉相承,且蔡元培与尼采等人一样,对现代艺术认识不足,导致了他对于作为审美救赎的“以美育代宗教”思考的根本缺憾。[60]而王文革《关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及其逻辑可能性》可看做对此类质疑的回应。对于“美育与宗教是否存在论域错位”的问题,作者指出,蔡元培所说的宗教,重在强调宗教在知识教育、道德教化和情感教育方面的作用,而非信仰方面的作用;对“美育能否取代作为信仰的宗教”这一问题,作者从张世英“万物一体”境界说以及美(感)的神圣性的观点出发,认为美与艺术所具有的“超验性”“形上性”与宗教信仰类似,故美育代宗教是有其逻辑和理据的。[61]

也有学者着眼于这一思想的现代意义。如彭锋《重思“以美育代宗教”》认为,蔡元培的美育主张虽然在现代化伊始的中国不切实际,但随着审美化时代的到来,新型社会具备了“美育代宗教”所需的现实基础,因此蔡元培的主张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62]

(五)美育史研究

吴梦园《从“美育”思想再论民国“人体模特儿”事件》围绕刘海粟“人体模特儿”这一历史事件展开,考察了刘海粟的美育思想,认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深刻影响了刘海粟及其支持者在此事件中的话语方式,最终将这场争论置换成了新旧道德之间的较量。[63]

《美育》杂志创刊于1920年,是中国第一本美育学术刊物,在我国美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战红岩、王确的《〈美育〉杂志与民国美育观念、实践的多元展开》对《美育》杂志所刊登的文章进行数据统计和系统分析,认为《美育》杂志不只是带动了美育自身的学术研究,也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一部分积极推动了新美育运动的发展。[64]刘琴《两种路向,殊途同归——两种美育刊物之比较》则从《美育》杂志的历史出发,详细对比了现存的两种美育刊物:大陆发行的《美育学刊》和台湾地区发行的《美育》,认为二者虽然在刊物的定位和风格、作者来源、关注主题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刊物的宗旨和精神追求上有着一致的取向。[65]

王伟的《略论20世纪的几种戏曲美育观》则分析了在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变革潮流背景下的三种戏曲美育观,认为其中的“以培养审美鉴赏能力为目的”的戏曲美育观可以为当代戏曲美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新思路。[66]陈星《民国时期李叔同影像之编纂与刊布》对在美育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李叔同在民国时期的影像进行了系统论述,有助于李叔同及其美育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拓展。[67]

三、小结

从总体上来说,2018年中国美育研究领域可谓成果丰厚。在国家政策的激励和无数美育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美育研究成果在数量、质量上都有了进一步提升。总结本年度研究成果,可发现以下两个特征:其一是注重实践,美育实践研究是美育研究的热门领域,论文数量远超其他几个领域,这与美育本身具有浓厚的实践性有一定关系;其二是关注当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对于古代、近代美育思想的研究,学者们都会关注其理论或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这也反映出各位学者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深切关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