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美术鉴赏课的“术”与“育”

时间:2024-05-14

卢 铭

(滨州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美术鉴赏分为专业艺术鉴赏与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和培养人的文化素养的艺术鉴赏,专业艺术鉴赏属于艺术教育,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和培养人的文化素养的艺术鉴赏属于美育,美育的范畴和内容大大超越了艺术教育的范畴和内容。这里讨论的“美术鉴赏”属于美育的范畴,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美育现在面临的问题很多,怎样理解美育,怎样理解美育与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怎样认识和摆正美育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以及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美育怎样与其他学科一起平衡地发展,这是当下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亟待提升。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强大,学校的美育必须与之相适应,高校美育存在的问题必须解决。否则,提升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将变成一句空话。同时,必须厘清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否则就无法解决普通高校美术鉴赏课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鉴赏与美育的关系及在美育中的作用

美育范畴中的“美术鉴赏”包含两个重要的因素:“术”与“育”。怎样界定“术”与“育”,怎样理解“术”与“育”的关系,是凸显“美术鉴赏”的审美功能、达成美育目标的关键。

这里说的“术”,主要是指美术专业范畴的理论和美术专业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的材料、技能和方法。美术理论主要涉及美术原理、美术史论、美术批评、形态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宗教学、社会学等。美术的艺术实践与创作主要涉及艺术语言研究、材料研究、表现技能和表现技法探索。而“育”,主要是指美术的审美功能和育人功能。美术的审美功能,是指美术作品富含美的元素,观赏和鉴赏美术作品,能使人的身心愉悦并获得快感。美术的育人功能,体现在美术作品具有记录传播文化的属性,美术以具体形态的方式记录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这些成果启迪教育人们,继续沿着前人的脚印前行和探索。

首先来看“术”与“育”的关系。从美育的层面探讨这个问题,育人是首要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应放到从属位置。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教学内容设置没有标准、没有规范,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多数高校采取因人设置课程,偏重艺术技能教育,专注艺术尖子生的培养,追求展演、评比、获奖,忽视艺术文化的内涵教育,等等,导致了美育教学处于盲从混乱的局面,这也是中央倡导的改进和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及高校美育无法落到实处的原因之一。

关于“术”与“育”的关系,可以再来回溯“以美育代宗教”说。蔡元培1917年4月8日在北京神州学会《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演说词中,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这一观点,如何解读这一观点,怎样理解和诠释“以美育代宗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以美育代宗教”的提法非常模糊笼统,长期以来我们只是简单地从这句话的字义层面理解,没有认真研读和全面领会演说词的全部内涵,一些人误读为美育只是简单地从宗教中抽取出的艺术形式的教育,用艺术之形式教育陶养人的感情,以艺术教育替代美育,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和观念是非常错误和片面的。

“以美育代宗教”的提法,由于特定的时代和历史的原因,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美育与宗教是两个范畴的概念,但是我们认真地、完整地研读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演说词,消除误读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美育及美育的课堂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育与艺术教育不能画等号。如前所述,由于美育与艺术教育的作用不同,美育范畴中的“美术鉴赏”与艺术教育范畴中的“美术鉴赏”也不同。因为,美育范畴中的“美术鉴赏”,关注点是提升人的人文素养;艺术专业教育范畴中的“美术鉴赏”,关注点是专业美术鉴赏能力的提升。另外,不同范畴中的“美术鉴赏”,教育内容涉及的范围不同,教育方法也不相同。因此,美育与艺术教育不能等同。

蔡元培反对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更多地强调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对人的影响,他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中多次提到这个问题。如“欧洲中古时代留遗之建筑,其最著者率为教堂,其雕刻图画之资料,多取诸新旧约;其音乐,则附丽于赞美歌;其演剧,亦排演耶稣故事,与我国旧剧 ‘目莲救母’相类”。[1]70即通过欣赏,达到教育的目的。“崇阂之美,有至大至刚两种。至大者如吾人在大海中,惟见天水相连,茫无涯埃。又如夜中仰数恒星,知一星为一世界,而不能得其止境,顿觉吾身之小虽微尘不足以喻,而不知何者为所有。其至刚者,如疾风震霆,覆舟倾屋,洪水横流,火山喷薄,虽拔山盖世之气力,亦无所施,而不知何者为好胜。夫所谓大也,刚也,皆对待之名也。今既自以为无大之可言,无刚之可恃,则且忽然超出乎对待之境,而与前所谓至大至刚者肝合而为一体,其愉快遂无限量。”[1]71即通过审美,娱情畅心。“教育”和“娱情畅心”效果的达成,都是通过审美对象具体的内容来实现的,而不是单纯的艺术技能技巧所能完成。

美育是一种教育方式。美育不是学科的概念,美育是宏观教育范畴中的一个面,它是德智体美劳和其他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也不应把它归属为某个具体的学科。美育学可以成为学科,但它又不仅仅是独立的学科。美育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美育属于文化教育的范畴。

在新的时期,美育始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美育的十七字方针:“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件明确了美育工作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即立德树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我们美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美育,是一种教育方式,一种教育手段。艺术鉴赏活动是美育实施的重要过程,即通过艺术作品的审美,传播和传递文化的信息,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美育。这是美育的重要使命,也是美育工作者的责任。

二、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

美育既具有一种培养人超越利害、超越名禄、超越物欲的“超越精神”的功能,同时它又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它的“超越”特性,无法超越时代和社会,更无法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利益需求,因而它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超越精神”是审美的境界,是美育的精神“内核”,这种“超越精神”的培养,依托的是文化对人的心灵的浸润,依托的是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对人的影响。文化的民族属性、地域属性、政治属性,要求我们在美育实施的过程中,在内容的选择和实施方法上,必须与时代、社会、国家的利益需要相吻合。否则,“美育”势必会脱离社会和时代,变成为虚幻的“乌托邦”式的梦幻理想。因此,“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内容,应从文化审美的层面,从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要求入手,将重点放在文化的传播和宣讲上,“立德树人”,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自觉意识,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和守护者,真正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实现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践行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准则。

具体来讲,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审美——娱情畅心

南朝士族宗炳和王微在《画山水序》和《叙画》中,提出观赏山水画为“卧游”,并能起到“畅神”的目的。而他们提到的卧游和畅神,源自观赏者对绘画作品中表现的自然山水风貌的审美。1295年赵孟頫卸任回到故乡浙江,为好友周密画了《鹊华秋色图》。周氏原籍山东,生长在浙江吴兴,从未到过山东。赵氏为周密描述了济南的美丽景色,并作此画相赠,作品描绘了济南近郊优美景色。黄河南岸的地平线上,矗立着两座秀美的小山,右方是“华山”,左方是“鹊山”。在大明湖的超然楼上远眺,鹊华秋色跃然映入眼中。周密虽未回过家乡,但是透过作品描绘的景致,感受到了家乡的美,满足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审丑——使人警醒和反思。

“丑”与“美”是相对的,是一种客观存在,“丑”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是特殊的审美对象,它在唤起人们否定性的审美体验的同时,还能引发人的反思和警醒,使我们对具体的现象和问题的认识、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和透彻。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著称。1982年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封他为普波尔侯爵。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1937年,法西斯空军对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进行试验性的轮番轰炸,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惨案。在这前一年,达利便已敏锐地预感到西班牙内战的来临,创作了《内战的预感》,用自残撕裂的人体图像,诠释了内战的本质和战争的残酷。

罗丹的代表作《老娼妇》,形象丑陋、干瘪如柴,作品将这位悲剧形象的老妓女的灵魂和肉体,淋漓尽致地呈现于观众面前,让人痛恨妇女卖淫这一丑恶的社会现象,同时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妓女心生同情。

吉罗母·博斯是尼德兰重要的画家,他的绘画创造了令人费解的、骚动不安的寓喻性场面,透露出反宗教的感情。博斯以布兰特写的寓言《愚人船》为题材,创作了《愚人船》这幅作品,以逼真生动的形象语言,揭露旧教会和掌权人物的伪善残忍,对一群荒淫无道而又丑陋愚昧的社会败类加以辛辣地讽刺,这帮只知吃喝弹唱荒淫无度的人,不懂得白痴驾驶的这艘愚人船即将覆灭,博斯用这幅作品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

(三)文化审美

美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是以具体的物象形态记录文化和生活。通过美术作品的鉴赏,让学生用审美的眼睛,审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和守护者,并承担起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任。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面表现北宋汴梁城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城乡风光与市井百态。图中有城外郊野风景,有漕运繁忙的汴河,以及虹桥上下之景,还有城内繁华的街市。图中共绘人物约600余名,牲畜近百头,房舍百余座,舟船25只,繁杂的景物按照一定的情节进行组合,结构严谨而紧凑,画法精严,刻画入微,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清明上河图》中的欢门,我们可以了解宋代建筑的结构框架以及施工方法;通过市郊的望火楼,我们可以探知宋朝首都的安保和消防的设置;通过观赏船只的图像,我们了解到,当时的船只已经用上了转向灵活的平衡舵,说明北宋的造船技术在当时的世界遥遥领先。

美国的现实主义画家、摄影师、雕塑家、美术教育家托马斯·埃金斯,被认为是美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寻找诊所》(LookingforTheGrossClinic?)描绘了医学学生见习观摩手术的过程,我们透过这幅作品,可以了解西方医学的教学方法和学术交流模式。

再如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吴道子画中的人物,传神生动,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盈盈若舞,形成“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画中的天神,虽铠甲加身却体态轻盈,飘动的彩带使其缓缓飞入画中。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空中飞神乐称为飞天,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在敦煌的壁画中,飞舞飘动的彩带,将空中的飞神乐的优美的舞姿映衬得如同飞舞着的美丽的蝴蝶,婀娜多姿,让人陶醉。

从这几例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与西方文化之不同,西方传统绘画描绘飞翔,离不开翅膀;中国的传统绘画表现飞翔,几条舞动的彩带或者一朵祥云,就可以让画中的人物飞起来,这种方式富于想象力,也更加浪漫和睿智。

三、美术鉴赏的教学方法

“美”是“润滑剂”,审美能帮助我们把传统的文化精华化入到学生的心灵。但是,这一切取决于施教者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法需要有机地融合。

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应采取开放的态度,避免满堂灌和死记硬背。教学中营造一种良好的互动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改变旧有的考核方式,让其更加开放,让考试成为学习思考的深层次延伸,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还应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相结合,在提升他们审美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以期达到培养提升其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考核方式的改变决定教学模式的转变

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旧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无法实现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标,因此需要一种开放式的新模式。这种开放式的新模式,需要一种新的开放式的考核模式与之配套,让考核成为继续探究问题的延续。

考核的形式应为开卷,在规定的场合、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允许学生自由组合讨论问题,独立完成试卷的内容,不允许抄袭和出现雷同试卷。试题的设计,主要分为两类,理论题和技能题。试题必须是全新的、开放的,避免在网络等媒体上查到类似题目。例如,壁画《捕禽图》取自于底比斯尼巴王的陵寝,是新石器时期古埃及的陵寝壁画,现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考题可以设计为结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造型特点和空间处理特色,说出该作品的人物造型和空间处理方式与哪个时期、哪个区域的绘画方法一致。这个题目涉及不同文化、不同区域的绘画在空间处理和人物造型方面的异同,同时映射出了不同文化的观念对事物认识的差异。再如,可设计临摹解剖图—脑干腹面观(用HB或2B的铅笔画图,并注明各部位的名称),这个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眼、脑、手的协调能力和造型的能力。

(二)在比较中探寻我们的文化特色

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更加透彻。如南朝谢赫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其中的“随类赋彩”,是绘画表现具体物象时的用色原则和方式。中国传统绘画的用色方式是按类别着色,西方传统绘画追求色彩的真实,所有的色彩变化细节都要表现出来。

而西方立体主义画派的四维空间造型方法,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多点透视表现形式,有差异,也有相通的地方。在形态处理和表现上,它们的差别很大,他们所使用的材料、技法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共通之处,就是都表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时间。

可以《富春山居图》为例教学。富春山居图以浙江的富春江为表现对象,主要描绘了浙江桐庐到富阳境内五十多公里的富春江两岸的景色,可通过作品欣赏这些景色,不仅不用承受舟车劳顿之苦,还可以用很少的时间领略到富春江两岸的美景;毕加索的《梦》表现了一个坐在椅子上充满幻想的美丽少女的形象。毕加索不仅表现了少女的正面形象,也表现了少女的侧面形象,我们在一个瞬间就可以观赏到少女形象的两个面。而在现实中观察人的正面和侧面,不仅需要转换视角,还需要时间变换我们的位置。

(三)美术的形式语言与美术作品的内容

解读美术作品,美术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美术的艺术语言是无法忽略的问题。教学时应当与作品的内容相结合,把问题讲深讲透。

美术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美术的艺术语言,主要涉及艺术的表现形式、造型的形式要素、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具体的形象塑造离不开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具体的艺术语言,形式与内容是密切关联的,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表现形式。

如具象与抽象的问题,具象艺术,也称之为写实艺术,用写实手法塑造形象,塑造的形象与自然对象相似或类似,具备可识别性。抽象艺术,也称之为非具象艺术,抽象作品的形式就是它的内容,抽象艺术除追求情感的表达,还关注空间与物像构成变化呈现出的美,艺术语言及材料特性呈现的美。抽象艺术的主题是真实存在的,要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对应一致的自然物象,需要用心去感悟和发掘。

再如古典主义艺术和现代派的问题,古典主义艺术主要是指对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艺术,同时特指17世纪出现在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的艺术表现样式。现代派艺术,是指西方国家从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的某些流派,如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等。

厘清“具象与抽象”“古典与现代”这些问题,才能解决学生鉴赏具体作品时的障碍,对艺术语言达到认识理解并能初步进行运用的程度,对提高学生的眼、脑、手的协调能力,提升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将起到明显的作用。动手能力,色彩识别能力等,许多专业,都会涉及这方面的要求。这些能力的提高,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非常有益。艺术实践及艺术创造,对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实施美育过程中的美术鉴赏课,通过艺术作品蕴含的文化的解读与传播是核心,是重点,是达成美育目标的关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