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崔声坤
摘要: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20例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子宫内膜息肉患者6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53例。患者均予以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和比较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血供程度以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流丰富率高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声像图显示,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回声分布均匀占比、与肌层界限清晰占比均低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显示两者在血供、影像学特征方面的差异,为医师临床诊断和鉴别提供了有效依据。
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疾病中常见类型,病机均与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存在联系,患者存在阴道不规则出血的症状[1]。病理研究认为,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两者在病灶位置以及形态等方面存在混淆性。然而,子宫内膜息肉属于瘤样病变,组成物质包括子宫内膜腺体以及纤维间质;子宫内膜癌则与肿瘤分型存在联系,且组成成分复杂。针对两种疾病的临床鉴别和诊断,一直是临床研究重点[2]。临床研究指出,子宫内膜息肉以及子宫内膜癌单从临床症状难以对其进行鉴别,还需依靠影像学技術加以区分。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开始在临床得到应用,并在多种妇科疾病的诊断中发挥显著价值。我院就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20例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共67例,年龄为26~69(52.01±16.21)岁,病程为4~19(12.42±4.12)个月,产次为1~4(1.62±0.21)次,患者临床主诉存在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子宫出血的症状。子宫内膜患者共53例,年龄为25~67(53.10±16.01)岁,病程为4~18(12.40±4.11)个月,产次为1~4(1.68±0.24)次。患者临床主诉存在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情况。研究在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下获得批准,两组患者的个人基础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病理检查显示均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2)患者均可耐受阴道超声检查;(3)患者对此研究知情且表示同意参与;(4)患者个人信息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
(1)患者精神、意识、交流功能方面存在障碍;(2)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患者;(3)无法配合研究。
1.3 方法
患者均予以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设备型号为美国GE VOLUSON E8型,探头频率设置为5~7.5MHz,并将检查模式设置为经阴道子宫附件扫描模式。开展彩超检查之前,对患者常规进行健康宣教,说明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检查前将患者膀胱排空,选择截石位,探头前端应用避孕套进行包裹,并取润滑油进行涂抹。检查的同时将探头经阴道置入,保持动作轻柔,直至探头到达宫颈处。经监视器观察患者探头深入情况,达到合适位置后,对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回声分布、光团分布情况等子宫以及附件区域进行观察。获得理想的声像结果后,指导患者将呼吸频率下调,采用脉冲多普勒模式对内部病灶血流频谱进行检测,记录血流阻力指数。
1.4 观察指标
①血供程度评价。
采用Adler血流定量分级法对两组患者血供程度进行评价,病灶内无明显血流信号,则为0级;病灶内存在少许血流信号,呈现短棒状,则为I级;病灶内存在中等血流信号,呈现点状、条状,则为II级;病灶内存在丰富血流信号,呈现树枝状,则为III级。II级以及III级表示血流信号丰富。
②影像学特征。
对子宫内膜息肉以及子宫内膜癌患者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记录两者的子宫内膜厚度、病灶内部回声、内膜与肌层分界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以%和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子宫内膜息肉以及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流信号比较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流丰富率相比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子宫内膜息肉以及子宫内膜癌患者影像学表现比较
超声声像图显示,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回声分布均匀例数、与肌层界限清晰例数相比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要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且发病群体呈现年轻化,主要类型包括子宫内膜增生、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等。在所有子宫内膜疾病中,子宫内膜癌以及子宫内膜息肉较为常见。其中,子宫内膜息肉属于良性病变,是因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引起,主要表现为子宫内存在带蒂光滑肿物,且分布不均,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腹痛、白带异常、不规则出血等;子宫内膜癌属于恶性肿瘤,主要位于子宫内膜上皮组织,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疼痛、腹部包块、阴道排液、阴道出血等,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恶性疾病。
针对子宫内膜癌以及子宫内膜息肉,临床主要开展手术治疗。然而,两者疾病不同,因此手术切除范围、术前术后处理存在显著差别。可见,临床需对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类型加以明确,便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因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在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方面存在重合性,单靠门诊问诊以及体征检查难以进行鉴别,因此临床需借助影像学手段加以区分。
超声是临床用于子宫内膜疾病鉴别诊断的常用方式,主要分经腹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两种方法。相比经腹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具有更高的探头频率,探头位置离宫颈处更近,盆腔脏器位于超声声束近场区,超声声像图相对清晰。另外,相比经腹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能够避免因腹壁脂肪、肠道气体影响,提升诊断精确性。因此,针对子宫内膜疾病的诊断,临床推荐采取经阴道超声检查。
研究指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除了可对子宫内膜癌以及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进行诊断和鉴别,还可依据声像图血流信号、回声分布等明确肿瘤分期。我院研究得出,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证实,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是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的一项依据。虽然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子宫内膜增厚,然而此增厚呈现非均匀性,主要表现为局部增厚,子宫内膜整体厚度仍与子宫内膜癌存在差异。因此,采用经阴道彩超对子宫内膜疾病进行鉴别的过程中,可将子宫内膜厚度作为子宫内膜疾病的关键依据,有利于明确病灶良恶性。
我院研究得出,子宫内膜癌患者回声分布均匀占比、与肌层界限清晰占比均低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子宫内膜癌病灶组织浸润生长,侵犯患者子宫内膜、肌层、浆膜等,从而呈现有别于良性病变的超声声像图。然而部分小体积病灶,因病灶组织仍处于生长期,声像图无明显特征,因此临床上需要结合病灶周围血流动力学进行鉴别。过去研究指出,恶性病灶因生长较快,对血供需求较大,因此病灶内部以及周围存在丰富的血流信号以及新生血管。有研究指出,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诊断,能够显示病灶内部血流表现为低阻高速的特点,这是因为病灶生长较快导致新生血管的数量增加,管腔增粗。因此,可将血流信号作为子宫内膜病变的一项鉴别指标。通过监测血流信号对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进行诊断,能够有效对常规二维超声声像图存在的不足之处予以弥补,使诊断准確率提升。我院研究得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流丰富率相比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进行鉴别诊断,除了从形态学检查入手,还可从血流动力学方面获取依据。
李翠梅[3]对68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34例子宫内膜癌、34例子宫内膜息肉)进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更高,超声声像图中回声分布均匀例数、与肌层分界清晰例数更低,且血流丰富率更高,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差异明显(P<0.05)。这与我院研究结果相符,进一步证实了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鉴别中具有较高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由于时间、人力限制,样本的选取数量相对偏少,而且全部样本均来源于同一家医院,缺乏开展多中心研究,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与实施中加大样本量及投入更多资源加以完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综上所述,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以及子宫内膜癌进行诊断,可为两者的鉴别提供依据,有利于患者早期诊治,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荐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巫雁丹.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的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11):1495-1496.
[2] 梁小静, 杨卉, 杨丽英.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用医刊, 2020, 47(8):54-57.
[3] 李翠梅.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的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22): 3068-307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