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比较分析X线、CT、MRI在足部隐匿性骨折中的价值与应用

时间:2024-05-14

李星阳 李兰权 林文慧 程妙仙 朱佳钰 张杰

摘要:目的 比较研究在足部隐匿性骨折中运用X线、CT、MRI诊断的价值以及优缺点。方法 随机选择我校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于2017年1月~2021年5月份所收治的足部含有骨折的12例作為研究资料,其中包含X线4例,多层螺旋CT检查6例,核磁共振(MRI)检查2例,观察分析三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和各自在检查过程中的优缺点。结果 对于足部隐匿性骨折的检查与诊断,常规X射线检查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优势,但其密度分辨率不高,不能正确投照体位,因此准确率较低;CT检查优势表现为可全方位、多角度、立体、直观成像,弥补平片中的不足之处;MRI的检查无电离辐射,且为多参数成像、高对比度成像、多方位扫描,同时因水中的氢质子与脂肪、蛋白质等组织中氢质子的MRI信号强度不同,MRI能更好地显示软组织,使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大大提升。结论 对于隐匿性骨折与非隐匿性骨折,三种放射检查方法其影像表现存在差异,更加凸出各自检查方式的影像特点。

关键词:隐匿性骨折;X线诊断;CT诊断;MRI诊断;影像学表现

隐匿性骨折,亦称骨挫伤,是一种亚临床骨折,指在常规X线平片中不能发现而实际却存在的骨折。临床上骨折常规首选X线拍片检查,存在部分有难以发现的隐匿性骨折,是一种假阴性现象,这给临床鉴别诊断和后期的治疗带来了挑战。影像学检查方法中CT、MRI等均有助于隐匿性骨折的早期诊断,但各有优缺点。本次研究就对隐匿性骨折分别采用X线诊断,CT诊断和MRI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校附属医院于2017年1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12例含有隐匿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1例;最低年龄为10岁,最高年龄为50岁,平均年龄为(30.67土13.51)岁;包含跟骨骨折患者2例,第一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1例,踝关节软组织肿胀患者2例,足部检查未见异常患者5例,并都建议行进一步检查。

1.2 诊断方法

1.2.1 X线拍摄踝关节的正侧位和足部的正斜位

拍摄踝关节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拍摄足部正斜位指导患者取坐位,管电压选择51KV,管电流选择200mA,SID选择100cm。

1.2.2 双足CT检查技术

①扫描范围:足趾远端至跟骨;②扫描参数:螺旋扫描方式,管电压120kV;踝关节及双足常规采用管电流260~300mA,常规为2mm层厚,2mm层间距;以上扫描均采用标准算法。若观察骨骼的细微结构或细小骨折,可采用高分辨率算法。

1.2.3 双足MRI成像技术线圈及体位

①线圈采取足踝专用线圈,或包绕式柔性线圈,或头线圈,或体部矩形相控阵线圈。②成像方位:a.横轴面;b.冠状面;c.矢状面。③成像序列及参数:a.几何参数层厚3~4mm,层间隔≈10%X层厚,FOV160-220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256×192,奖励次数≥1。b.成像参数T2WI序列:TR2000~6000 ms,TE80~130 ms;T1WI序列:TR300~700 ms,TE10~30 ms;PDWI序列:TR2000~6000 ms,TE10~30 ms,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所有影像资料均由至少2名资深影像学医师进行阅片诊断,以统一意见为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种方法单项检查和联合检查对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并分析X线、多层螺旋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以及检查的优缺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检查的4例X线病例有左、右踝关节正侧位,足部的正斜位,影像表现为踝部诸骨骨质结构完整,未见明显骨折征象,相应各关节关系大致正常,影像诊断踝关节未见明显骨折征象,建议不适随访复查,见图1所示。其中,一例影像学表现为右足第1跖骨基底部内侧见小点状高密度影,右足舟骨见线状透亮影。右跟骨前份可见一大小为15.5×20.5 mm囊状透光区,边缘骨质增生、硬化,影像诊断为:1.右足第1跖骨基底部内侧小撕脱性骨折可能,请结合临床。2.右足舟骨线状透亮影,考虑副舟骨。3.右跟骨前份囊状病灶,囊肿。见图2所示。

检查的6例CT平扫-下肢以及三维重建,影像表现为:右踝未见明显错位骨折,必要时MRI。影像诊断右踝诸骨未见明显错位骨折,关节间隙正常,无异常软组织影,见图3;三维重建矢状断面,见图4。

检查的2例MRI,其中一例影像学表现:左踝关节形态正常,左跟骨外后缘可见片状长T2信号灶,边缘欠清晰,其外后方软组织内可见长T2信号灶,余所示诸骨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灶;左踝关节周围韧带走行正常,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灶,左踝关节及左侧跟距关节间隙内可见少许积液影。影像学诊断:1.左跟骨挫伤并局部软组织,左跟骨骨折待删,建议结合临床,必要时CT检查。2.左踝关节及左侧跟距关节间隙少许积液,建议治疗后复查,见图5所示;经踝关节外踝的矢状断层MRT1加权图像,见图6所示。

从检查的结果可见,足部的非隐匿型骨折时,表现为明显的骨折线,周围软组织的肿胀,骨质密度不均匀,软组织内稍高密度,骨质形态不规则;而隐匿性骨折时,在X平片上很难发现异常,而在CT图像上常表现为骨皮质不连续,骨小梁中断,扭曲,错位,关节面受累及塌陷程度等,以及局部软组织改变。

3讨论

隐匿性骨折又被称为软骨下骨挫伤,主要特点是由于骨小梁的压缩或者断裂引起骨松质局限性水肿及出血,而不伴有骨皮质断裂及移位。区别于常规骨折的三大标准: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隐匿性骨折患者存在疼痛、软组织肿胀和活动受限,而通过影像技术检查未见异常。

隐匿性骨折局部性的病理表现并不能带来骨密度的差异。从病理学上看,隐匿性骨折是骨小梁的微小断裂,由于垂直力的作用,骨小梁断裂后互相嵌顿、重叠,由于这种病理变化不能构成病变与正常骨组织密度的对比差,因而常规X线平片难以鉴别。在一些关节部位的X线检查过程中[1],邻近的骨与关节面的改变常常备受关注。其实,特别是对于隐匿性骨折,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变化更应被紧密关注。有时在软组织发生明显变化时,骨与关节面仍不具异常表现。在没有骨骼损伤的情况下,X线软组织损伤的存在更是预示着进一步放射学检查的需要[2]。另外, X线平片上足部积液是隐匿性骨折的可靠指标,在急性创伤后所摄的X线平片中,关节积液与X线平片无法检测到的隐匿性骨折相关联。

CT对隐匿性骨折线的形态、骨折的部位骨内结构的情况,及骨小片和原骨之间的关系显示更加清楚,具体表现为骨皮质不连续,骨小梁中断、扭曲、错位,关节面受累及塌陷程度等,以及局部软组织改变,从而能全面直观观察骨折情况,肌肉损伤、关节囊积液等。经一些既往研究可得,隐匿性骨折在CT中主要表现为骨皮质和/或骨小梁中断、关节腔积液、软组织肿胀化[3]。CT在显示骨皮质异常方面明显优于X线平片,对于较为隐蔽的线性骨折及游离体等有较高的判断价值。尤其是螺旋CT中多轴位多角度的二维、三维重建,极大地利于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在三维重建中骨折线的显示率极高[4~5]。

在核磁共振检查结果中,如果检验结果表现出条状或图形不规则情况,且T2WI为高信号情况,在患者骨折处可以观察到骨髓异常、水肿或有出血信号,并且图形中出现无规则杂乱的点状提示信号,则可以诊断为隐匿性骨折。核磁共振检查可以通过在不同加权信号强度下,对身体各个部位进行显影,然后根据产生的不同信号和强度,将疾病信息准确地表现出来,尤其对于已发生肿胀、积水和出血的部位[5~6]。同时,由于MRI对骨髓异常病变敏感且有多平面成像功能,在足踝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7~8]。

综上所述,对于足部隐匿性骨折的检查,X线、CT、MRI三种检查方法针对各自的优点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也可选择联合应用检查方法和三维重建,有利于降低漏诊率,其中MRI的检出率更高,对于临床提供较强的诊断价值,从而提高检出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许永照,李楠,等,儿童和成人踝关节正常与积液X线影像的应用解剖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报,1996,6(2)90-93.

[2] 劉玥,胡承雷,邹文远,李胜,周霖,石思李.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X线诊断价值[A].中国美容医学,2010,19(4): 296-298.

[3] 张海军.CT及MRI诊断隐匿性骨折临床价值[J].当代医学,2016,22(27):68.

[4] 周康荣.螺旋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38-241.

[5] 余文行,徐宝琳.磁共振成像在踝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21(18):133-134.

[6] 谢承佳,潘广松,杨燕敏.磁共振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46-148.

[7] 张卫军,刘帅兵,呼丹丹.超声造影与增强CT诊断胆囊占位性病变的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22,49(03):84-87.

[8] 董相宇,方挺松,曾效力,等.MRI对急性骨髓炎感染患者骨髓及软组织病变诊断价值(附60例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000(003):503-5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