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李海琴 郭佩芸
摘要:目的 探讨CT和核磁共振诊断脑梗死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我院脑梗死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先后采用CT和核磁共振进行诊断。对照组进行CT诊断,实验组采用核磁共振诊断,将两组患者采用不同诊断方法诊断后,将两组诊断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以及准确率和两种诊断方法的准备工作时间、诊断时间和两种不同诊断方法检出率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采用核磁共振进行诊断的实验组的特异性、灵敏度以及准确率和诊断的准备工作时间以及诊断的时间和检出率的情况均优于采用CT进行诊断的对照组,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磁共振的诊断准确率以及特异性和靈敏度均优于CT的诊断方法,并且在进行诊断前的准备工作和诊断的时间以及检出率的情况也优于CT,所以说核磁共振对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更具有价值。但是为了能够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可以将两者联合进行检查,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漏诊以及误诊的现象,从而提高脑梗死患者诊断的有效率以及检出率,为脑梗死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CT;核磁共振;脑梗死;诊断作用
目前,临床上脑梗死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的疾病,一般患有脑出血的患者都会出现脑梗死疾病。出现脑梗死是因为患者脑部出现血栓,形成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的情况,从而引发患者出现缺血、缺氧等状态,并且还会导致患者局部脑组织出现缺血性软化、坏死。脑梗死在临床上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极高,严重的危害到了脑梗死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质量。临床上,对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治疗方法是相反的。脑梗死主要采取溶栓进行治疗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进行治疗,特别是患者在发病的2~6h期间,对患者进行早期的治疗,可以早期的对患者脑梗死的位置以及大小做出准确的判断,为接下来的救治提供非常有利的依据,可以有效的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如果患者在临床中出现脑梗死漏诊的情况,会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加大患者的出血面积,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2]。所以应该采用有效的诊断方法,提高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从而为患者提供针对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核磁共振和CT目前是临床上对脑梗死患者诊断的重要依据,为了能够更加的明确两种诊断方法的效果,所以本文将对脑梗死的患者采用CT和核磁共振进行诊断的结果对比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我院脑梗死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先后采用CT和核磁共振进行诊断,对照组进行CT诊断,实验组采用核磁共振诊断,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在(66.2±2.5)岁。
纳入标准:患者能够与医护人员进行正常的沟通,没有语言功能障碍;患者以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
排除标准:有严重的器官、肿瘤疾病的患者;精神状态不稳定的患者;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在脑梗死的患者就诊以后,对患者的血脂、血糖的情况进行检查,同时记录患者的吸烟史、发病的年龄以及饮酒史等,询问脑梗死的患者是否患有脑血管疾病的病史。在对患者进行心脏彩超检查以及腰穿脑椎液检查时,应该做好指征确认再进行核磁共振和CT的检查。在患者进行检查以后,需要有两名资历丰富的核磁共振医师和CT的医师进行阅片,并给予诊断,同时密切观察患者转归的情况,并进行详细的记录,直到明确诊断为患者是脑梗死[3~4]。
对照组采用CT检查:使用128排256层的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检查,先对患者进行平扫,随后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并将电压调到110 kV,螺距调到1 mm,间隔调到5 mm,扫描2 mm的层厚;在扫描结束以后,检验人员需要将患者的检查数据进行收集,并且传入到工作站,当患者的CT检查结果表现为低密度时,则确诊为脑梗死。
实验组采用核磁共振检查: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并且进行常规的T1WI、T2WI、FLAIR和弥散扫描,在对患者检查之后,将患者检查的数据传入到工作站,当患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为DWI是高信号,代表患者被确诊为脑梗死,ADC为低信号[5~6]。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采用不同诊断方法,进行诊断后的诊断准确率以及特异度、灵敏度和不同诊断方法在诊断前的准备工作时间和诊断时间、两种不同诊断方法的检出率进行对比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特异性和灵敏度的对比情况
在两组患者采用不用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后,通过核磁共振进行诊断的实验组诊断的准确率以及特异性和灵敏度优于采用CT进行诊断的对照组,并且两组之间产生的差异数据具有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诊断前准备工作的时间和诊断时间的对比
两组患者在采用不同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后,通过核磁共振进行诊断的实验组的诊断前的准备工作时间以及诊断的时间均优于采用CT进行诊断的对照组,且两组产生的差异数据具有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诊断方法的诊断检出率对比情况
通过对患者采用不同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采用核磁共振进行诊断的实验组诊断检出率的情况优于CT的诊断检出率,并且两组对比产生的差异数据具有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患者的脑部血供应出现障碍,从而引起患者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在临床上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脑梗死疾病严重的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在临床上受到了很高的重视。
急性脑梗死灶主要是由缺血中心以及周围缺血半暗带区组成的,如果能够迅速的恢复患者周围缺血半暗带区域的血流,从而改善患者的脑代谢情况,修复患者脑部半暗带区的存活神经元,进一步防止患者脑梗死的发展[7~9]。脑梗死患者发病的3~6h以内为有效的治疗时间,如果错过了有效治疗时间就会导致患者失去最佳的溶栓机会,所以急性的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6h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效果,恢复身体健康。因此尽早诊断对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CT在临床上是脑梗死比较常见的诊断方法,通过精确的X线,对患者的器官进行连续性的扫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对患者的组织器官进行连续性的扫描,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力,能够快速的成像。并且其检查的覆盖面积比较广,使用的范围也比较广,同时操作比较简单,费用较低,患者能够很好的接受。但是CT检查不能够检查出微小的病灶,也不能够准确的判断出病灶的位置,检测的结果会受占位的效应、脑组织水肿等因素的影响,检出率比较低,不利于患者早期观察病情。
核磁共振能够通过激励机体中的氢质子形成磁共振成像,能够通过扫描序列的不断变化,对患者进行全方位以及多角度的扫描,获得不同的扫描图像,从而更加直观的观察患者病灶的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此外,核磁共振在扫描中能够通过短时反转恢复序列,能够避免脂肪信號受到影响,从而更好的获得良好的T1加权像,更加直观以及清晰的显示出患者的病灶结构,有助于帮助患者判断梗塞病灶的位置、数量以及大小,降低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另一方面,脑梗死的患者在发病早期大多都会出现脑水肿的情况,梗塞的部位水含量也会直接的上升,但是核磁共振对水会产生高度的敏感,不会受到病灶密度的影响,通过检测病变区的水含量,更有利于早期的发现病灶;此外,核磁共振还具有很高的分辨力,能够检查出很微小的病灶,降低出现漏诊和误诊的几率。
CT图像空间的分辨率达到0.5~1.0LP/mm,明显的高于普通X线胶片的30~50LP/mm。而核磁共振的检查能够对患者病变的位置以及病变的结构具有良好的显示,同时还能够显示出患者体内轻质子的磁场情况,分辨出患者的血管是否出现堵塞,所以具有较高的敏感度。此外,核磁共振还能够对早期病变、微小的病变、脑干的病变以及颅底的病变和颅顶的病变显示的更优越,所以核磁共振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首要诊断方法。研究结果中,实验组的特异性为(97.56%)、灵敏度为(98.78%)以及准确率为(98.78%)、核磁共振的诊断前的准备工作的时间为(1.01±0.12)h和诊断的时间为(1.01±0.36)h以及检出率为81(98.78%),而CT诊断的特异性为(86.59%)、灵敏度为(87.80%)、准确率为(87.80%)以及CT诊断前准备工作的时间为(1.52±0.14)h、诊断的时间为(1.63±0.27)h,CT 的诊断准确率在71(86.59%),两组对比实验组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对比产生的差异数据具有意义(P<0.05)。综上所述,核磁共振的准确率、特异性和灵敏度都高于CT的诊断方法,但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诊断,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法,防止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两种诊断方法结合的形式进行检查确认,更能够提高对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陆成栋.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21,38(31):181-183.
[2] 余红亮,王爱强.CT与磁共振成像在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21,20(05):474-475.
[3] 尹海燕,王苇,李澄,等.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的现状~影像学评价与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21,34(1):55-60.
[4] 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J].临床苔革,2021,3(8):58.
[5] 陈茂豪,黄朝华,陈苏妹.急性脑梗死CT和MRI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9(19):212-213.
[6] 黄亚勇,王停停.浅谈CT图像特点及质量[J].科技信息,2021,26(18):76.
[7] 方东光.老年与中年脑梗死患者CT和MRI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32(6):1279-1280.
[8] 刘花利,高烨.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21,46(1):130-131.
[9]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1,[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48(40):246-25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