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时间:2024-05-14

乔凯 陈宏雄 申志军 曹振飞 张枭 贺银洲

摘要:目的:观察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9年9月~2021年1月接诊的400例鞘膜积液患儿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00例(经腹股沟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和观察组200例(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鞘膜积液患儿可考虑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安全有效。

关键词:鞘膜积液;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

小儿微创外科目前在地市级医院,尤其是在榆林地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故本研究拟对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2019年9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鞘膜积液患儿4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男188例,女12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4.07±0.73)岁。观察组男190例,女10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4.02±0.75)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项已上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予以经腹股沟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切口采用经下腹部自然腹横纹横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沿腹外斜肌腱膜表面向下分离至外环处,在外环口睾提肌中寻找鞘状突。将鞘状突钝性分离至内环处,以腹膜外脂肪为结扎水平用丝线贯穿缝扎加结扎后切断。积液少者远端鞘膜可以不予处理,积液1~3个月可吸收,积液多者可戳破排出积液或穿刺抽吸。观察组予以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麻醉后,患儿取仰卧位,臀部略垫高。经脐窝作切口,放置Trocar,建立CO2人工气腹,维持气腹压力6~12 mm Hg,置入腹腔镜。在腹腔镜直视下探查未闭合的鞘状突内环口,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膜呈漏斗状,尖端隧道指向腹股沟管。在与内环开口相对应的腹壁投射点上端作一小切口,并通过切口刺入带股丝线的特殊疝钩针,直达腹膜外间隙。连续缝合腹膜外内环开口的内半圈,远离输精管破裂腹膜,将缝线头留在腹腔,线尾置于体外,退出缝针至腹膜外间隙;以同样的方式,穿过腹膜外侧内环开口缝线的外半部,并缝合内半部以保留腹腔。將双股丝线通过缝合线内半圆从腹壁中拉出,并在腹腔外腹腔镜直视下双重打结,闭合鞘状突内环口。对于腹膜外贯穿困难者,可行腹膜外注水,如有必要可进行脐带穿孔辅助。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阴囊出血及阴囊肿胀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1例阴囊肿胀,并发症发生率为0.50%;对照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1例阴囊出血、4例阴囊肿胀,并发症发生率为3.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5,P<0.05)。

3讨论

鞘膜积液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在足月婴幼儿中发病率为1%~2%,在早产儿中发病率高达30%。鞘状突为胚胎发育早期腹膜向腹股沟部的延续,鞘状突未闭合则可因腹腔内脏器或液体进入鞘状突内而形成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目前,常用切开腹股沟管法,寻找未闭的鞘突管至内环高位结扎,效果较满意。随着近年来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在国内外治疗鞘膜积液广泛开展,尤其是单孔腹腔镜优势显著,不仅腹股沟管无需解剖,也无需缝合打结,并发症相对较少[1]。

从手术情况来看,本研究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证明了单孔腹腔镜治疗不仅效果好,还安全可靠,应用价值较高,治疗费用也相对较高。

参考文献

[1]王海水,魏铭,张林,等.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比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35(10):125-12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