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祛湿方剂组方用药规律及临床应用研究

时间:2024-05-14

任大响

摘要:祛湿方剂应以脾病、肺病和肾病,辨证地用药,并区分正虚之症、邪盛症状,配合不同中药组成的方剂,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药效。

关键词:祛湿方剂;用药规律;临床应用

对于湿邪类疾病,中医治疗用药以祛湿方剂为主,因为湿邪类疾病是风、热、暑、寒等邪的结合,所以又将祛湿分成化湿、燥湿、利湿。祛湿方剂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症状,辨证用药,有一定的用药规律。

1重视调理脾肺肾功能

1.1 脾病辨证用药

脾为制水之脏,位居中焦,主运化水湿、输布津液,若气机失调,则水液输布异常。故祛湿方剂中常配伍健脾药物,如人参、山药、白术等,以健运中焦,使土敦而水行[1]。比如,《和剂局方》中参苓白术散为治疗脾虚湿盛的方剂,以薏苡仁、茯苓渗利水湿,并配伍山药、白术、人参、炙甘草等补气健脾,培土制水。再如《丹溪心法》中的四苓散,主治水湿内停之泄泻、小便不利、水肿,以泽泻、猪苓、茯苓淡渗利湿,配伍白术健脾扶土以制水。

1.2 肺病辨证用药

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通过肺的肃降和宣发,治理及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血证论》中就有关于中药调节肺部功能的记载。常见配伍有桑白皮、桔梗、杏仁、生姜皮,可宣肺利气,通调水道,达到祛湿邪的目的[2]。

而湿邪外阻肌表者,需适当配伍解表药,以开鬼门使湿从表散。《金匮要略》治湿热蕴郁在内,外阻经络肌肤,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生姜、杏仁、麻黄解表散邪,赤小豆、桑白皮、连翘清热解毒,大枣、甘草和中,诸药配伍可起到解热祛湿、解表散邪的功效。又如治疗风湿在表之症时用羌活胜湿汤,以独活、羌活祛风湿,配伍藁本、防风微微发汗,同样有着祛风祛湿的作用。

1.3 肾病辨证用药

肾脏是津液代谢的重要器官。若肾气亏虚或肾阳虚衰,气化失常,易引起水液排泄障碍。故对肾虚而不能化气行水者,可配伍益智仁、乌药、附子等补肾药治疗。《丹溪心法》中萆薢分清饮以萆薢、菖蒲除湿化浊,益智仁、乌药温肾涩精。全方补泻兼施、利湿化浊、温暖下元,利于肾脏功能的恢复。

2辨证论治

2.1 正虚为主

2.1.1 配伍健脾升阳药,清升浊降

脾气升动,方可将水液上输于肺。例如,《脾胃论》中升阳祛湿汤主治清阳不升、脾虚湿困之泄泻无度、肠鸣腹痛、不思饮食、四肢困弱,以泽泻、猪苓淡渗利湿,大枣、炙甘草益气补中,防风、羌活、柴胡、升麻升提下陷,助清阳上行,半夏、陈皮、苍术理气和中、醒脾燥湿。《杏苑》中以此方为基础,加白术,提升培土制水之效,名为升阳祛湿汤,主治脾湿壅盛、土气亏败,抑遏阳气不得上升所致的泄泻无度、肠鸣腹痛、不思饮食、四肢无力。

2.1.2 配伍滋阴药,以养阴利水

阳虚湿盛者,需温阳利湿,为防温燥太过伤及阴液,可佐酸敛益阴之品,如白芍、木瓜。《重订严氏济生方》中有治疗阳虚水肿实证的方剂,以木瓜健脾化湿、养阴生津、利水而阴不伤,兼具刚柔并济之功[3]。

2.1.3 配伍温里药,温化寒湿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伤阳气。因此,祛湿方剂中常配伍温里药,如桂枝、干姜、砂仁、蜀椒等,以温阳化湿。如《内外伤辩惑论》中厚朴温中汤,主治脾胃伤寒导致脘腹胀满之证,以陈皮、草豆蔻、厚朴化湿浊,理气和中,配伍茯苓淡渗利湿,配伍生姜、干姜温脾暖胃。又如《医学心悟》中的茵陈术附汤、《伤寒微旨论》中的茵陈四逆汤,均用了茵陈温阳祛湿,配合炮姜和附子治疗寒湿内阻之阴黄。

2.2 邪盛为主

2.2.1 配伍利尿药,邪从水道出

《明医指掌》中有治内伤饮食的四苓散;《金匮要略》中有治湿热黄疸和小便不利的茵陈五苓散;《丹溪心法》中有治脾胃伤冷之症的胃苓汤,配伍茯苓、猪苓、泽泻,可渗湿利水,使湿邪从小便出。

2.2.2 配伍化痰药,祛痰行水

痰湿为机体津液运行失常所生,《医学启源》中的赤茯苓丸,主治脾胃水湿太过、四肢肿满、腹胀喘逆的病症,以赤茯苓利濕行水,木香行气化湿,防己祛风利水,葶苈子化痰平喘、行气消肿。

3结束语

湿邪致病因素较多,临床使用祛湿组方时要针对病症特点用药,辨别表里,观察虚实,求其根本,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杰.自拟祛湿活血方熏蒸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19,41(1):43-4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