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把握对话艺术在师幼互动中聚焦主题建构

时间:2024-05-14

夏惠华

《儿童自然法则》提出,教育不是给孩子灌输从无到有的知识,而是认识到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支持这些能力的发展,为孩子提供条件,让孩子找到学习的榜样。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更好地开展主题课程以助推幼儿成长,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重塑主题的过程中学会与幼儿对话,建立温暖的师幼关系。下面,笔者将以中班主题课程“在秋天里”為例,探讨如何在对话与互动中推进主题课程的开展。

一、主题缘起:搭建师幼对话平台,多角度解读主题核心

(一)明确角色定位,建立良好师幼关系

幼儿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的世界。在主题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有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学会倾听幼儿的声音,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从而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推动幼儿成长与发展。

(二)倾听幼儿心声,分析幼儿已有认知

笔者从多途径、多维度调查了班上幼儿对秋天的已有认知,真正做到了课程从幼儿中来、到幼儿中去。

1.对话家长,发放问卷。基于“在秋天里”这一主题,笔者先从家长层面初步了解了幼儿对秋天动植物的认知,向家长提出“秋天,关于周围的动植物等变化,您都和孩子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这一问题,共发放了28份问卷,回收25份,回收率为89.3%。其中家长提到的高频词句是“秋天的树叶变黄了”“果实丰收了”“落叶”。由此可见,幼儿对秋天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树叶会变黄且会掉下来,以及秋天是果实丰收的季节。

2.对话幼儿,谈话前测。前测是指在主题活动开始前,教师根据教学活动设计相关问题,对幼儿的已有认知进行测评,以了解幼儿的生活经历和对秋天的基本认知。为了更好地推进“在秋天里”主题课程的开展,了解幼儿关于秋天的已有认知,笔者利用晨间来园、自由活动等环节,与幼儿探讨他们眼里的秋天。

3.对话资源,捕捉契机。在开展“在秋天里”主题课程前,一次日常活动中的小插曲让笔者发现了教育契机。一天,幼儿正在午后散步,忽然一阵风吹来,树叶发出了沙沙的声音,一些叶子被风吹落在地。见此情形,幼儿纷纷讨论起来,“叶子掉下来了。”“这片叶子是黄色的。”“现在是秋天,所以叶子变黄了。”“你看,也有绿色的叶子。”有的幼儿蹲下来拿起叶子端详,还有的幼儿和同伴比较起手中的落叶。笔者发现,班上幼儿对树叶的形状、颜色等外形特点有着浓厚的兴趣。

(三)发现幼儿兴趣点,生成主题分支

基于前期对幼儿已有认知、兴趣的多方面了解,笔者确定了“秋天的大树”“秋虫的歌”“收庄稼”“果子熟了”

“中秋时节”五个子主题,并选取了合适的主题课程实施方式,如家园合作、集体教学、游戏互动等,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完整、协调地发展,并设置了“在秋天里”主题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一是情感和态度方面。让幼儿感受秋天的凉爽,形成对秋天的美好情感;了解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二是认知与能力方面。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秋天各种树叶的变化,使其发现树叶变化与季节的关系;让幼儿认识各种作物,了解秋天常见的水果名称与特点,观察秋天各种昆虫的特征。

三是表达与表现方面。引导幼儿通过创作或唱儿歌、朗诵散文诗、读故事等方式,表现秋天的季节特征,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让幼儿通过演唱歌曲和表演舞蹈,传达对秋天的喜爱。

二、主题实施:增强对话的实效性,助推幼儿深度学习

幼儿是有能力的、主动的学习者,他们能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主题内容的选择应来源于幼儿,主题的推进应链接幼儿的生活经验,主题环境的创设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笔者立足幼儿立场,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着手,利用问题导向+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了主题来源(午后散步、幼儿的发现)、前测调查(关于秋天的疑问)等内容,明确了主题课程实施方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创设了相应的教学环境,引导幼儿与环境进行对话,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促使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一)丰富互动形式,拓展对话空间

1.同伴互助。同伴互助可以使幼儿在合作中得到发展,其间教师要引领对话方向,让主题活动轨迹成为师幼互动的过程。例如,对于“收庄稼”这一子主题,由于班上大多数幼儿鲜少有机会参与耕种、采摘等劳作,他们对秋天丰收、农耕劳作等内容缺乏经验,笔者鼓励幼儿积极参加秋天丰收研学活动,并让幼儿在研学结束后用展示图片、讲故事的形式与笔者和同伴一起分享收割稻子、制作稻草人的经验。这样的师幼对话、师幼互动,聚焦个体经历,提炼集体经验,深化了幼儿对秋天的认知,推动了主题课程的实施。

2.亲子互动。在主题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开展多样化的亲子活动,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例如,笔者鼓励家长在中秋节假期带领幼儿参观森林公园的菊花展。之后,笔者让幼儿分享了自己的参观感受,有幼儿指出菊花的花瓣和别的花的花瓣不一样,是细细的、长长的。由此,笔者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用各种材料制作出了美丽的“菊花”。此外,笔者设计了一次“‘秋之精灵亲子时装秀”,让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以“秋”为主题的服饰或配饰,要求展现出秋天的特点,并由幼儿担任小模特,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又让幼儿深刻体会了秋天的美丽。

(二)优化活动实施,保障师幼对话顺利进行

在教研过程中,笔者与其他教师共同筛选出许多有关秋天的诗歌、散文、儿歌等作品,并对其进行了创意改编,以使其更符合幼儿的认知习惯和表达方式。例如,对于诗歌《树叶》,笔者将原文“小蚂蚁捡起一片:‘这是我的渡船。小田鼠捡起一片:‘这是我的雨伞。……”改编为“小蚂蚁捡起一片:‘这是一艘小船,我可以和好朋友一起乘。小田鼠捡起一片:‘这是一把雨伞,我可以和好朋友一起撑。……”。这样的改编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三、主题反思:完成高质量评价,提高师幼互动质量

在主题课程结束后,笔者从共同生活、表达与表现、探索世界这三方面出发,对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以此为切入点反思主题课程的开展效果,為后续教学活动的主题选择与内容调整提供参考。

在对幼儿共同生活(乐意参加各种收获活动,体验丰收的喜悦)能力这一项的测试中,超过九成的幼儿表现优秀,能够说出5种以上秋天的季节特征,如叶落、虫鸣、果熟等。

在对幼儿表达与表现(乐意唱跳,能用熟悉的歌曲、小故事等表现自己在秋天的所思所想)能力这一项的测试中,大多数幼儿选择演唱主题活动中有关秋天的歌曲,如《小松鼠采松果》《秋天》等;还有的幼儿用歌唱表演的形式展现了《摘苹果》这首歌曲;但也有约两成幼儿由于紧张、害羞等原因,没能自然大胆地表现自己。

在对幼儿探索世界(喜欢接触、了解生活中的秋季农作物,并乐在其中)能力这一项的测试中,大部分幼儿能准确分辨谷类作物,而小部分幼儿无法明确分辨。笔者不禁反思:为什么幼儿对农作物的认识存在盲点?基于此,笔者在课程延伸环节为幼儿提供了稻子、小麦、大麦、高粱等谷类作物,并让幼儿动手触摸,尝试剥皮,了解其外形特征和内在结构。

四、主题优化:把握教育契机,拓展主题内容

(一)挖掘环境资源

除了农田、种植园等区域,幼儿园周边的生活设施都是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都能成为拓展主题内容的活教材。秋天的到来不是突然的,而是在不经意间逐渐发展变化的。教师要善于在一日生活中随时随地引导幼儿感受和发现周围发生的变化,充分挖掘和利用周边的环境资源,如带领幼儿在植物角观察小花小草,引导幼儿在街心花园寻找秋天的脚步,让家长带领幼儿去菜市场和水果店了解时令果蔬,等等,以引起幼儿对季节变化的关注。

(二)延伸个性化学习活动

笔者发现,在主题活动中,部分幼儿能用绘画、捏泥、手工制作等方式大胆创作,表现自己眼中的秋天,但还有幼儿没有积极、大胆地尝试用各种材料、方法进行美术创造。为此,笔者开展了个性化学习活动,以此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笔者在美工区张贴了一些拼贴画作为参考,并投放了豆子、玉米、树叶等材料让幼儿自由发挥,鼓励他们制作各种各样的拼贴画。此外,笔者还为幼儿展示了有关螃蟹、瓢虫等动物的折纸步骤图,让幼儿尝试动脑动手。在绘画方面,笔者开展了“创意树叶画”和“瓢虫的家园”这两个活动,让幼儿尝试用不同颜色、深浅的线条描绘树叶,并为幼儿提供了昆虫标本和放大镜,让幼儿更细致地观察比较不同昆虫的特征后进行绘画,让他们在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时说说昆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三)注入新鲜元素

在主题活动中,幼儿观察了各种动植物的变化,了解了季节对动植物与人们的影响。经过测评,笔者发现,大部分幼儿能说出叶子变黄了、果实成熟了、菊花盛开了等秋天植物的变化,但不了解秋天的节气、节日等方面的内容。为此,笔者根据当前幼儿的兴趣和认知情况,对教学方向进行了适当调整,为主题活动注入了新鲜元素。例如,笔者向幼儿初步介绍了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并带领幼儿一起布置了中秋节主题墙。

结语

在构建和实施立足儿童本位的主题课程时,教师应当具有对话的精神,让幼儿不再静态观望,而是引导他们动态参与其中,和幼儿一起在主题建构中相互影响、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上海华林幼儿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