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邓咏卉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现代社会有序运行的前提。小班阶段是幼儿规则意识的萌芽期,是幼儿认同、接纳并内化成人制定的规则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向幼儿传授文化知识,还需要让幼儿在日常学习中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为其将来适应集体、学校和社会打好基础。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幼儿规则意识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制定一套适合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以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为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打好基础。
一、幼儿规则意识的定义与具体表现
(一)幼儿规则意识的定义
规则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有学者提出,规则是人们在生活、工作过程中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及规范,对稳定集体的秩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亦有学者提出,规则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合理且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据此,笔者认为,规则是指人们需共同遵守的科学合理、合法合规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根据其他学者关于规则、规则意识等概念的界定,笔者将幼儿规则意识界定为幼儿内化外在规则,主动遵守规则,逐步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思想状态。
(二)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具体表现
1.遵守规则。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他们的规则意识集中表现为能遵守规则,这是小班幼儿最明显、最直接、最容易被成人直接观察到的规则意识的表现。为了培养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教师与家长会给幼儿制定日常规则,如“起床后要把被子叠好,把床铺好”“到幼儿园要和老师问好”“面对同班小朋友要文明礼貌,不说脏话”“用餐时不要说话”“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等。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主动或被动地遵守这些规则。
除了日常规则,幼儿经常遵守的还有活动规则。在每一次活动开始前,教师都会提前说明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规则,如“在活动进行时要保持安静”“想上厕所要举手示意老师,老师同意后才可以去”等。在活动进行时,幼儿会严格遵守规则,同时也会自觉检查身边的同伴是否在遵守规则。当有同伴出现违反规则的情况时,部分幼儿会主动制止;当多次制止但同伴仍然违反规则时,部分幼儿会向教师反映。
2.分配物品。小班幼儿对物品的分配,主要表现为对玩具使用权的支配。笔者发现,幼儿将玩具分为私人玩具与公共玩具,并遵循一定的规则。对于私人玩具,幼儿需自行玩耍,若想玩同伴的私人玩具,必须经过对方的同意,且要礼貌道谢。对于公共玩具,首个拿到的幼儿可先行玩耍。若有其他幼儿也想玩,需等前一名幼儿结束或询问正在玩这个玩具的幼儿是否愿意转让,当获得同意后才可以开始玩耍。
除玩具使用权的支配外,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在物品归属分配方面还体现在区域游戏道具的使用中。例如,在表演区表演《三只小猪》中的故事时,幼儿会遵守“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依次进行表演游戏,上一组表演结束后,下一组才能进入表演区进行表演”这个规则。幼儿对物品归属权的分配,是他们规则意识的间接表现。
3.性别差异化。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幼儿在2~3岁开始形成两性意识。研究发现,幼儿的规则意识存在两性差异。例如,幼儿会有“女生在教室里的卫生间如厕,男生到外面公共的卫生间如厕”“上楼梯时女生在右边,男生在左边”等意识。同时,在实际的外在表现中,幼儿的规则意识也存在性别差异。例如,对于“不能在教室里跑”这一规则,大部分女生认为在教室速度稍快地行走是不被允许的,而大部分男生则认为只有冲刺等快速动作才不被允许。对于“老师在活动中讲话时小朋友不能讲话”这一规则,大部分女生认为可以小声讨论与教师授课有关的问题,而大部分男生则认为只要发出声音就属于“讲话”,即为违反规则。
二、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一)促进幼儿道德认知发展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幼儿道德水平的发展是渐进式、螺旋式上升的,教师应该注重幼儿的道德发展,对幼儿实施科学的道德教育。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处于道德认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自我中心主义。这一时期,幼儿开始接受、模仿规则,但总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去遵守规则。教师在这一时期需要着重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强化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有力地推动幼儿进入道德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并为第二阶段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强化幼儿的自控力
蒙台梭利曾表示,人内心的纪律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过后天培养形成的。幼儿时期是塑造各种优秀习惯的关键阶段,若幼儿在此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那么他们将很难有效地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而规则意识能使幼儿明确行为的界限,知道哪些行为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能够让幼儿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加强对自身的规范与控制。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慣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大部分规则是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而设立的。幼儿在遵守这些规则的过程中能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正常运转依赖于各种交织在一起的规则。因此,在幼儿园中,教导幼儿学习相应的社会技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化过程是对幼儿不断进行教化的过程,也是幼儿不断习得社会规则的过程。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更迅速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三、影响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因素
(一)道德水平的发展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小班幼儿正处于前习俗水平中的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的规则意识主要来源于教师和家长所设定的外在要求。他们认为,如果不遵守规则就会受到惩罚,因此,他们的规则意识主要源自对惩罚的恐惧和避免惩罚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将逐渐进入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他们的规则意识将更多地依据规则是否对自己有利而发展。
(二)家长、教师的赞美与表扬
家长和教师的评价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比较单一,通常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表扬或避免批评。在这种动机的驱动下,幼儿会努力增强自己的规则意识,遵守教师和家长设定的规则。幼儿对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判断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如果幼儿遵守了规则,并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扬与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被激发,会更愿意遵守规则,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规则意识。相反,如果他们因违反规则而受到批评和责备,其积极性可能会受到打击,不愿意或抗拒遵守规则。
(三)同伴的影响
同伴关系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会影响幼儿的规则意识。当幼儿与同伴互动时,他们会互相影响对方的行为。如果同伴表现出明显的遵守规则的行为并监督他人遵守规则,幼儿就会模仿他们的行为,进而增强规则意识。相反,如果同伴不遵守规则,那么幼儿可能也不愿意遵守规则,这会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四、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
(一)与幼儿讲明制定规则的原因
具备真正的规则意识意味着幼儿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遵守规则。幼儿只有真正理解规则,才能更好地遵守规则。因此,在制定规则前,教师与家长需要向幼儿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制定这项规则,这项规则的用途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规则,明白规则对自己的要求。
(二)不定时强调规则
在幼儿园中,教师根据幼儿的情况制定了一日生活的规则,从早上入园到下午离园,幼儿都需要遵守不同的规则。在家里,幼儿也需要遵守家长为其设定的规则。幼儿可能无法完全记住所有的规则,教师和家长需要不断地提醒幼儿,强化他们对规则的记忆。例如,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可以在不同时间段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加深幼儿的记忆,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的意识。
在教师和家长不断的提醒和强调下,幼儿能够更加清晰地记住规则,逐渐养成时刻注意规则的意识。随着提醒次数的增加和遵守规则时间的延长,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进程也会加快。
(三)让幼儿体验不遵守规则的后果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了“自然后果法”,即让孩子从经验中吸取教训,让他们体验到自己错误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中受到教育并改正错误。在一日生活中,幼儿有时会不遵守规则或故意违反规则。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大部分教师和家长会选择批评幼儿并制止他们的行为。然而,幼儿的反馈通常并不理想,他们可能会继续不遵守规则或故意违反规则。这是因为幼儿并不知道不遵守规则和违反規则的后果,他们并没有将遵守规则与自身的利益关联起来。为了推动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教师和家长应该让幼儿亲身体验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当幼儿亲身感受到不遵守规则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后,他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从而主动遵守规则,增强规则意识。
(四)树立学习榜样
幼儿早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会模仿同伴的行为。但幼儿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他们无法判断同伴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也无法判断是否应该模仿。因此,教师可以在班级中挑选规则意识较强的幼儿作为榜样,并表扬这些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让其他幼儿在模仿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规则意识。
(五)及时赞赏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
此外,及时肯定和赞赏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当幼儿表现出遵守规则的行为时,教师可以采用言语表扬或物质奖励等方法,肯定幼儿的行为,鼓励幼儿继续保持。在表扬时,教师应注意具体性和针对性,明确指出幼儿遵守规则的具体行为,如“你今天玩游戏的时候能够跟着前面的小朋友一起走,没有冲到队伍前面去,你真是一个遵守规则的小朋友!”。同时,物品奖赏也应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如幼儿连续遵守了一周规则,幼儿多次达到了教师的要求等,以达到最佳的强化效果,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