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曹琳钰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审美感知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审美感知是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作品中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风格意蕴、情感表达等。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采用比较教学法组织学生对比鉴赏音乐作品,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和鉴赏水平。比较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同等标准下,从各视角出发,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联系的知识对象的异同,旨在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知识对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整合思维,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探究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内容等,系统了解音乐知识,从而提高其音乐鉴赏水平。
一、指向认知特点,遵循比较教学的原则
(一)注重同一性,设置比较标准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推理水平,其思维形式摆脱了思维内容,能运用假设、推演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遵循比较教学的原则设计教学活动。比较教学法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说比较的标准要统一,要将对比的事物放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
初中生在思考时具有一定的条理性,能快速地找到适合的逻辑标准,增强比较的效果。以《二泉映月》这首曲子为例,其可以有多种对比标准。如果以内容主题为标准,可以将其和同是描写“月”的音乐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如《春江花月夜》。如果以演奏乐器为标准,可以将其和其他用二胡演奏的乐曲进行对比分析,如《空山鸟语》。如果以地域为标准,可以将其和其他展现江南地区音乐特点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如《姑苏行》。在自主对比中,学生会发现,对比的角度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音乐赏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角度,有逻辑地对比,避免出现思维混乱的问题。
(二)注重全面性,多角度
对比分析
相比在小学阶段,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知识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拓宽,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采用更具全面性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赏析音乐作品。通过多角度对比,学生会认识到,当站在单一视角分析问题时,获得的知识内容不够丰富,赏析效果也不够好,通过多角度的对比,就能全面赏析作品,获得更多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结构等音乐元素出发进行对比,还可以从使用的乐器、展现的主题、表达的情感、作品的背景信息等各种角度进行对比,增加对作品的感性体会。
例如,《百鸟朝凤》《天鹅》都是与“鸟”这一主题有关的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它们放在一起,从多种角度入手进行对比分析。例如,学生可以对比旋律,看看它们分别是如何展现鸟的不同状态的;可以对比节奏,看看哪首作品的整体节奏更快,与其所呈现的动物形象是否相符;可以对比演奏的乐器,说说唢呐和大提琴在音色上有什么不同、呈现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可以对比两首作品的主题,看看它们是否都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等等。
二、基于不同维度,拓展比较教学的途径
(一)横向比较,分析演奏方式
比较教学法有多种比较维度,主要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这两个维度。在横向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同一种乐器在不同音乐作品中的演奏方式,看看呈现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进一步了解该乐器。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有相似之处的乐器,看看它们的演奏方式有什么不同。
例如,教师可以将《流水》《杏花天影》等用古琴或古筝演奏的乐曲放在一起展开对比赏析,引导学生用横向比较的方式分析其演奏方法有什么特点。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古琴和古筝,让他们尝试弹奏乐器,体会轻抚琴弦的感觉,感受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古琴和古筝的结构分别具有什么特点,二是了解古琴和古筝在弹奏时的听感有什么不同,三是了解这两种乐器的演奏技巧。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聆听《流水》和《杏花天影》,讓学生了解古琴和古筝有哪些演奏技巧、呈现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如《流水》是用古琴演奏的,“七十二滚拂”片段运用了大量滚、拂的手法,展现流水流动的状态。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比其他的古琴曲,使学生发现滚、拂手法特别适合用来展现流水,如果曲子呈现的不是流水主题,则较少使用这类手法。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整合思维,对比总结古琴和古筝的演奏方式有什么不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在横向比较中,学生不仅能更好地进行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充分了解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还能全面调动听觉感官、视觉感官和触觉感官,了解乐器的外形特点,并尝试利用乐器演奏乐曲,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提高赏析水平。
(二)纵向比较,辨识心理情感
有的音乐作品篇幅较长,在作品中表达了不同的心理情感。针对这类作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纵向比较的方式,对比同一首乐曲的不同部分,看看其旋律有什么不同之处,然后分析乐曲体现了主人公哪些心理变化,从而帮助学生体会乐曲中蕴藏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例如,在欣赏齐·宝力高的《万马奔腾》这首乐曲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纵向比较的方式,辨识作品中蕴藏的心理情感变化。首先,教师可以将乐曲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播放并鼓励学生认真聆听,让学生说一说初步感受。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音乐知识再次赏析,分别分析这几个部分的节奏和旋律特点,并了解其演奏乐器,思考乐器、旋律和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情感的发展变化。最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这一作品的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作品前后的情感变化,体会情感的升华。
在鉴赏音乐作品时,学生可以将乐曲前后部分进行纵向比较,感受音乐情感的不断递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联想作品所描绘的音乐形象,了解情感的变化和发展,以获得最佳的赏析效果。
三、聚焦核心素养,创新比较教学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洞悉文化内涵
《标准》提出:“艺术课程
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在初中音乐课程中应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时,教师要聚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创新比较教学策略。音乐鉴赏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让他们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对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使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策略,让他们从经典作品出发,欣赏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作品,并展开对比分析,看看它们蕴藏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以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二)”的鉴赏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各地的民间音乐作品,感受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教师可以从某首音乐作品入手,激发学生的赏析兴趣,如让学生学习打花鼓,然后分小组演唱《凤阳花鼓》。在这一环节,学生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了解花鼓的演奏手法,二是了解《凤阳花鼓》是哪个地区的民歌,三是小组合作表演这一作品。其次,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听了《凤阳花鼓》之后,你是否想了解其他地区的民歌呢?你的家乡在哪里?你知道自己家乡有哪些民歌吗?”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自主搜索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音乐作品,并对比分析它们的特点。在这一环节,学生要完成以下三项任务:一是拓展赏析《赛龙夺锦》《姑苏行》《斑鸠调》等民间乐曲,总结它们的特点;二是从不同角度入手,如调式、旋律、节奏、音乐结构、整体风格、情感、内容、主题、常用乐器等,尝试分析对比各地音乐作品的特点;三是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发散思维,说一说各地音乐风格的形成原因。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从民间音乐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性,体会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二)引导学生整合知识,发展审美感知
在采用比较教学法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思维导图,让他们在对比赏析的基础上整合归纳各种音乐知识,以提高他们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帮助他们发展审美感知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梨园风采”的鉴赏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欣赏并了解中国戏曲,在比较中辨析各个曲种的不同之处,在整合中深入感受其艺术美。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思维导图作为分析工具,让他们借助思维导图用结构化、有序化的方式整理、归纳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将《海岛冰轮初转腾》作为例子,借助思维导图呈现剧种名称、表现手法、行当分类、唱腔分类、发音技巧、板式分类、伴奏乐器、舞台道具、京剧脸谱等相关知识,说一说体现了哪些京剧之美。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结合提供的范例,自主赏析其他知名的戏剧作品,并总结不同剧种的特点。如学生可以分别赏析《夫妻双双把家还》《谁说女子不如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等曲目选段,总结归纳黄梅戏、豫剧、越剧、评剧等剧种的特点,感受它们不同的美。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思维导图,说一说京剧、黄梅戏、豫剧等剧种的共性,进而总结中国传统戏劇的特点。在此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然后对比分析,帮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并在后续的学习中尝试创造美。
结语
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将各种课内外的学习资料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比分析音乐作品,在比较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感受多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