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儿童心理问题辅导个案分享

时间:2024-05-14

隗晶林

一、个案概况

(一)一般情况

小杰(化名)是一名8岁的小学二年级男生,体型微胖,身材壮实,力气大。小杰自幼跟随父母在深圳生活,而比他大3岁的哥哥自幼同祖父母一起在香港生活。小杰每年寒暑假会独自前往香港,和哥哥相聚。

小杰的父亲、母亲均为在职员工,二人经常相互埋怨和指责,家庭氛围不太和睦。父亲薪资收入比母亲多,性格比较强势,脾气暴躁,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因自身工作较忙,所以孩子的养育和学业辅导主要由母亲负责。父亲常指责母亲没有把家里收拾干净,没有把孩子养育好,导致孩子在学校常常闯祸。而母亲则抱怨父亲不管家里的事情,把孩子和家务丢给自己一个人。

(二)问题表现

小杰的学业水平较差,人际交往状况也较差,纪律意识薄弱,快乐感缺失,偶尔会嚷嚷着“没意思,不想活了”之类的话语。科任教师和同学反映小杰情绪波动大、易冲动,如心情好时,他能与同学友好相处、积极完成学习任务;而心情不好时,他经常与同学发生语言和肢体的冲突,不愿意完成学业任务。年级组长反映,小杰自入学以来,每学期至少发生2起与他人严重肢体冲突的事件,不能遵守课堂纪律,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甚至趁科任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时,悄悄从后门溜出教室去操场上玩。

(三)笔者的观察

小杰的表达欲较强,思维活跃,动作敏捷,想象力丰富,喜欢用画画的方式来讲述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他心思细腻,有些敏感,思想略有些偏激,在人际交往上有些斤斤计较,无法释怀与同学之间的很多恩怨。在与笔者交流时,他大方、自然,当沟通过程中担心笔者听不懂时,会主动再次做详细的解释。小杰生活中缺少朋友,常常感到孤单,他与父母的关系不是特别亲近,与自幼在香港生活的哥哥之间的关系也较为疏离。小杰喜欢学校,希望学校有同学和他一起玩,但班上仅有几个男生愿意和他玩,并且彼此之间容易因追逐打闹而发生言语或肢体冲突。

二、案例分析

(一)对小杰心理问题的评估与诊断

小杰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学业水平差(学习习惯差)、人际关系不佳、自我中心化严重、愉悦感和意义感缺失四个方面。问题的成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生理原因。8岁儿童大脑及相关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往往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等现象。同时,8岁儿童的辩证思维能力大多尚未萌芽,共情能力较弱,认知与情绪表达多以自我为中心。

二是家庭原因。父母关系紧张,常因小杰的学业和行为问题而发生争吵。父母给予的有效陪伴较少,小杰缺少足够的社会支持。

三是心理原因。小杰经历了较多负面生活事件,如学业差、教师批评、同学不和他玩、亲子冲突、父母争执等。在此基础上,他形成了一些错误认知,如认为别人都是故意针对自己的,自己总是被误会、被冤枉的那个人。在情绪方面,他易被激怒,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弱。在行为模式方面,他常采用打闹和言语调侃、讽刺等错误方式和同学互动。

(二)对小杰心理问题成因的分析

小杰学习习惯差、学业水平低及人际交往等问题与家庭错误的养育方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作为小杰的心理教师,笔者温和对待他、耐心倾听他的想法,并积极引导他。因此,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就从教室里溜出来找笔者,从不考虑笔者的工作、生活节奏是否被他的随时到访打乱。小杰的这种无边界感一度引起了笔者的反感(反移情现象)。这也充分暴露出小杰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缺乏边界感、不会换位思考、不懂恰当(礼貌和尊重)的交往方式。

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家庭。一方面,父母并未教授小杰正确的人际交往规则;另一方面,父母之间相互指责、埋怨的错误互动模式给小杰做了不良的示范。另外,父亲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使小杰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了父亲暴躁易怒、习惯性指责他人而极少反思自己的性格特征,甚至无意间模仿了父亲的“暴力”行为。由于不懂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小杰在学校里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而和唯一的朋友交往时,他又惯用打闹、推搡的方式与之互动,继而二人产生矛盾。当矛盾发生后,小杰因不知如何化解矛盾、修复关系而苦恼不已。

三、辅导策略与理论依据

在此次个案辅导中,笔者主要采用了严虎博士的绘画心理分析与治疗技术、“移情”关系及认知—行为重塑技术,经过12次的辅导,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严虎博士的绘画心理分析与治疗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投射技术。绘画这一方式可以有效地将个体看不到、摸不着的主观世界外化成清晰可见的图像,帮助个体释放情绪、改善心理、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促进沟通和改善人际关系等。受知识容量、生活经验及神经系统发育水平的限制,小学阶段的儿童往往很难用语言精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感受等,因此在引导儿童表达内心时,绘画技术是个案辅导中最好用、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因为小杰非常喜欢用画画加解说的方式进行交流,所以笔者选择了绘画心理技术作为主要的辅导手段。

四、辅导过程

(一)搜集信息,建立关系阶段(第1~3次咨询)

在第1次咨询时,笔者先邀请小杰画出自己和“仇人”的故事,随后又邀请小杰画了树,目的是了解小杰无意识的自我形象、自身对成长的感受等内容。小杰的画作《树》(见图1)以战争为主要内容。

圖1  第1次咨询时小杰的画作《树》

在第2次咨询时,笔者先邀请小杰画出自己和同学的冲突,在倾听过程中引导小杰反思自己的认知偏差。随后,笔者又邀请小杰画“房树人”,想了解他与家庭的关系,但小杰表示自己已经画过树木了,不想再画了。他画了房子和人物,画作依然以战争为主要故事情节,作品取名为《中国大队的故事》。

在第3次咨询时,笔者先邀请小杰画《学校动态图》(见图2),了解小杰对学校、学习的看法和态度。虽然小杰的学业水平较低,但他对学校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从画面故事情节来看,尽管学校的人际交往中充满了冲突和矛盾,但是小杰还是喜欢学校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小杰安全感。随后,笔者又邀请小杰画自己的家。从画作上看,小杰的父母之间经常发生争吵和矛盾,他们对小杰的关注并不多。最后,笔者与小杰进行了角色扮演游戏,由小杰扮演父亲,笔者扮演母亲(小杰指导我怎么演),模仿了小杰父母之间常见的带有指责性、攻击性的对话模式(一般是父亲发动正面指责与攻击,母亲则用消极被动的方式回击),并让小杰完成家庭作业,画自画像——《三个“我”》。

图2  第3次咨询时小杰的画作《学校动态图》

(二)明确问题、维护关系阶段(第4~6次咨询)

在第4次咨询时,笔者首先检查了家庭作业,小杰完成得不太理想,拖延了2周才交,同时,画面潦草,显得敷衍了事。从自画像可以看出,小杰自我认识模糊、自我认同感较低、自我悦纳程度较低。随后,笔者邀请小杰画爬山图,目的在于测查小杰的压力和动力。对爬山图进行分析发现,小杰目前承受的压力较大,他前进的动力似乎与父亲有关。

在第5次咨询时,笔者了解了小杰近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知道他近期学业表现有进步,与母亲的关系有所缓和,但父母二人关系仍然紧张。随后,笔者邀请小杰以“雨中人”为主题进行绘画,旨在测查小杰的困难和压力。笔者发现,截至此次咨询,小杰所有的画作中都含有“攻击”这一主题。小杰身上蕴含巨大的能量,必须对这些能量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疏通。

在第6次咨询时,笔者从咨访关系中的“反移情”入手,引导小杰反思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教授小杰正确的人际交往规则。之后,笔者邀请小杰以“过河”为主题进行绘画,旨在测查小杰目前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小杰的画作中依然有“打仗”的场景。最后,笔者给小杰布置家庭作业,让他写感恩日记。

(三)聚焦问题、巩固关系阶段(第7~9次咨询)

在第7次咨询时,笔者首先检查家庭作业,小杰很坦率地说自己没有写感恩日记,因为没有找到值得感谢的人和事。笔者在认真倾听小杰近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后,运用“产婆术”和小杰的不合理信念对质。随后,笔者邀请小杰以“安全岛”为主题进行绘画,旨在了解小杰的压力源,同时帮助小杰进行放松、释放压力。最后,笔者仍旧布置了写感恩日记的家庭作业。

在第8次咨询时,笔者首先对小杰近期的“压力”(主要是父母辅导作业)表示充分的共情。随后,笔者邀请小杰画“家庭动态图”,考查小杰对家庭关系的想法、情感和态度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等。小杰给自己的画作取名为《我的家》,笔者发现,这是小杰的画作中第一次没有出现明显的攻击、打斗的场景。

圖3  第8次咨询时小杰的画作《我的家》

在第9次咨询时,笔者注意到小杰不是很开心,就邀请小杰画自己此刻的心情,小杰给自己的画作取名为《开心的表情》,他表示自己不是因为开心才画这样的内容,而是因为这样画会让自己开心一些。小杰觉得学习和生活毫无意义,对此,笔者立即和班主任及家长进行了沟通,提醒家长应引起重视,并针对如何有效地陪伴和教育孩子给出了建议。

(四)解决问题、结束关系阶段(第10~12次咨询)

在第10次咨询时,临近期末,笔者告诉小杰咨询即将结束,并与小杰一起规划假期生活。在此次画作中,小杰也没有绘制明显的攻击、打斗场景。在笔者的见证和指导下,小杰与自己的“头号仇人”小宇(其实是小杰在学校最好的朋友)进行正面沟通与交流。

在第11次咨询时,笔者请小杰分享自己和好友小宇之间的故事,从具体事件入手肯定小杰这段时间的改变(如进办公室懂得敲门、向同学借文具会先询问对方等),总结这段时间的咨询情况,肯定小杰在运用人际交往原则和技巧方面的进步,并鼓励小杰继续强化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最后,笔者让小杰和好友小宇共同完成一幅画作。

在第12次咨询时,笔者引导小杰对这段时间的咨询做一个总结,倾听他的收获。他表示,他懂得了不能在人际交往中使用武力;人际交往有界限、要讲礼貌;要考虑他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等。笔者与小杰约定,他在新学期如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还可以来寻求帮助,如果遇到一般的困难可以自行想办法解决或者向科任教师求助。

五、效果评估与反思

经过三个多月共计12次的辅导,小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明显得到了改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反馈:“小杰纪律感增强了,学业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更有礼貌了,情绪比之前要平稳、温和一些,跟同学的言语和肢体冲突变少了。”小杰母亲反馈:“小杰心情比以前轻松一些,母子关系有所缓和,小杰比之前更少发脾气和顶嘴,更愿意和自己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经过这次个案辅导,除了再次感受绘画心理分析与治疗技术在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有效性,笔者还发现了咨访关系对于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咨访关系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咨询过程中,恰当利用来访者对咨询师的理想化形象(移情的一种),可以有效地帮助和指导来访者做出改变和调整。咨询师正确地使用自身的某些反移情,可以帮助自身更好地与个体共情。咨询师要时刻保持对自我觉察的高度敏感性,让来访者觉察哪些是属于自身的情绪、情绪产生的缘由及情绪与治疗之间的关系,保持来访者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爱义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