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高小娇
心血管疾病较为常见,多由于动脉粥状硬化以及糖尿病,会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增加患者经济压力。除此以外,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较高。在心血管疾病治疗和预防过程中,社区公共卫生干预起到很大的作用。加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社区公共卫生护理干预,对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更好地控制病情有着积极的作用。
1.对心脏的损害。心血管疾病持续加重且得不到控制可能会导致动脉硬化,引起心絞痛、心梗、心衰等,严重时会导致猝死。
2.对脑部的损害。心血管疾病持续恶化有可能引起脑部血管破裂出血。脑出血是心血管疾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心血管疾病患者脑中风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将近8倍。长期持续的心血管疾病会对全身造成损害。随着年龄和病史的增加,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脑出血、脑血栓、脑梗死和长期脑缺血等血管病变。另外,长期疾病控制不佳也会导致脑动脉硬化或形成血栓,血流受阻时,就会发生脑梗死。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脑动脉粥样硬化也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3.对肾脏的损害。心血管疾病会严重损伤肾脏,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蛋白尿、肾功能损伤,严重时患者会出现肾炎硬化等。另外,心血管疾病可导致肾小管受损,削弱患者肾重新吸收尿液的能力,导致患者夜间尿量增加,引起肾小球损伤,导致蛋白质泄漏和蛋白尿。肾功能受损后,患者的病情会加重,患者会出现水肿,严重者会出现全身性水肿。
4.对血管的损害。如果患者的病情长期得不到干预,会对患者的血管产生不可逆的损伤,例如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较为常见且十分危险的心血管并发症,严重时患者会有生命危险。
5.对视网膜的损害。心血管疾病会导致视网膜出现问题,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视网膜出血。
1.心理护理。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要用温和、亲切的语言开导患者,帮助他们缓解内心的紧张或焦虑情绪,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对于处在发病急性期的患者,护理人员更要给予他们支持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还要做好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工作,耐心为他们解释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情变化以及治疗过程,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坚定信心。
2.健康教育。社区护理人员要利用治疗间隙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向患者介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护理知识及治疗流程,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要尽可能用浅显易懂的话语,配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向患者讲解清楚各项问题,让他们了解大致的治疗方案,取得患者的信任。
3.生活习惯干预。护理人员要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为他们制作合理的饮食食谱,规律生活作息。护理人员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为他们适当安排体育锻炼。
1.嘱咐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情绪波动直接影响患者的血压。保持稳定愉快的心情是稳定血压的关键。过于激动和抑郁会增强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的一系列活动,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心血管患者应心胸开阔,保持愉快心情,控制情绪,不过度兴奋。
2.适当运动。经常运动和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血管,使血管运动正常化,降低血糖和血脂浓度,可以减轻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减肥也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好方法,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能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了更好地控制病情,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戒烟限酒。饮酒与心血管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约5%~10%的心血管患者的病因是饮酒。另外,心血管患者要养成准时睡觉、准时起床、准时吃饭的习惯。对于心血管患者来说,生命规律是稳定病情、恢复健康的保证。因此,心血管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在睡前一小时进行激烈运动。
4.饮食不油腻。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饮食要以低脂、低胆固醇的食物为主。患者不可吃太多动物脂肪,如猪油、黄油等;也不可多吃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鱼卵等;多吃含碘量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碘能很好地预防动脉硬化;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参与细胞间基质的形成、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代谢反应和胆固醇排泄,可以降低血脂含量;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和咖啡等;减少盐摄入量,减少钠盐的摄入可降低血管壁中钠含量和血管敏感度,有利于降低血压。
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长期调理,所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饮食,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多注意休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