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汪建强
急性中耳炎与上呼吸道感染有一定关系,在小儿中有较高发病率,尤其是冬春两季。小儿急性中耳炎若未接受有效治疗,有可能导致患儿听力下降,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耳后、耳下脓肿,甚至出现硬膜脓肿及脑膜炎等并发症。急性中耳炎主要发病原因为病毒与细菌感染,部分可能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主要致病菌包括肺炎球菌、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一)发病原因
小儿急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包括以下几点: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导致细菌经咽鼓管入侵中耳诱发感染。②婴幼儿咽鼓管短且宽,开口位置较低,平卧喂乳时乳汁以及胃内容物容易逆流至中耳,进而引起感染。③麻疹、百日咳及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会经咽鼓管入侵中耳,诱发急性中耳炎。④不正确的擤鼻涕方式、捏鼻鼓气、跳水、游泳以及不恰当的鼻腔治疗或咽鼓管吹张等均可能导致鼻腔分泌物、致病菌逆行至中耳腔,从而导致感染。⑤鼓膜穿刺、置管及外伤会导致外耳道致病菌经穿孔处进入中耳腔导致感染。
(二)临床症状
小儿急性中耳炎的临床症状有全身症状、耳痛、鼓膜穿孔及传导性耳聋等。其中全身症状为呕吐、畏寒、发热及腹泻等。耳痛指的是患儿耳深部有搏动性跳痛或是阵痛,吸吮、咳嗽及吞咽时耳痛明显加剧。婴幼儿会出现哭闹、夜眠不安、烦躁、手揉耳及摇头等表现,在吸吮、吞咽时会加剧耳痛,故小儿会出现不吃奶的情况。鼓膜穿孔后,小儿耳内会流出液体,刚开始呈血水样,然后会呈脓性液体。一旦穿孔,患儿耳痛顿时减轻,但体温也会逐渐降低,全身症状有明显改善,随之安静。传导性耳聋指的是患儿听力降低,听力检查结果为传导性耳聋。
西医诊断小儿急性中耳炎的标准为持续性耳痛、焦躁、伴哭闹及发热等;鼓膜充血或是无光泽,呈淡黄或琥珀色,可伴穿孔,无脓性分泌物;听力学检测结果为声导抗检查中鼓室压图为C型或B型,纯乐测听显示患儿听力有所下降。
(一)苯酚滴耳液
将苯酚滴耳液棒从患儿鼓膜处放入,每4个小时滴一次药,隔天后取出棉棒,一共放置3天时间。同时给予患儿抗感染治疗,具体为1g头孢曲松+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
(二)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
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每次给药1粒(0.3g/粒),餐前30分钟用凉水口服,不可用热开水;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每次应用50μg,每天用药2次,疗程为2周时间。
(三)单纯抗生素
抗生素是治疗小儿急性中耳炎的常用药物。阿洛西林钠(75mL)+5%葡糖糖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
(四)抗生素+布地奈德混懸液
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也可以配合布地奈德混悬液,即0.9%氯化钠溶液(3mL)+布地奈德混悬液(2mL),雾化吸入;0.9%氯化钠溶液(2mL)+布地奈德混悬液(2mL),用棉棒置于混合溶液,待其完全浸透后放入患儿鼓膜处滴药,每4个小时滴一次药,次日取出。
(五)超短波
指导并协助患儿采取坐位,用5cm直径的圆电极置于患耳前,给予无热量治疗,每天1次,每次7~9分钟。
临床上根据治疗后症状、鼓膜检查结果评价疗效。治疗后,患儿耳痛症状消失、鼓膜检查良好且体力恢复为治愈;治疗后,患儿耳痛症状有所改善、听力提高但依然有耳鸣及耳闷症状为有效;治疗后,患儿耳痛症状并无改善、听力功能降低、鼓膜内陷、有耳鸣及耳闷塞等症状为无效。
中耳穿刺的抽液结果显示,其中96%的积液能够检测到细菌与病毒,普遍是混合感染、细菌感染。除了细菌致病因素,病毒、肺炎支原体及真菌等与急性中耳炎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因此,单纯使用抗生素的效果并不理想,加之儿童,尤其是婴幼儿部分骨缝没有完全闭合,易出现继发感染等。
而小儿急性中耳炎的常用治疗方法还包括苯酚滴耳液、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抗生素+布地奈德混悬液以及超短波等。其中苯酚滴耳液具有止痒、消炎及镇痛效果,适用于治疗急慢性中耳炎、外耳道炎;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是强效糖皮质激素,抗炎效果较好,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是一种黏液纤毛清除恢复剂,由松科松属、芸香科桔属等相关植物精练提取而成,其所含成分可加速黏液移动、排出;布地奈德混悬液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糖皮质激素,可起到良好的抗炎作用,也没有较大的副作用。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配合布地奈德混悬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血管的通透性,避免鼓膜发生充血及血浆渗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