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时间:2024-05-14

叶玲丹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获得知识与经验、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尊重和理解幼儿喜爱游戏的天性,并站在幼儿的角度设计与开展各项活动,让幼儿通过游戏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此外,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观察者和引导者,应积极地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区域,在游戏中细致地观察幼儿的行为以及表现,及时引导幼儿,并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创造。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敢想、敢说、敢做”的机会与条件,并通过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创造性游戏,让幼儿体验成功与快乐,在愉快、自主的氛围中自由地想象与创造,以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知识与经验是培养幼儿创造精神的前提,幼儿只有具备相应的知识与经验,才能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自由地表现和创造。另外,游戏的主题、情节与幼儿的知识、经验息息相关,幼儿的知识与经验越丰富,创造的游戏主题、情节就越新颖,展现出来的游戏过程也就越详细。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欢欢家”中,经验丰富的幼儿除了扮演爸爸妈妈抱宝宝、喂宝宝吃饭之外,还会增加许多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和情节,如宝宝吃饱后,带宝宝出去散步、做运动;宝宝的奶粉喝完后,去母婴店买奶粉;宝宝觉得无聊时,带宝宝去找好朋友玩游戏,等等。这些情节都源于生活,也有一定创造性,是幼儿生活经验的产物。教师要拓宽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为幼儿多提供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机会,并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模仿、体验现实生活,从而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提高幼儿的操作和交往技能,为幼儿的创造奠定基础。

游戏区域与操作材料是游戏的物质保障。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支持,并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进而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同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符合其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游戏材料,并根据游戏的主题、内容等及时替换和更新游戏材料,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一)根据幼儿的心理需要投放材料

幼儿的身体、认知、心理、思维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尚不完善。因此,在投放游戏材料时,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需要。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依恋等现象,教师可以多投放幼儿喜欢的电动玩具或毛绒玩具。在幼儿适应了集体生活后,教师可以创设新的游戏情境,并投放相应的游戏材料。例如,教师可以在“欢欢家”里放一张宝宝床,增添厨具、餐具、桌椅等,并鼓励幼儿自由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教师应根据幼儿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和心理特点,及时更换和添加游戏材料,并引导幼儿积极与同伴交往,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教师可以为幼儿多投放一些低结构的游戏材料,如鹅卵石、毛线、绳子、饮料瓶、纸盒、吸管等,引导幼儿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再创造,并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同一种材料的不同玩法,以发展幼儿一物多用和以物代物的能力。例如,纸盒可以用来制作机器人,也可以放在建构区当作积木;绳子可以用来编辫子,也可以当作鞋带;吸管可以投放在科探区做科学小实验,也可以投放在美工区作为手工材料……同一种游戏材料有不同的玩法,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和需要等调整游戏材料,并鼓励幼儿利用游戏材料大胆创造,以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

相关调查表明,3~4岁的幼儿可持续注意3~5分钟,4~5岁的幼儿可持续注意10分钟,5~6岁的幼儿可持续注意15分钟。由此可见,幼儿的年龄越小,越难集中注意力。幼儿注意力持续的时间短,且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教师要适当减少玩具的数量、种类,并引导幼儿在一定的时间内专心探索和操作游戏材料,让幼儿感受探索的乐趣,以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三)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

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性,其气质类型、性格特征等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例如,多血质的幼儿思维敏捷、活泼好动,教师一点就通,而胆汁质的幼儿稳重、呆板、灵活性不足,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教师要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为幼儿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并细致观察、了解幼儿的行为。同时,教师要耐心地等待,及时支持、引导幼儿的游戏,让幼儿自由、自主地思考、尝试、操作和创新,以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教师要为幼儿的游戏提供必要的支持,要接纳、关心和尊重幼儿,并且时刻关注幼儿的情绪状态,以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教师应引导幼儿主动观察、探索周围的环境,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一)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支持

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细致地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以及表现,善于发现并利用教育契机,及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并支持、帮助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教师作为幼儿生活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应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给予幼儿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自由地探索与创造,以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另外,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及时引导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在游戏中的支持

在创设游戏环境时,教师要深入解析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和理解幼儿的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动手操作等心理特点,让幼儿一起创设游戏环境,以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欲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自由地选择游戏角色,与同伴商量确定游戏主题,并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探索,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收拾、整理游戲材料,并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游戏过程,以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体验探索的乐趣,进而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良好的师幼关系可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幼儿自由地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大胆地进行想象和创造,并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关爱幼儿,与幼兒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并积极与幼儿互动,主动参与幼儿的游戏,从而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教师在讲评幼儿的游戏行为时,不应单纯地评价有没有“创造”,而应根据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发展水平,深入解析幼儿的游戏过程,发现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成功。对于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游戏的幼儿,教师要鼓励、强化幼儿正确的行为,并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一)减少外部奖赏

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而奖赏则是外部动机。有学者说:“当幼儿为某种外部奖赏而参与游戏时,游戏也就终止了。”由此可见,奖赏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太多的外部奖赏反而不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因此,教师要减少外部奖赏,充分发挥“幼儿喜欢游戏”这一内部动机的作用,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二)多鼓励幼儿

鼓励对幼儿的游戏有促进作用,教师要鼓励幼儿创造性的游戏行为。首先,当幼儿有独特的想法时,教师应鼓励幼儿创造性地使用熟悉的游戏材料开展游戏。其次,在幼儿创造过程中,教师要赞扬幼儿积极创造的态度和为创造所付出的努力。最后,对于幼儿创造出的作品,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充分肯定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以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综上所述,游戏对幼儿的创造精神有促进作用。在借助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时,教师应丰富幼儿的知识与经验,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以及游戏需要,投放适宜的材料,并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指导幼儿游戏。教师还应为幼儿的游戏提供必要的支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让幼儿大胆地表达与创造,并科学、合理地讲评幼儿的游戏行为,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光大幼儿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