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谈幼儿区域游戏“偏区”问题

时间:2024-05-14

顾心仪

近年来,课程游戏化理念在学前教育领域不断推进和普及,区域游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与重视。区域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自主性较强的游戏,在时间安排、空间设置、材料开发等方面都给予了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对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受幼儿的喜爱。但是,在实际的区域游戏的过程中,一部分幼儿在游戏的时候存在着“偏区”的现象,幼儿在进行区域游戏时一直去某一或某些区域,少去或不去其他的区域。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普遍存在,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幼儿“偏区”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幼儿自身的原因,有的是外界的因素。下面笔者就几个案例跟大家一起谈谈幼儿区域游戏“偏区”问题。

案例1:区域游戏时间开始了,幼儿选好游戏后进入区域开始游戏了,但是羽羽却站在区域选择牌前一动不动。筆者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怎么了?怎么不选游戏区域呀?”羽羽转过身,看着我说:“区域都被选完了,游戏都被选完了。”我发现还剩一个小舞台的游戏,于是转头对他说:“你还可以选小舞台呀。”“但是我不想选小舞台。”他眼睛红红地对我说。我很奇怪,问他:“你为什么不想选小舞台呀?”他紧闭着嘴巴不说话,开始流眼泪了。我把他拉到旁边帮他把眼泪擦干,等他情绪平复了,他终于开口说了出来:“小舞台是女生玩的游戏,我是男生,才不玩这种游戏呢。”

笔者分析,羽羽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小男孩,以往他在进行区域游戏活动时,经常会选择美工区的游戏。一方面是因为他在美术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创作的作品优秀,常常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表扬。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对男生玩小舞台存在一些偏见,认为小舞台是女生玩的游戏,因此他从心理上拒绝参加这个游戏。

案例2:在阅读区里,几个幼儿在做书,几个幼儿在看书。笔者注意到趴在垫子上认真看书的可乐,他正在翻阅一本《垃圾分类》绘本书。我问他:“你在看什么呢?”他不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只是用手指点着书上的分类图片,嘴巴念念有词。

据笔者观察,自开学以来,可乐就极少去别的区。只要是区域游戏时间,他就会来阅读区拿一本书跑到楼梯转角的角落里去看书,从游戏开始看到结束。而且,他不是在耗时间,而是非常认真地看书。可乐与人交往的能力比较弱,在游戏时他通常都是一个人,也不跟旁边的幼儿交流,只是待在阅读区安静地看书,避免跟其他的幼儿交流。

案例3:米米坐在凳子上,看着其他的幼儿玩游戏。我走过去问她:“你怎么不去玩游戏呀?”米米回答道:“我想去科学区玩,可是那里人太多了,都满了。”“那你可以去人还没满的生活区啊!”我建议道,“那里有好玩的做水果茶的游戏。”米米将双手抱在胸前,撅起嘴巴,不满地回答:“那个游戏我早就玩过了,我都不想玩了,无聊。”我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

笔者分析,米米是一个能力比较强的小女孩,这个游戏是笔者不久之前才投入生活区的,一些幼儿玩得不亦乐乎,但对于她来说,它可能有点简单。单一的、低层次的游戏已经不能满足她的要求了,因此,她对这个游戏区域失去了兴趣,不想再去玩这个游戏了。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笔者发现,导致幼儿偏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家庭或社会对幼儿的影响造成的,有的是因为自身的性格问题造成的,有的是因为外在的区域环境以及区域内材料不够吸引人的原因造成的。幼儿存在偏区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认真分析,对症下药。

一、有效投放,激发兴趣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材料要丰富、形式多样,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挑战自我,建立自信心。区域游戏中材料的投放对于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进行有效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区域不吸引幼儿,就是因为该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不合理。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在开展区域游戏时,教师应该考虑幼儿的能力问题,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设置不同的游戏难度。比如在小动物种树的益智区游戏中,教师可以设置一星难度、二星难度、三星难度的种树任务:一星难度是直接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地种树;二星难度是让幼儿使用任务卡,根据任务卡上的路线进行种树游戏;三星难度是请其他幼儿帮助自己画任务卡,幼儿根据其他幼儿画的路线来种树。这样不同难度的设置,可以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区域游戏,从而满足了幼儿的个性需求。

二是材料投放的适宜性。目前,很多区域游戏都是由教师设计的。而受到幼儿普遍欢迎的游戏,一般都是由幼儿自主生成的。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游戏的内容,共同设计游戏的各个环节。例如,在生活区游戏中,剥坚果游戏比较受幼儿欢迎。天气渐渐转暖后,笔者和幼儿一起讨论,决定开设一个酸奶木糠杯的游戏。从一开始的讨论游戏材料的收集,到后续的一起讨论制作木糠杯的步骤,最后到这个游戏的投放,整个过程深深地吸引着幼儿,每次开展游戏的时候,生活区做木糠杯的游戏总是非常受欢迎,有很多幼儿愿意参加进来。

三是材料的丰富性。教师在区域中投放丰富多彩的材料能吸引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美术是笔者所在幼儿园的特色科目,教师常常会在美工区投入丰富的、多种多样的材料,如低结构材料、半成品材料、高结构材料。在游戏时,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计划来取用各种游戏材料。因此,美工区在区域游戏中十分受幼儿欢迎,游戏时间内的美工区常常座无虚席。

二、适当引导,鼓励幼儿

每个班级都有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他们不怎么愿意与其他幼儿交往、交流。在游戏活动时间,他们会选择一些不怎么需要与其他幼儿沟通接触的区域进行游戏,如案例2中的可乐,他们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尝试新的游戏。每位幼儿的个性和兴趣不同,因此,他们对活动区的选择也有所不同:有的幼儿能歌善舞,特别喜欢音乐区;有的幼儿斯斯文文,喜欢图书区;有的幼儿动手能力特别强,喜欢美工区;有的幼儿性格活泼,表现力强,喜欢表演区;还有的幼儿喜欢涂画,喜欢美术区。

幼儿在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内十分专注,能对游戏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应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鼓励,例如:用口头建议的方式引导幼儿,将他带入新的游戏;或是可以做幼儿的游戏伙伴,跟他一起进行新的游戏;或是让幼儿自己慢慢适应,教師在旁边观察,当他碰到问题时对其及时进行引导;或是采取“将特长带入其他区域”的方法来纠正偏区,让幼儿带着自己的特长去另一个区域活动,这样既让幼儿参与其他活动,又充分发挥幼儿各自的特长,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邀请爱看书的幼儿到娃娃家扮演爸爸这一角色,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听,或是请喜爱表演的幼儿去甜心小屋给大家演唱歌曲。

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邀请幼儿对新游戏进行介绍。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互相分享自己在游戏区的游戏体验,讲讲他们是怎么玩的,游戏时大家是如何相互合作的。这样的方式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下次参加类似游戏的欲望。

三、摆正态度,淡化性别

在案例1中,羽羽不肯选择小舞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小舞台这个游戏存在偏见。他认为小舞台是换装、表演性质的游戏,是女孩玩的。幼儿会有这样的想法一般是受到了家庭或是社会看法的影响。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爆发了一次争吵,“妈妈”圆圆要出去买菜了,于是她让身为“爸爸”的阳阳在家做菜等她回来,但是阳阳怎么都不同意,于是两人爆发了争吵。我来到娃娃家,询问事情的前因后果,他们把争吵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于是,我问阳阳为什么不肯在家做饭,阳阳回答道:“因为烧菜都是女人做的事情,男人是不做这种事情的。”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种大男子主义的思想,导致爆发了这场争吵。

从根本上来看,社会上或家庭内部存在着对不同性别的固有思想。相关教育专家认为,家庭、学校、社会都会影响幼儿的性别观念。父母会对不同性别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抚养方式:要求男孩勇敢、独立;要求女孩温柔、乖巧,这会强化幼儿关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摆正幼儿的态度,纠正幼儿错误的性别观念,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思想观念的教育。在家园共育时,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引导幼儿家长一起交流培养幼儿正确性别观的有效做法与教育手段,实现家校统一。教师要吸引不同性别的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在投放玩具材料时,要注意满足男女幼儿不同性别的角色需求。例如,教师可在娃娃家提供男孩喜欢的小推车、自行车,在科学探索区提供女孩喜欢的装饰彩带,让男女幼儿能共同游戏、共同成长。

总而言之,教师要辩证地看待幼儿的“偏区”现象。在幼儿园的实际生活中,教师不能强制要求幼儿从某区域出去,也不能强制要求他加入某一区域的活动。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和能力水平,仔细观察幼儿,运用科学的育儿方法,从发展的视角看待幼儿,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区域环境,引导幼儿了解区域游戏的特点及游戏材料的使用方法。教师可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幼儿实施引导和帮助,从而从根本上纠正幼儿的“偏区”行为,促进幼儿整体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机关幼儿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