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4-05-14

■文/李晓燕

对于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幼儿教师首先要分析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成因,积极探究多种方法,引导幼儿真正学会自主进餐,从而享受和谐进餐、愉悦进餐的幸福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鼓励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幼儿期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进餐习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去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呢?

一、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成因分析

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对幼儿园小班幼儿的进餐习惯作初步的调查了解,以准确掌握幼儿的进餐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不少小班幼儿存在着偏食、挑食等情况,同时又存在着入园焦虑,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他们的进餐效果。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从幼儿入园的第一天开始,对幼儿的进餐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分析原因,并及时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与幼儿家长共同分析幼儿偏食、挑食的原因,找到原因后,再对症下药,因人而施,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解决幼儿偏食、挑食的问题。

二、探究多种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方法

针对上述幼儿不良进餐习惯,教师应因人而异,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1.用榜样示范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学前幼儿大多爱模仿,教师可以亲自品尝一下饭菜,如教师可亲自品尝一下红烧肉,并对红烧肉大加赞赏“哇!红烧肉真好吃呀”,用爱吃红烧肉的情绪感染幼儿,让幼儿感觉到红烧肉真好吃,心底升腾起“红烧肉真好吃”的想法。

2.用故事引导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由于小班幼儿特殊的身体发展特征,小班幼儿的手指肌肉发育得还不够健全,吃饭掉米的现象经常发生。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不妨给小班幼儿讲讲有关故事,如给他们讲生活故事《漏嘴巴与大公鸡》,让幼儿明白谁也不愿意“漏嘴巴”,通过诸如此类的生活故事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3.用逐渐加量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任何事物都是量变才能产生质变的,同样,幼儿从认识一种食物,到喜爱进食是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比如,要想让幼儿爱上吃木耳这一食物,教师就可以从让幼儿认识木耳入手,让幼儿向他人了解或在绘本阅读中寻找木耳对人体发育的好处,再让幼儿接触木耳,进而愿意去尝试吃木耳。运用这种逐渐加量法让幼儿从不认识、不喜欢到认识、喜欢,再到愿意尝试吃一些,甚至最终爱上吃,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缺少。

4.运用激励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教师可以奖励进餐习惯好的幼儿小红花、小贴画,也可以伸个大拇指去夸奖幼儿,以调动幼儿进餐的积极性,使幼儿克服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

三、引导幼儿自主进餐,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一)桌长负责制

小班下学期或中班上学期,幼儿已经学会了点数,能说出总数,并基本能做到一一对应。此时,教师可以幼儿吃饭的桌子为一个基本单位,在每张桌子中挑选一名能力强的幼儿担任桌长。这位桌长负责幼儿进餐前的餐具的取用与进餐后餐具的分类整理排放等。当幼儿吃好饭后,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将自己的饭碗、汤碗、筷子等放到指定的地方,如果碗里有剩余的饭,则应教导幼儿倒入指定的垃圾桶内,让幼儿始终注意桌面、地面的整洁。需强调的是桌长要负责本桌幼儿的桌面整洁。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选举产生桌长,以尊重幼儿的主体精神,当然也可以运用轮换制,让每个幼儿轮流担任桌长,以增强幼儿的主人翁意识。

(二)“我的午餐我做主”

当幼儿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后,教师完全可以让幼儿尝试自主进餐,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幼儿如何科学用餐,如何合理用餐,幼儿需要自己取碗,练习用勺子盛饭盛菜,幼儿同伴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这样不但让幼儿积累了生活经验,更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体验到自主进餐的成功感、愉悦感与幸福感。教师此时须让幼儿学会有序盛饭,有序送碗,有序洗手,让幼儿学会正确漱口,以引导幼儿真正实现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目标。让“我的午餐我做主”成为现实,从而实现幼儿的心理满足感。

(三)享受午餐

进餐是幼儿园里的一项重要生活活动,如何让幼儿真正享受午餐,教师应为幼儿的午餐营造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必要时可以播放一些音乐,让幼儿心情得到放松。事实上,幼儿心情的愉悦更有利于其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更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总之,对于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教师应依据大、中、小班不同幼儿的年龄特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让幼儿享受愉悦进餐的幸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