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父母场最焦虑的场景解决分案

时间:2024-05-15

父母场最焦虑的场景解决分案

宝宝的成长阶段相似,父母的焦虑各有各的不同。在这次的访谈中,我们聚焦了宝宝吃的方方面面,遴选出的以下11个场景最让父母焦虑。我们邀请专家团队,给父母相关的知识和建议,这是化解焦虑的第一步。

0~6个月 焦虑关键词:母乳喂养

宝宝此时的食物就是奶.采访发现,这个阶段父母对孩子的饮食问题感到不安和焦虑都相对较少。

当然,也有例外。喂母乳遇到问题或者不能母乳喂养时,也有一些妈妈会觉得自己不够好。

接受采访的伊布妈妈就是这样的代表。

1 “没有母乳,我就不是好妈妈”

伊布妈妈说,自己从小没有吃到母乳,身体一直不好,所以她特别想给自己的宝宝“将母乳进行到底”。孩子出生时,她曾信心十足地宣称:无论如何也要坚持母乳喂养到2岁。但天不遂人愿。虽然经历了各种催奶,甚至不惜代价地让自己足足长胖了20斤,可乳汁并没有如传说中那样汩汩而流。她说,当时自己满脑子都是“吃配方粉的孩子容易过敏”“吃母乳的孩子聪明”,感觉特别挫败。那一段时间,她说自己又焦虑又失望,觉得自己没资格做一个好妈妈,根本没有心思享受哺乳的幸福与美好。

解决焦虑第一步:有足够的爱,就是好妈妈

首先,泌乳不足的情况下,焦虑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如果妈妈一直沉浸在焦虑中,其实反而会更加影响泌乳,只有放轻松,多休息,多听音乐,让宝宝有效吸吮,才有希望让奶量增长。

其次,如果真的因为各种无法解决的原因,母乳依然无法满足宝宝的需求,还有配方粉可以选择。虽然配方粉没有母乳的诸多好处,但配方粉也能支持宝宝正常的生长发育。如果担心宝宝过敏,可以选择适度水解配方粉,等宝宝超过6月龄,或更大一些,肠胃发育比较健全时,再更换成普通的配方粉。

再次,妈妈担心配方粉宝宝没有母乳宝宝免疫力强,没有母乳宝宝聪明,这样的焦虑是不必要的。因为决定宝宝的成长发育情况还有很多因素,如遗传、环境等等。

最后,如果不能给宝宝母乳,妈妈还能给宝宝很多的爱和快乐。母乳喂养是给宝宝的食物,而妈妈的关注与爱,才是让宝宝健康成长有效保证。

6~24个月 焦虑关键词:辅食添加、隔代养育、海淘、过敏

随着食物选择的开始,父母的花式焦虑也在悄悄滋长。此时宝宝处于辅食添加时期,由于跟成人的食物不同,隔代人之间观念不一致,家庭矛盾由“吃”而生。很多年轻父母知道辅食添加的一些现代观念,但知识学习不够系统,依然不知道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实施,更加焦虑。

2 “宝宝的第一口辅食,一分一毫不能错”

宝宝的辅食添加一直是一个高焦虑的问题。怎么吃?吃多少?吃什么?北京儿童医院的儿保医生马扬说,她的诊室里每天都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刨根问底的牛牛妈就是这样不能错的典型。她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宝宝6个月添加辅食,那6个月差几天行不行?宝宝才刚5个月,母乳不太够,可不可以就开始添加?是先添加米粉还是先添加蛋黄?蛋黄泥,到底是先加1/8还是1/4蛋黄?1/8蛋黄加多少毫升水,1/4又该加多少毫升水?如果加水,是混在米粉里还是单独用一个容器盛放?如果单独盛放,宝宝在吃第几口米粉后,可以添加一勺蛋黄泥?……牛牛妈自己也知道问题太琐碎。但如果不问仔细了,回家又会焦虑半天。

解决焦虑第一步:把握总原则,有点出入没关系

其实添加辅食也有总原则,在总原则的基础之下,根据孩子的情况灵活掌握,有一点出入也是正常的。孩子辅食添加的总原则是: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循序渐进。

● 根据自己咀嚼状况选择食物性状,不与其他孩子比较。

● 根据大便次数和性状,了解孩子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程度。

● 出现异常情况,如呕吐、腹泻、出疹子、拒食等,要暂停喂这种食物。

父母只需要把握好原则,留心观察,至于宝宝是多吃一勺还是少吃一口,真的不用太焦虑。

3“辅食添加,总和老人说不到一起!”

由于工作忙,小豆子爸爸在孩子出生之后,请老人过来帮忙照看孩子。如此一来,年轻父母崇尚的科学添加辅食,如何对抗老人几十年的老经验?小豆子爸爸的苦恼正代表了很多中国家庭父母的苦恼:想让老人接受自己的观念,可是却屡屡受挫,只是更增加自己的焦虑。

小豆子爸爸一直很关注膳食均衡与营养搭配,小豆子出生后也买了各种辅食添加有关的书和菜谱。可是,奶奶才是家里的掌勺人,她对于爸爸的理论并不理会,给宝宝吃的总是老三样。早餐一杯奶、一碗肉菜粥,一个蛋。中午是一碗白面条,半个荷包蛋,一小片菜叶。晚餐是白米饭半碗,2片指头大的菜。现在,小豆子特别不喜欢吃菜,也不喜欢吃肉,水果也不怎么喜欢。只爱吃白饭、白面。小豆子爸爸很是伤脑筋。

解决焦虑第一步:从老人的角度出发,有利于解决问题

确实,祖父母在七八十年代有过带养婴儿的经验,再次遇到孙辈在这个阶段时,就会有一些固化的思维,与现代的辅食添加理念有冲突。比如给孩子吃的食物种类少,给宝宝一直吃软烂的食物……

这时,一味地说教或者指责只会让老人更加反感。此时最好能够动员全家学习营养知识,形成氛围。比如买食物秤、限盐勺,分享自己刚学到的营养知识,让老人觉得,学点营养知识能够保障全家健康,而不是小辈儿的矫情,老人也就容易接受了。

还可以多夸赞老人。如果看到偶尔在白米饭里加了红薯一起蒸。不妨立即抓住机会大大肯定一番说:“妈,红薯可是好东西!您这么做可太好了!红薯是抗癌、防癌食物之首。多做红薯,有利于全家健康啊!”用这样的方式,可以逐渐引导老人改变原来单一的膳食结构。

有时,老人不愿意做五花八门的辅食并不是不接受新观念,而是因为精力差,顾不过来。年轻的父母可以趁着周末或者下班回家,准备好食材,比如熬好高汤,包好小馄饨,把食材事先处理成小份,然后分类,每天上班前拿出来放在冰箱冷藏室,交代一下。

4 “不想给娃吃成品辅食,可是又没时间做!”

宝宝快半岁了,终于可以加辅食啦!可是,纠结接着来了,为宝宝选择辅食,是自己做还是买成品?在采访中,小虎妈妈这样的纠结格外多。

小虎妈妈上班忙,没有太多时间专门给宝宝做各种的辅食,可是,她又觉得市售的成品辅食没有自家做的新鲜、有营养,总是尽量在家做。但很多时候她没有办法两头兼顾,也会买来成品辅食,但每次买回家,她又开始担心成品辅食里是不是有添加剂或者防腐剂,会不会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不好?她说,因为自己工作忙而不得不给宝宝吃成品辅食,虽然宝宝吃得很开心,但她自己常常会有罪恶感,感觉自己不是亲妈。

解决焦虑第一步:购买成品辅食完全没问题,有时间就自己做

亲手给宝宝做辅食,是很多妈妈表达爱的方式。不过,购买成品辅食也可以成为宝宝的有益补充。就拿宝宝添加的第一种食物来说,选择市售的强化铁的营养米粉肯定比选择自己在家熬米粥营养更全面,也更加适合宝宝。一般来说,从正规渠道购买的大品牌婴幼儿食品,经过国家严格的质量标准检测,从安全、卫生、营养方面来说是可以信赖的产品。

有些父母担心市售成品辅食会含有防腐剂、添加剂。其实,瓶装或袋装的婴儿辅食通常采用真空无菌包装的方式,并不需要使用防腐剂。父母选择购买时,要注意产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看看营养成分表和各种产品配料(通常按所含成分从多到少排序)。优质的婴幼儿辅食配料成分中不应含有盐、酱油、糖,也不能使用香精、人工色素,但可以按规定标准添加水、维生素C、钙、膳食纤维、益生元等。

当然,由于成品辅食味道单一,品种相对少,还容易盐、糖超量,偶尔调剂可以,但是不宜长期吃。工作繁忙的妈妈可以在忙碌的时候,选择给宝宝购买一些成品辅食没问题,在休息的时候,尽量给宝宝做饭就好了。毕竟,我们只是妈妈,不是超人。

成品购辅食的食用要点

● 选成品辅食注意看配料表,拒绝额外添加的糖、盐。

● 成品辅食便于保存,可以一次多买一些,并选择多个品种,变换口味让宝宝尝试。

● 若小宝宝一次吃不完一瓶,要先从瓶中取出一次的食物量,剩下的冷藏保存。

● 未吃完的食物不能倒回瓶中,也不能留到下顿再吃。

辅食添加,必须了解的3个问题

何时添加

参照标准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而定。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都建议纯母乳喂养儿满6月龄起添加辅食。但这是一个理想目标。目前,专家们能够达成的共识是,宝宝的辅食添加还是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在4~6个月之间。父母需要根据宝宝的乳类食物是否充足,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宝宝的胃肠道功能的稳定情况等灵活掌握。早于4个月,宝宝的消化道还没有完全准备好,还可能增加食物过敏的风险;晚于6个月,可能会错过接受新食物的窗口期、错过学习咀嚼、练习口腔功能的关键期,引起挑食等问题。

TIPS:宝宝添加辅食的4个蛛丝马迹

1. 给予足够乳量体重增加仍不达标。

2.头部已经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倚着东西可以坐着。

3.开始对成人的饭菜感兴趣,如喜欢抓妈妈正要吃的东西,并放到嘴里,出现咀嚼动作。

4.用勺喂食时,会主动张开嘴,能用舌头将泥糊状食物往嘴巴后面送,咽下去不会被呛到。

添加什么

从富含铁的食物开始,逐步添加达到多样化。母乳含铁量比较低,6个月左右就不能满足宝宝的生长需要。如果不注意添加富铁辅食,有增加宝宝贫血的风险。初添加辅食,一般会选择富铁的高能量食物,如强化铁的婴儿米粉、肉泥等。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食物种类,每引入一种食物应适应2~3天,密切观察宝宝是否有不良反应。适应后再添加另一种。在辅食添加期间,尽量让宝宝多尝试不同种类的食物,可以减少宝宝以后挑食的可能性。

如何添加

随着月龄,食物质地逐渐变粗,量逐渐加大。宝宝开始吃辅食时,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食物新的口味和质地,由泥糊状食物逐渐过渡到半固体或固体食物。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手眼协调性的进一步完善,口腔功能的进步,辅食的质地变成颗粒状、条状时,可以让宝宝尝试用牙齿或牙龈去进行研磨,用小手去抓捏,自己进食。具体添加时间见下表:

5 “‘海淘’来的东西才安全!”

现在,全球性的网上购物已经成了父母给孩子采购东西的重要方式之一。配方粉、婴儿辅食、营养品、食物常常列在妈妈“海淘”清单上的前几位。在采访中,雨点妈妈说,她就是特别不放心在国内购买给宝宝吃的东西。主要是进嘴的,什么都“海淘”。这都成了她每天研究和担忧的“重大课题”。她说,至少国外商品,由于当地的法制健全监管得力,只要在正规电子商务网站上买,觉得可以信赖。

解决焦虑第一步:国内食品没想象的那么糟糕,“海淘”其实也有风险

很多父母信任国外的东西,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很多负面的事情往往不知道。其实,“海淘”也存在质量风险。比如国外产品有涉及肉毒杆菌污染、吸嘴破损、膨胀变质等质量问题时会召回。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国消费者很难在第一时间得到通知。相比较之下,国产的东西可能因为曝光率以及信息了解充分,更容易看到问题,也更能够规避不必要的质量问题。

此外,“海淘”食物还会有国产食物没有的适应性风险。不同的国家和地域,膳食结构有差异,食品的侧重也会不同。所以,好的外国食品不一定是适合自己孩子的。就拿钙中的维生素D来说,在泰国可能不用补,在北欧可能需要补600个国际单位,而回到国内则要补400个国际单位。其实,补不补维生素D,每天补多少,这跟我们一天中皮肤受到日光照射的时间和强度有直接关系。所以,“海淘”不是单纯买回来,还需要考虑是否符合自己孩子生活的环境。而国产的食物则本来就是根据本地区孩子的营养状况而制定的,更适合本地区的宝宝。

6 “哥哥过敏,弟弟该添辅食却啥也不敢给!”

过敏的人群越来越多,妈妈们在这方面的焦虑也越来越多,很多食物让宝宝尝试起来都胆战心惊的。养了两个宝宝的晓洁就是这样的典型。

晓洁说,孩子爸爸就是过敏体质,不能吃桃子,一吃就口周红肿。给8个月的大宝添加辅食时,自己没有注意,吃桃子的时候给大宝也尝尝。大宝吃了几口就把头扭到一边不吃了。给他擦嘴的时候,晓洁发现,大宝的嘴唇周围皮肤发红,而且嘴唇有些肿。咨询医生,医生说是过敏。等到二宝出生后,晓洁就很小心,一直不敢给二宝吃桃子。就连杧果、猕猴桃等有过敏危险的食物也不敢给二宝尝试。现在二宝都1岁半了,还是不敢给他添加这类水果。晓洁说,对过敏的恐惧,让她切断了二宝与很多食物的关联。

解决焦虑第一步:该添就得添,推迟添加辅食不能减少孩子过敏的风险

很多父母跟晓洁一样,由于担心孩子食物过敏,特别小心,迟迟不敢给孩子加辅食,很多东西都不敢给孩子吃。这样做并不好。目前,对于辅食添加的时间与过敏的最新说法是,无论孩子是不是出现食物过敏,都应该按时添加辅食。因为4个月之后,孩子的肠道菌群已经基本建立,可以少量接触不同的食物。如果早期不给孩子接触各种食物,以后他过敏的机会更多。人体对食物是有一个耐受度的。一旦接触某种食物后,身体往往会做出两种反应,一种是接受,另一种是不接受,不接受的两种可能是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如果早期让孩子小剂量地接触各种食物,他的身体会慢慢适应这种食物,对食物耐受性会更强。如果之前一直不让他接触各种食物,等他长大后突然受到大剂量的刺激,更容易导致过敏。

如果发现孩子对食物不耐受,要马上回避3~6个月。3~6个月之后,体内免疫细胞经过新陈代谢,对反感的食物已经没有记忆了,这时再试着接触这种食物,说不定身体就能顺利接受了。其实,预防过敏的过程就是食物跟人体交朋友的过程,不能一味回避,该添加的时候就要按时添加,该回避的时候就要回避到位,这样才能让更多的食物与孩子成为朋友,让孩子有更多享受美食的机会和获得更多均衡营养的可能。

2~6岁:焦虑关键词:食品安全、追喂、零食、挑食

2岁以后,大部分食物孩子都能够吃了。

但是因为孩子还小,对于孩子的食物是否健康、安全,父母更加在意,也更加焦虑。

并且,孩子的食物由专做专吃向成人餐过渡,饮食习惯初步形成,父母特别在意孩子的饮食习惯。

孩子爱吃零食、挑食、追喂……这些都是让父母倍感苦恼的地方,其实与父母自己的成长经历也息息相关。

7 “宝宝吃的食物,不吃有机的怎么成!”

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比如转基因、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问题总是会牵动悠悠妈妈的心,而有机食物就成了悠悠妈妈的唯一选择。悠悠妈妈说,她现在基本上都去有机市集购买宝宝吃的食物和一些生活用品。虽然确实价格会贵一些,并且有时候购买后要大老远背回来,但这些她都觉得可以忍受。目前,最让她忧心忡忡的是,孩子马上面临选择幼儿园,能够给孩子提供有机食物的幼儿园屈指可数,她说,真的不放心让孩子吃那些打了生长激素的肉类,有食品添加剂的鱼丸和鱼排,有农药残留的水果和蔬菜……

解决焦虑第一步:有机食物不是衡量食物安全的标准

世界各国对于“有机食品”基本要求是:物种未经基因改造,生产过程不得使用传统农药、化肥、生长调节素、饲料添加剂等,产品的加工过程不能进行离子辐射处理,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这样看来,有机食物真的能够满足父母对健康、安全、营养的追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常规食品如果符合国家规范,也是安全的。不规范生产的常规食品能有安全风险,同样,不规范生产的有机食品也具有安全风险。虽然有机产品会避免许多化学物质的使用,但并不意味着一定更安全。是否有机食物并不是衡量食物是否安全的金标准。在台湾和欧洲的许多检测发现,有机鸡蛋中含有的二噁英等污染物的含量更高。另外,需要提醒父母的是,需要选择有有机认证的产品,农家走地鸡、自家养的猪、自己榨的油等,这些食物并不等于有机食品,其中有很多食物比“非有机”的产品有更多的安全隐患。

其实,选择有机食物,选择的是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身心都放松下来,而不是用有机作为衡量食物的标准而让自己更焦虑。如果是后者,那真的就违背了崇尚有机的本来意义了。

8 “我也不想追着喂,为啥他就不饿?”

到底要不要追喂孩子?接受采访的岳岳妈妈说她自己每次都在喂和不喂之间徘徊。每次听完营养专家的讲座,她下决心回去就让孩子自己吃。可是一回到家,她发现岳岳总是看着饭菜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就忍不住把肉和菜夹到岳岳碗里,催促他多吃口。岳岳把一口饭含到嘴里,反复嚼着,东张西望。看到孩子吃饭的样子,她就很焦虑。真有不饿的孩子吗?仔细询问才知道,岳岳家的茶几上总会放着十几样零食,包括蜜饯、巧克力、奥利奥夹心饼干、薯片、果冻、牛奶等。岳岳妈妈总担心岳岳会饿肚子,所以准备食物太多了,难怪岳岳总不见饿。

解决焦虑第一步:不想追着喂,先让孩子体会饥和饱

要想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最重要的是,要让宝宝体会饥饿和饱的感觉,而不是说父母觉得宝宝饿了或者这一顿没吃够就一定尽快补上。父母不妨记录一下宝宝的饮食情况,一定要详细到喝一口水,吃一块糖都要记下来。一般来说,有喂养困难的孩子,父母都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吃东西与吃东西之间超过4个小时。太多的父母由于宝宝上一顿吃得不好,会选择在一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之内再给宝宝补食物。这样下来宝宝永远处于半饱的状态,永远也体会不到真正的饥饿和饱是什么感觉。形成规律喂养,让孩子从小就拥有一个知饿知饱知味,有正常感受的机体其实更加重要。

除此之外,父母还要注意保持自身良好的进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不在进食时看电视、玩手机,要让自己成为宝宝的榜样。其次,要提供给孩子一个适宜的进餐环境,要让宝宝明白,到了这个地方就是要吃饭了,而不是做游戏或看电视。宝宝的进食时间最好限定在30分钟内,最好不要让宝宝边吃边玩。

二宝的妙用

崔玉涛大夫曾说过一个他诊室里真实发生的故事:大宝添加辅食之后,体重老不见长。每次喂辅食,家里人都觉得是件天大的事情。奶奶想了各种办法让他多吃两口,可是他一直对吃饭没兴趣。大宝18个月时,小弟弟出生了。奶奶要照顾小弟弟,没时间管大宝。大宝和大人一起吃饭,不管有没有吃完,到时间大宝的饭就会被收走。奇怪的是,没人管的大宝反而乖乖吃饭了。半年下来,大宝的体重长了不少呢。可见现在的孩子被关注太多,如果能够少一些过度关注,让孩子自己感受自然的饱与饥,是完全能够找到自己天然的进食节奏的。

9 “不想给孩子吃零食,可零食无处不在!”

零食,特别是糖果,对于一些父母来说是高焦虑话题。小米妈妈说,自己就是这样的高焦虑父母,她读大学时曾因为视力问题休学过1年,自从听说糖会影响视力之后,她根本不允许孩子吃糖,零食也严格地控制和筛选。在小米家,可以吃的零食屈指可数:少量巧克力、原味坚果、酸奶、自己做的饼干和蛋糕。小米妈妈还一度专心学烘焙,就是为了既能给孩子解馋,又不让孩子摄入过多的糖。不过,自从小米上幼儿园之后,她感觉情况正在慢慢失控,零食、糖果似乎无处不在。她说最让她崩溃的是,小米在幼儿园度过第一个万圣节时,小家伙一口气吃了七八块糖果!

解决焦虑第一步:零食分好坏,偶尔吃点坏零食也无大碍

首先,不必要对零食谈虎色变,零食零食是我们饮食中的一部分。很多情况下,我们会通过吃零食来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而对于正在生长发育中的孩子,零食显得尤其重要。如果零食选择合适,对正餐也是有利的补充。

其次,零食也分好坏,健康零食主要包括奶类、少加工的主食类,新鲜水果类及坚果类。健康零食的制作方式一般是没有经过复杂的现代工艺加工,不含过多的纯糖、油、人造奶油等,从制作方式上来讲,不采用油炸、烧烤等方式。父母可以在两餐之间合理安排在正餐吃不到或吃的少的健康食物。在这个意义上,小米妈妈的做法无可厚非。

控制频次有讲究

● 膨化食品可以每月1~2次。

● 甜饮料、冷饮、甜点心。

● 各类糖果每季度1~2次。

● 油炸食品、西式快餐每年1~2次。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健康的食物会从意想不到的地方进入孩子的生活之中。此时,父母也不要一味屏蔽不健康的食物,偶尔吃一些并无大碍。父母可以适度满足孩子对不健康零食的好奇,然后逐渐用自己的方法把孩子引导到自律的状态中。比如教会孩子分辨好的食物和不太好的食物,让孩子慢慢建立对食物的了解,让孩子逐渐建立对健康食物的辨别力。

10 “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这挑食的孩子可怎么办!”

“我的孩子吃饭可挑食了,不爱吃鸡蛋,不爱吃蔬菜 ”接受采访的稳稳妈妈一说起这个让很多父母都头疼的话题就滔滔不绝。她说宝宝添加辅食的时候,就不喜欢吃鸡蛋黄,尝试了五六次后,她只好放弃了。她说自己心里其实一直有点焦虑,稳稳越不吃鸡蛋,她就越想让她吃,总觉得不吃鸡蛋,好像少了很重要的营养,无法释怀。采访中,像稳稳妈妈这样的父母很多。听起来,似乎十之八九的孩子都挑食。真的是这样吗?最近,北京大学营养与公共卫生学院的张玉梅教授做了一个关于挑食的调查。调查显示,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挑食,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解决焦虑第一步:别担心,你遇到的其实是“假”挑食

张玉梅教授在对中国8个城市幼儿及3~12岁儿童的调查发现,有42%的父母给孩子尝试3~5次新食物后,如果不爱吃或者拒绝吃就判断孩子“挑食”,仅有15.3%的幼儿父母尝试10次以上才判断孩子“挑食”。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认为,尝试次数少就判断孩子不喜欢某种食物可能存在很多偶然性,比如孩子已经饱了或者不舒服等因素,这种情况下父母认为孩子挑食可能是误判。一般认为尝试10次以上,才能判断孩子可能存在挑食现象。

什么是真正的挑食呢?真正的挑食是指某类或者某几类营养素所涉及的食物都不吃。比如,肉、鱼、蛋等含有高质量动物蛋白的食物孩子都不吃,或者所有蔬菜都不吃。而这样的孩子非常少见,有的孩子在感冒、腹泻时服用药物也会导致偏食、挑食、食欲不佳等情况。

其实,即便孩子暂时有一两样食物不喜欢,也不要太焦虑。父母可以逐渐通过改善烹调方法,丰富餐桌的口味,有助于孩子增加对食物的喜爱。此外,让孩子多接触、多了解食物,也能够改变孩子对食物的印象。比如,像美国、欧洲、日本的父母会带幼儿园孩子去农场,一起收获蔬菜、水果,鼓励孩子吃自己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如此,可以加深孩子对各种食物的热爱,让他们更加爱生活,爱食物,爱自然!

11 “小心胖!别吃完,一定要剩一口!”

一提吃饭习惯,父母就有说不完的话。采访中,我们发现,其实很多父母都有暗伤,只不过可能自己没发觉。琪琪妈妈就是这样的例子。她见不得琪琪吃多了,总会叮嘱琪琪,吃饱了就不要吃了,一定要少吃一口。这是因为她小时候相貌不错,就是有点微胖。但大人总拿她跟瘦溜一圈的表妹比。苗条,是她的死穴。有了琪琪之后,她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控制女儿的饭量,担心然然吃多了,长胖了,不好看,即便琪琪在别人眼里一点儿也不胖。

解决焦虑第一步:吃多少,让孩子说了算!

这里,关于吃饭的量,其实,不是父母的事情。在吃饭这件事情上,父母要搞清楚自己的责任,了解自己的界限在哪里。我们一般建议,给孩子准备食物是父母的事情,而如何吃,吃多少,则是孩子的事情。给孩子准备食物的时候,父母要做到准备的食物比例搭配合适,每餐都要准备主食、肉蛋奶、蔬菜和水果。告诉孩子需要吃的食物比例大约是半盘蔬菜和水果,半盘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类食物。

至于吃多少,最好由孩子自己决定。父母只需要告诉孩子“少次多取”的原则。比如盛饭,孩子可以每次取自己觉得能够吃完的主食,不够再取。建立分量的概念,能够增加孩子对食物的控制感。通过这样的原则,孩子能够慢慢跟自己的需求建立连接,知道自己该拿多少,该吃多少,既不过量,也不浪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