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吴双江
10月22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一片欢愉。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育出的新组合经实地测产后,由专家组晒出了产量“成绩单”——据测产结果,第三代杂交水稻在衡南县基地的实测实收,平均亩产达1046.3公斤。
对此,年近90岁的袁隆平说:“今后我更没有时间变老了!每公顷18吨的目标今年应该就能实现。我还希望自己能够在2021年实现每公顷20吨(折合每亩约1340公斤)的目标,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用一粒种子,成就了一段用一生践行初心与使命的传奇。
近日,在央视的节目中,袁隆平的新身份被曝光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2015年,他卸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职务后,一直以该中心研究员的身份继续指导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
在采访中,袁隆平谈到他的两个梦想,强调自己的梦想一直都不会变。正如他在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英文致辞中阐述的那样,他和他的团队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此前,在袁隆平指导下,杂交水稻在非洲创高产纪录,当地原来每公顷3吨的产量,现在变成了10.8吨,成果斐然。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已经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他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多项荣誉。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为什么要让杂交水稻的技术世界共享?这位和杂交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科学家说,除了有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夢想之外,他还有一个“禾下乘凉梦”,他曾梦见实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高粱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上世纪60年代,自然灾害导致很多地方闹起饥荒。在当时,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袁隆平却说:“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
于是,他头顶着太阳,弯着腰,在稻田里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通过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终于让他找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1988年对袁隆平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一年,他在英国伦敦获得让克奖,奖金2万英镑。回国后不久,他又当选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那是科技的春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两系杂交稻风头正劲。
但寒冬接踵而至。第二年长江流域出现罕见的盛夏低温,两系杂交稻产量严重下滑,很多专家都觉得这种水稻育性不可控,认定两系杂交稻到了穷途末路。于是,争议四起。
当时,外省的两系稻已经停种,只有湖南还悬而未决。在湖南,反对两系稻的,有学者,也有行政领导。专家、领导坐在一起开会,全场只有袁隆平坚持种植,他平静地说:“两系杂交稻是新事物,新事物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很正常,不能一棍子打死。”就这样,花甲之年的袁隆平又回到了田里,整整研究两年,终于找出了“病因”。
时间进入21世纪,袁隆平的梦想也进入了一个崭新、快速的发展期:2000年,他的超级杂交稻示范片亩产超过700公斤、2004年超过800公斤、2012年超过900公斤、2014年超过1026公斤、2017年超过1149公斤,2018年,袁隆平团队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在河北省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通过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203.36公斤,再次创造了水稻亩产世界纪录……
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安全”。
2017年9月,袁隆平在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宣布了一项重大成果:彻底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
镉被认为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环境污染元素。镉污染危害案例中最广为人知的是1956前后,在日本水俣湾爆发的“水俣病”事件。镉会刺激人体的呼吸系统,在人体中积存,会导致软骨症,最严重的还会引发癌症。
自20世纪初以来,由于镉以及其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镍镉电池、颜料以及电镀等制造环节,镉的产量及用途在不断增加。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向环境中释放的镉高达3万吨左右。其中82%~94%的镉会进入到土壤中。其中,我国被镉污染的耕地就有8000万亩左右。
袁隆平表示:“水稻亲本去镉技术可以把亲本中的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亲本干净了,种子自然就干净了。”(编者注:亲本是指动植物杂交时所选用的雌雄性个体。)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总书记的话,说到了我们心坎上!”袁隆平说。十九大开幕时,作为连续三届党代会的特邀人士,他有幸坐在主席台,聆听报告。***总书记的话,让他深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袁隆平自称“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世纪。耄耋之年,他仍挽着裤腿、俯身田间搞研究,“原来只想搞到八十岁就告老还乡,现在我要奋斗终身”。
袁隆平曾说:“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如今虽年近九十,却依然奔走在田间,为他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努力。“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里,钱够用就行,最值钱的是脑袋里的东西。”“名利对我没什么用处,能下田就是最好的。”这次,在央视的采访中,袁隆平不得不对着镜头说,“下不了田了,但依然会到田边去看”“下去了起不来的”,言语中尽是“时不我待”的苍凉和无奈。即使如此,他依然在孜孜不倦地追逐他的梦想,他的一生充实又有意义,质朴却不平凡。
袁隆平用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身体力行,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之崛起与创造,也是全世界、全人类之福。
摘编自《文史博览》2019年第7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