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编辑|严芳
带孩子看当代艺术展?没问题!
编辑|严芳
袁坚
文学博士,早教专家,潜水员,专栏作者,出版有《猫博士育儿笔记:换个方式爱孩子》,联合翻译绘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创作“小狐狸卷卷”系列儿童故事,创作“山海经”系列海洋主题幻想小说。
当代艺术展那么高深,肯定不适合孩子吧?有些错误的方法,很可能会让你和孩子都备受折磨,甚至还会打击孩子的好奇心。但如果你能用对方法,那将会是一些很好的体验,甚至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有朋友来问我,今年上海的双年展,要不要带孩子去看?她说,有朋友去过了,却看得不知所云,担心孩子去了也没啥收获。刚好前不久我也带我们家6岁小朋友去了。结果是他看得很开心。我跟她说:带孩子看当代艺术展,完全没问题。
前提是,你要避免一些错误的做法。要不然,很可能会让你和孩子都备受折磨,甚至还会打击孩子的好奇心。之前就有另一位朋友,说认识我晚了,当年第一次带孩子去看展,要求他把每件展品都看完,结果孩子累死,抱怨连连,从此再也不愿意参加任何此类活动。
作为一个曾经的媒体生涯与艺术、设计密切相关,如今又专业设计面向孩子的课程与活动的老师,同时也是家长本尊,我能给你的提醒与建议如下: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看不懂”,往往在抵达展馆之前就已经啰啰唆唆,做了一大堆的介绍:这是什么展览啊,主题是什么呀,形式怎么样啊……在观展过程中,也会给孩子读旁边的文字说明,或者不断地说出自己的分析、理解。
首先,根据我的经验,展品所配的说明文字不是很长,就是很枯燥,要不然就是不知所云(其实是给业内人士看的,包含行规、行业术语)。相信我吧,没有孩子会喜欢读这种东西!如果仅仅只是读外围资料的话,在家里买本书、买些画册看看就好了,为什么要到展览现场?采取这种方式的家长,实际上是把观展当成了“课外学习”,孜孜以求的是某种“标准答案”。但是,艺术品的魅力恰恰在这里:它没有标准答案。理解这一点是看展的关键。此外,这种做法还会带来很多副作用:
1打断孩子的专注。当孩子碰到一件喜欢的艺术作品时,其实他会很专心地看,而当他专心看的时候,他会有自己的思路。观看是他跟艺术品之间的私人关系。这时,如果你突然插入,跟他讲话,就会打破他的沉浸状态。我真的在展馆看见过喋喋不休的家长,明明孩子很想好好看一件展品,他却不停地要跟孩子讲些什么,最后孩子不耐烦了,跑掉了,家长反而怪孩子“缺乏专注力”。多冤枉!
2植入不必要的概念。其实孩子看艺术品,就跟他在日常生活中看其他东西一样:在他心里,可没有“这是当代艺术展,高大上的”这种虚文。他处于本真的状态,其实最容易欣赏到艺术之美。反而是有些家长反复灌输这种概念,造成的结果有两种:要不然,孩子觉得这事儿离我非常遥远,不是我能看得懂的,放弃了;要不然,孩子拿它来做跟别人炫耀的资本。哪一种,都离艺术非常遥远。
3限制思考的角度。不管你给到的是怎样的分析,哪怕你是位艺术家,也只能从有限的角度去谈论。可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却恰恰是它包含着许多种可能性。然而,对孩子来说,他可能会过分地信任你——跟着你的思路走。但我们都知道,孩子看世界的角度跟我们总有许多差异,如果你太快说出自己的想法,孩子的视角就消失了。
我想说,我们带孩子去看展,不是为了让他记住别人的观点,不管是评论家的观点,还是父母的看法,也不是为了让他去背诵、记忆什么艺术家生平、作品名称、创作时间之类的资料——那是艺术评论家、艺术研究者的事儿。我们带孩子去看展,是为了他在亲眼看到、亲身接触的过程中,能产生自己的感知。所以,我自己的做法是:在看完展览之前,不做任何说明;当孩子在观看时,不主动跟他说话;不以“解释、说明”的口气谈论作品。
事实上,不管是带我们家小朋友去听音乐会、看演出还是逛艺术展,我都约束自己,在听完、看完之前,什么都不说。看完、听完以后,我们会有简短的交流,我分享自己的主观感受,孩子也会分享他的——这是一个很平等的交流。
不要想着“教育”孩子:你应该如何看展,尤其是你应该从这场展览中获得什么。这太扯了!如果你不说话,孩子就会自己用眼睛去看、自己用耳朵去听,全身心地去感受。
有些家长进入展馆后,第一件事是找地图、找介绍资料,然后按照建议路线——如果没有的话,就自己定一个,按部就班地从头看到尾,不能改动顺序,一定要走完全部展区,而且在此过程中,一件展品都不能遗漏。说实话,就算是大人用这种方式看展都会很累,更何况孩子!
我想告诉你的是:这种做法并不是艺术展本身所要求的,而是出自我们自身的强迫症。是我们自己老觉得:第一,艺术展应该有特定的观看方式;第二,每件艺术品都应该看一看,生怕错过什么。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很多研究已经证明,相比较喜欢“得到什么”,我们更害怕“失去什么”。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许会更放松一点:把重点放在“得到什么”上面。
我们带孩子看艺术展,希望他得到什么呢?什么“艺术的熏陶”之类的,太虚了,说得那么高大上,当然心中发虚,然后采取最保守的做法:质拼不过,那就拼量吧。这就是“一件展品都不能少”的心理根源。而从我的角度,我觉得带孩子看艺术展,就是一种扩展性的体验:
1希望孩子开心。这很重要。我们花2~3个小时去做一件事情,如果是痛苦的、不愉快的,那为什么要做?所以,开心是排在第一位的。
2希望孩子能发现他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数量不论,能有一件就很好;喜欢的方式、感兴趣的角度也不论,只要能带给他新鲜、有趣的感受就行。
在这里,我特别强调了“体验”这个词。体验是主观的,所以孩子的体验跟家长可以不同,孩子去体验的方式也可以不同。那么,根据兴趣自由安排观展顺序没问题啊!如果已经看到了一些喜欢的东西,最后看不完所有展品又有什么要紧呢?
事实上,当我带我们家小朋友去看双年展时,一进展厅,他就被设在楼梯上的一件装置作品吸引,然后直接走上了二楼。这时候我的可选项有:1把他拉回来,要求他按顺序看;2先陪他看完那件吧,再拉回来;3那就先上二楼吧……
当然,我选择了。我们上了二楼,然后走进了另一件大型装置作品,两个人都很开心。然后,我们逛了二楼、三楼,甚至还去四楼看了额外的“青策展”,最后才去一楼——没有任何问题,并且正由于给到了非常大的自由度,孩子会自己去寻找:我喜欢看什么?还有什么新鲜东西可以看?整个过程不是我带着他、他被动接受,而是他自己积极、主动地去体验。
主动和被动的差别太大了!都不用我再多说,对吗?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设限,给到自由。让孩子跟着他的兴趣和乐趣走,跟着他的好奇心去探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