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冬青:小学堂所承载的陪伴
冬青夫妇开办的日日新学堂,
开始只是想构建一个适合自己女儿的成长空间,用这种方式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10年过去了,如今他们的女儿已经长大远赴国外求学,
小学堂当年建校时种下的小树苗也已茂密成荫,
而他们当初陪伴孩子的殷殷之意还在继续陪伴着更多的孩子!
北京小沙河,一大片绿草地和幽静果树林旁有一所小学堂,像一个世外桃源。它叫渥丘园,日日新学堂就在渥丘园里。创始人冬青说,他们将其命名为“渥丘园”,是小丘环绕,雨露滋润的意思。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学堂给孩子的陪伴,像雨露一样不着痕迹,但又深深地滋养着孩子们的人生。
早在女儿石头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冬青夫妇就开始决心筹办学校。因为他们的大女儿虽然一路读名校上大学,但冬青却觉得孩子的成长中留下太多遗憾。尤其是他们不能容忍社会上一些不良价值观给孩子造成的撕裂与痛苦,不能容忍刻板教育中美与爱的缺乏。所以他们希望自己能够营造一方乐土,让二女儿更从容、自然地成长,而自己也能时刻陪伴着孩子。
好的陪伴能释放孩子的天性 但因为种种原因,冬青夫妻俩的办学计划被延迟了,直到石头再也不愿意去幼儿园,才促使他们下定决心开始自己办学。几个不想再让孩子去幼儿园的父母一拍即合:自己开学前班。他们什么经验也没有,孩子们每天来这个学前班的任务只有一个:玩。但是这些父母很快发现,孩子永远知道该怎么玩,不论是角色扮演游戏,还是户外活动,孩子们都能自己发明游戏,制订规则,还能自己解决问题。大人这个时候只需要管理好安全边界就行了。
通过这个阶段对孩子的观察,冬青夫妇开始慢慢设置和磨合自己的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就是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孩子的天性,给孩子一个能体验各种美好的教育环境。
小学堂从学前班办到了小学,又办到了初中……有了美术、音乐、手工、体育、儿童文学、英语儿歌、经典诵读等各种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就是带孩子们唱好听的歌,用各种材质上手工课,从甲骨文感受文字之美爱上汉字,阅读经典童话与绘本,每周参观博物馆,经常在户外撒欢……每个来小学堂的孩子状态都特别好,阳光、积极、活泼,就连一上学就生病的魔咒也被打破了。这些都鼓舞着冬青,她觉得自己的办学方向是正确的。女儿的陪伴需求,将父母引领回轨道 自己办学,总免不了亲自上阵。冬青遇到的头一个问题就是妈妈和老师的角色容易混淆。冬青说,一开始自己上课时,石头会喊妈妈,别的孩子也会喊妈妈,石头又会不高兴,课堂也变得很混乱。后来她就跟石头约定,只要是上课的时候都叫老师,因为她课堂上的角色就是老师,回家之后才是妈妈。最令她感到得意的是,女儿班上曾有一位同学转学过来,一学期之后才知道石头是校长的女儿。
但是,用心办学也让夫妇俩变得无比忙碌,基本上每天晚上他们都要通过跟家长一起吃饭的方式沟通到9点,周末也很少休息。石头虽然像他们的小尾巴,天天跟在他们身后,但并不快乐,而且开始极度不快乐。她意识到,在一起并不是陪伴!石头渴望的是单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希望爸爸妈妈能关注和及时回应她。于是,冬青夫妇一致决定减少晚上的约谈工作,留出空闲全家人在一起吃饭,周末也必须挤出一天休息,家人聚在一起。再后来,他们索性卖掉了城里的房子,住进了学校,省去路上来回奔波的时间,哪怕这些时间能多跟孩子一起看部电影。冬青说那时候他们的感觉是孩子在拯救自己,不然他们真的差点偏离了当父母的轨道。不过她也说,也许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正因为那个阶段的迷失,才更能体会到弥补之后全家人拥坐一起吃饭、聊天的幸福感。
游学,陪伴中必须有放手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冬青的日日新学堂每年必有游学课程。冬青说,现在的孩子知识很多,但见识未必广。见识窄容易导致心理弹性小,精神脆弱,受不得委屈,遇到变化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容易采取过于极端的做法。这些思考,都让她毫不犹豫地将游学设置在每个年级的课程中。在这个父母需要暂时放手的阶段里,孩子们要去用自己的身体感受真实的大自然和生活,要不断地强大自己的心理。比如住宾馆时可能会遇到小虫子;在农村上厕所时体会苍蝇在身边飞;冬天去东北感受什么叫刺骨的寒风;6月去戈壁沙漠体验酷暑……以上种种对城里孩子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但孩子往往都能最终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让身体慢慢适应不同的生活,见识和心理适应阈值一下子也变宽了。石头从5岁开始,每年都外出游学,每年都有新的变化:会自己收拾东西了,有时间观念了,知道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处理了……所以,当她决定走出渥丘园去异国求学的时候,冬青夫妇完全没有担心过。他们知道自己在亲密陪伴女儿中的一次次放手,已经锻炼出了女儿独立所需要的一切素养。
冬青说,实际生活中,他们夫妻俩对孩子生活的照顾和学习管理甚至还没有孩子的班主任多,但始终能与孩子的心意相连,完全得益于与孩子聊天。冬青认为,聊天就是对孩子心灵的陪伴。
从讲故事开始 从半岁开始,冬青每天晚上都会给石头讲故事、读绘本。家里没有接通有线电视,电视机只能用来看电影,因为冬青说看什么电影是可以主动选择的。他们从和石头讨论绘本到现在经常一起讨论电影或某本书,都是一种思想的碰撞,也帮助孩子学会了如何去提取和分辨书中的信息。
不过度反应 冬青认为聊天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因此不宜反应过度。比如如果孩子说有人欺负她了,冬青认为这个时候父母最好别激动,而要不动声色地问:“哦,是吗?同学怎么欺负你了?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根据孩子的陈述进行分析。父母的过度反应或者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永远是弱者,或者是不想再向父母说什么了。
多倾听,多支持 冬青说石头有一次懊悔地告诉她,在中午吃饭时由于吃了一口某个菜直恶心想吐,就把它偷偷倒了。冬青说,她感觉石头向她倾诉这件事,是需要得到妈妈的支持,而不是被批评。所以她那次回应石头说:“人有的时候也得学会灵活,如果特别不爱吃,硬吃很难受,这样处理也不错,至少不会让老师难办,也没让自己的身体不舒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陷入某种矛盾,此时他希望通过和父母讨论获得支持,让问题更清晰。
但是父母并不是上帝,并不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更多的时候,与孩子聊天,父母的角色就是一个倾听者。很多时候,孩子不需要你帮他解决,只要你共情和倾听了,他也就满足了。
传递价值观 在冬青看来,教育其实就是聊天。跟孩子一起聊每天遇到的琐事,父母的任何言谈、回应都渗透了自己的价值观。不要轻视孩子的任何一个提问,因为在给孩子解释的时候,也是你向孩子传达用何种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的过程。是正面积极的,还是负面消极的,都藏在父母的回答里。经常有这样的聊天,孩子会慢慢形成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与角度,构建自己的价值观,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