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郑钢
60年代,人们曾认为在头脑中加工、整理、进行记忆的存储和提取,并通过思维过程解决问题最重要。于是,研究者们在学前和小学即开始教孩子如何使用各种有效的认知方法。
70年代和80年代,研究者们开始探讨人的智力潜能、个性、动机、知识学习和策略获取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中的交互作用,并观察儿童期的智力和学业成绩发展与成人后事业发展的关系,从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我和同事们经常要接到一些年轻父母的电话,咨询一些关于孩子教育培养中的问题。比如,孩子1岁半不会说话;孩子不肯练钢琴;孩子“多动”,不好好做作业;或者孩子特别聪明,刚刚上小学即已掌握了中学课本中的全部知识内容,等等。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担心,而他们共同头痛的事就是不知该怎么办!
每次接这类的电话,我都会问那位家长一个问题:您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中什么最重要?有许多朋友马上说:“您是在考我!”当然不是。因为这个问题本身也许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我想知道的只是您认为对自己孩子这个个体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
前几天,一位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同我们一起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结果要体现在教育实践中,而在儿童的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信息加工的观点被引入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认知心理学要解释的问题,是人类如何在头脑中加工信息、进行记忆的存储和提取以及通过怎样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于是儿童的信息加工能力(如:记忆能力和一般问题的解决能力)发展过程是怎样的,这些能力的发展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等问题受到广泛重视。
当时许多人提出,信息加工策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策略指儿童所掌握并自觉使用的记忆方法、推理方法及一些智力活动的技能。因此,一些北美和欧洲国家的心理学家提出,从小对儿童进行记忆方法和问题解决方法的训练,可能有助于智力或一般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此后,研究者们开始实验,在学前和小学即开始教孩子如何使用各种有效的认知策略。
在教育实验中,研究者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儿童的学业成绩及问题解决能力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而不是仅由某一个因素(如:策略)去决定的。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对策略或方法的掌握、广泛的知识面、系统掌握的科学知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自信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研究者们开始更加注重探讨智力潜能、个性、动机、知识学习和策略获取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中的交互作用,并观察儿童期的智力和学业成绩发展与成人后事业发展的关系。目前,有两个新的结果值得注意。
第一,研究者发现,在大学的研究生中,虽然这些未来的博士们通过了层层学业、文化知识考试以及智力的测查,可以说是出类拔萃,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以至提不出有价值的新颖的研究题目;而一些考试成绩相对较低的研究生却表现得更具创新性和挑战性。这就提出了一个与我国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相关的问题,即:教育中注重培养什么人,人的什么能力,而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又是什么?也就是说,测验中的“成绩智力”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智力”不完全相符。如果将测验得出的“成绩智力”分数作为选才标准,显然是不科学的。
第二,研究者们提出一个更为严肃的价值观问题。高水平的实用智力是伟大的个人成就的基础,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它如果投于建设将对社会产生大的贡献,但是,投于破坏则会给人类带来大的灾难。这位美国教授的结论是,学校教育中,不仅要有策略、知识、能力或实用智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还要有道德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我非常同意这位美国同事的观点,这和我们中国的教育主导思想是一致的。德、智、体发展三方面不可分,而品德或价值观教育一直被古今中外的教育者放在首位。当然,在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中,如何操作“德育”是最难说清楚,也是难以操作的。但我们起码要先有这方面的意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