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技术替代不了思考

时间:2024-05-15

文/陈 敏

根据2018年4月发布的《亚马逊中国全民阅读报告》指出,虽然中国人愿意为内容付费,但“80后”“90后”“00后”中,只有32%的人每天阅读超过1小时。

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阅读现状。2018年2月,日本共同社的调查数据表明,53%的日本大学生一天的读书时间为零。

一方面,年轻一代有远离书籍的趋势,另一方面,他们日益依赖社交媒体。

今天的阅读充满技术新气象,也产生了新问题。如何跳出技术的藩篱,而悠游其上?

个人定制的“过滤气泡”不是全世界

2010年,美国自由党派人士、作家伊莱·帕里泽突然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像从前一样,在脸书上偶尔浏览保守党派人士的文章了。他猜想,谷歌也会如此吗?于是他请朋友搜索“埃及”,结果发现搜索截屏大不一样。有人搜到的是埃及正在发生的各种抗议的报道,而有人只搜到了金字塔。帕里泽确认,这是某种推荐算法导致的。因为脸书判断他更倾向于阅读自由党的内容,于是帮他自动屏蔽保守党的信息;谷歌也在帮人类作出判断,让每个人留在算法选择的视野之中。

于是,帕里泽用“过滤气泡”来定义这一现象,“社交媒体会像一个气泡一样将受众包裹其中,通过算法和推送塑造受众所处的传播生态”,问题是“你不能决定什么信息可以通过气泡……而我们需要新想法,需要去认识新面孔和不同的视角”。

在搜索引擎的过滤气泡里,规则更简单、更商业。

人们待在被各种算法过滤的“泡泡”里,浏览被技术过滤过的单一世界,以为这就是全部。

“过滤气泡”虽然是计算机技术浪潮的产物,但事实上,当哈佛大学桑斯坦教授2006年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时,“算法推送”尚未流行。这一现象的始作俑者是公众心理——人性的弱点导致我们只愿停留在自己选择的悦己领域,久而久之,就会将自身束缚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在信息洪流的不断冲击下,人会不自觉地变成作茧自缚的蚕,而技术纵容并放大了人类原有的缺陷。

工具没有价值观 使用工具的人才有

从大数据算法的运行逻辑来看,“信息茧房”和“过滤气泡”在互联网时代是无法避免的。

快手创始人宿华在乌镇接受采访时,承认这是第一代推荐系统的常见问题,而他们正在改变——IT工程师要将道德责任输入他们所写的算法代码。

他提了个问题:真实世界中,人会怎么探索世界?其中有个重要因素,就是随机性会带来各种可能性。

这个软件工程师出身的管理者说:“人工智能的算法就像木匠的斧头,本质上只是一个工具,我们要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算法,更好地利用算法的特性解决社会问题,突破这个‘信息茧房’。”

工具没有价值观,使用工具的人才有。

这种社交媒体的开放性探索,让人想起微信读书的“笔记”功能。

刘慈欣《镜子》一书中的主人公发明了超弦计算机,能模拟出当下宇宙的模型,通晓前世今生,但这样会导致世界完全透明,任何人毫无隐私可言。我于是随手写了条笔记:“现实中还没有镜像,灵魂就是我们心灵密室的镜像,只是有人从不曾打开灵魂照一照。”

这也是技术带给我们的空间跃迁和时间便捷——很多人原本待在自己的床上阅读,现在则和“我”一道,这也帮助“我”在异次元空间探索不同的世界。

不要让机器代替你思考

技术本无罪。白岩松强调:“我不是谴责技术和机器,而是提醒人,没有警觉就会日益沉迷;在技术对自己形成控制之前,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归根结底人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需要先保持警觉,然后提升,而不是关掉电源。”

他希望年轻人把读书培养成一生的习惯和最好的生活方式。

确实,我们最大的阅读障碍并不是来自“茧房”“气泡”,而是懒惰。让技术代替自己思考,甘愿时间被分割,同时在碎片化的信息里,削弱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力。

在被挤压的时间和膨胀的知识焦虑里,年轻人常常觉得一切要快,志向远大地许下愿望:一年要读一两百本书。

于是,各种“速读”法开始畅销,各种学习App也应运而生:20分钟内让你读完一套经典丛书,讲得还头头是道。但是,“速食”多了,人的思维会趋于扁平化,不再接受稍显复杂的理论,不愿花费时间真正去读一本书,思维会变得苍白浅薄。在知乎上有一个很热议的话题:“我读了很多遍的书,没过几年就忘了,那读书还有什么用呢?”

有一个回答是:“读过的书,就像我们每天吃过的饭,都会变成血肉和筋骨。”

“当我说到山,意思是指让你被荆棘刺伤过,从悬崖跌落过,搬动石头流过汗,采过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顶迎着狂风呼吸过的山。”周国平如是说。

当我们说到书呢?不是别人口中咀嚼过的渣子,不是人云亦云地说上几句重点,而是我们亲自在字里行间找寻过的高贵灵魂,内心被唤醒的热情,在怀疑里确认的理想主义;是在黑暗里燃烧的火焰,无人时刻的会心一笑,或者深夜掩卷后流下的眼泪。

书中不一定有“颜如玉”或者“黄金屋”,但是何必功利地读书?享受读书的乐趣,好书会变成铠甲,保护我们,让我们不至于被愚昧反噬。

书读得多了,你会建立自己的经典书单,建立村上春树所言的“灵魂的地下室”,一个人的光芒,也能丰富、充盈天地。那才是,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大脑去创造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