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闻名兴安的“貂司令”

时间:2024-05-15

焦春红 李佳慧

小小的眼睛,圆圆的脑袋,油亮的绒毛……看着这些如精灵般可爱的狐貂,漠河县龙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全省职工创业标兵王淑华乐得合不拢嘴。12年来,随着经营面积的不断扩大,她的养殖场从400平方米扩建到5万平方米,狐貂种群多达4800只,年收入达300万元。她也成了大兴安岭地区图强林业局奋斗森林资源管护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王淑华原是奋斗管护区的一名知青工,从事养殖业前,她并没有固定的工作,只在林场做一些清林、天然林抚育、计时工等季节性工作。1998年后,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林场改制的全面启动,林场的木材生产任务逐年下调,王淑华便在此刻下了岗。下岗后,王淑华开始在林区打短工,但赚的钱也只够维持家用,逐渐,她厌倦了这样四处打工的生活,她告诉记者:“我当时就想,我为什么不趁着年轻自己干点事业呢?”

怀抱一颗创业心,王淑华来到大力蓝狐养殖厂打工。打工期间,她认真学习饲养、疾病防治、育种繁育等相关知识。由于表现突出,她经常被派到哈尔滨等地学习养殖技术。很快,王淑华便积累了丰富的狐貂养殖知识和经验。

此时,由于健康原因,王淑华的丈夫不能再从事山场劳动,生活的担子瞬间重了起来。为了增加收入,夫妻二人便筹划自己办一个狐貂养殖厂,王淑华的想法也得到了林场和工会的支持。碍于没有场房、圈舍,林场便提供了20个20米长的养狐大棚供她无偿使用,林场工会、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在大棚附近修建了一间住房,为她的养殖工作提供方便。林业局工会也积极协调低息贷款,免除了她的后顾之忧。就这样,2006年1月,王淑华的狐貂养殖基地正式开始运作。

然而,养殖厂成立没多久,王淑华便遇到了难题。由于养殖知识的匮乏,王淑华没能在狐狸产崽期做好狐狸的养护,导致3只狐狸因难产死亡,损失了3000多元。林场工会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找来技术人员上门为王淑华进行指导,并送来有关狐、貂养殖方面的书籍。经过几个月不分昼夜地学习摸索,王淑华终于掌握了蓝狐难产处理技术,并改进了人工授精技术,此项技术不但将狐貂成活率提高了50%,每年还能节省6000余元开支。第二年,王淑华的养殖厂便实现盈利3万余元。

初尝创业甜头的王淑华信心大增,决定扩大规模。通过向亲戚朋友借钱、银行贷款,狐貂种群扩大到300只,养殖面积增至5000平方米,养殖场内一派喜人的繁荣景象。 然而,2007年毛皮行业陷入低谷,给王淑华的事业带来巨大打击,而当年的一场骤起的大风又将养殖场的棚舍掀倒,700余只幼崽丧命。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和打击,王淑华病倒了。病愈后,为了不辜负亲戚朋友的期望和林场、工会的帮扶,王淑华又重新振作起来。

“要发展蓝狐养殖业不能只靠养,还要有抵御未知风险的能力。”經历过此次波折后,王淑华将重心放在钻研饲料搭配技术上,她买来显微镜、专业测量工具和书籍,不断地学习、实践、记录、分析。一次次的实验后,王淑华终于成功研制出了自配料。自配料不仅能节省饲料购买开支的33%,还因营养均衡,使蓝狐毛皮质量较市场上的好很多。

“我养殖出的蓝狐毛皮,不但出皮时间比别人缩短了1个月,毛皮不算尾巴的长度也达到了1.8米,均价也达到1400余元一张。”王淑华骄傲地告诉记者。

随着持续回暖的皮毛价格,王淑华的养殖事业越做越红火,她也逐渐成了图强林业局奋斗森林资源管护区的致富能手。但王淑华从未忘记创业初期林场和工会对她的帮扶。“我的养殖事业发展得这么好,全靠林业局、林场和工会的政策支持以及亲戚朋友们的大力帮助。”

王淑华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她要竭尽全力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两年来,王淑华先后为5名下岗职工提供就业岗位,使他们的平均工资达到2200元。同时,她积极参与林场的帮扶活动,在奋斗林场开展的“大户带小户、携手共奔富裕路”活动中,她向全场职工承诺:今后将无偿、毫无保留地为其他养殖户和有意愿发展养殖业的职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让他们少走弯路,尽快富起来。

谈到未来的发展,王淑华心中充满自信,今后,在保证皮毛质量、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她还要带领林场的其他养殖户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