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文/谭湘竹
近日,哈深对俄文化艺术博览会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举行。作为唯一一家参展的医疗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展区吸引了不少中俄民众驻足观看。每当有人拿起展台上摆放的琳琅满目的院内制剂仔细端详时,一位身着白大褂、文质彬彬的工作人员便滔滔不绝地在一旁热情讲解。他,就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制剂室副主任药师高宏伟博士。
1998年,高考之后的高宏伟如愿走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习中药学专业。虽然每天都要泡在实验室研究枯燥乏味的数据,但高宏伟没有让青春虚度,硕士入学总成绩专业排名第一并获得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2009年,高宏伟以优异成绩完成全部学业来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制剂室工作。当年的制剂室,在他眼中更像一个“小作坊”。和许多刚刚走出象牙塔的青年学子一样,高宏伟胸怀大志,渴望在岗位上施展一番拳脚,创造一片天地。
高宏伟从基层起步,制剂室里每一个岗位都有他历练自己的身影。一年冬天,在进行乙醇蒸馏的操作过程中,细心的他通过长时间观察发现,乙醇蒸馏后的存量明显变少。但按照正常操作规程,循环水的指示温度符合标准,回收乙醇的温度与压力也都稳定,凭经验他判断肯定是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于是第一时间关掉热源查找症结。当时室外气温低于零下30℃,高宏伟握着冰冷刺骨的铁梯子,爬进楼顶的冷却循环水操作间,此时空气中弥漫着高浓度的乙醇蒸馏气味,令人窒息。他急忙屏住呼吸,用赤裸的双手紧握循环水管来感受水流情况。原来,由于天气寒冷导致水管内已经冻得没有循环水流过。他当即明白,显示的指示温度仅是容器的外表面温度而不是循环水流的温度。他迅速上报并及时处置,既避免了给医院造成资源浪费,又排除了乙醇浓度过高引起爆炸的危险。
2010年,医院制剂室迎来了一次大变革。从环境、设备、人员、制度,大到一座厂房,小到一只灯管都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中医大一院制剂室从此迈上科学化生产的新台阶,在这场关乎制剂室命运的重要进程中,高宏伟做了很多努力。
据了解,国家出台的各项规定都是大方向的。具体的制度、流程需要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如果照搬大药厂的现成经验,很多工作在实际操作时很难实施。在改造过程中,高宏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逐字逐句地重新起草制剂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工艺流程以及标准化操作规范。他认为,制剂的前处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制剂在成型之前,药材要经过炮制、粉碎、提取等一些特殊工序,前处理如果做不好会影响下一步生产,最终制剂的性状、有效成分都会受到影响。因此规范性的操作对保障制剂质量至关重要。最终,在制剂室全体同仁共同努力下,制剂室焕然一新,迎来了现代化、科学化的全新生产环境。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药一人一方的临方制剂得到发展,诞生在龙江医派中的“龙膏”与传统汤剂相比具有浓度高、体积小、口感好、易于携带、服用方便等特点,一经问世便受到患者欢迎。而创造“龙膏”的背后,则是高宏伟为了产品的外包装设计、产品说明书、规划场地设施建设、煎药设备安装、膏方制作工艺流程、车间工作制度等基础工作呕心沥血、加班加点。
在高宏伟眼中,医院的院内制剂是老一辈医药专家们针对东北地域、气候、临床治疗经验的凝练总结,是几代龙江中医人薪火相传、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和智慧结晶,是中医大一院的知识产权和品牌名片。很多“明星”制剂,如“脊痛消胶囊”“全蝎软膏”“牛黄利咽丸”等,均以其明确的适应证和功能主治名扬祖国大江南北。他解释说,“有些从未听过我们医院的患者,却对我们的院内制剂早有耳闻。”高宏伟说,“医院现有的85种院内制剂不仅需要制剂室工作人员精心配制,同时也需要临床医生用心传承。研制出院内制剂的老专家们大多早已离世,他们的弟子中也有很多人到了退休年龄。当初研制某一制剂的初衷,包括名称、处方、主治等都值得后人仔细研究,不断挖掘和总结前人的宝贵经验,这样才能保证院内制剂经久不衰地传承下去,而不是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近年来,省内民众对中医大一院院内制剂进入医保目录的呼声越发高涨,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入工作日程。针对院内制剂有望纳入医保目录,高宏伟难耐激动的心情,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用拼搏与实干书写院内制剂的辉煌明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