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喜聚不喜散

时间:2024-05-15

文/肖 遥

复工那天,有同事在朋友圈宣称:“上班了,好开心,终于可以吃外卖了!”她述说宅男老公一天三顿饭都做,吃得她都要掀桌子。我得深吸一口气,装成“吃瓜群众”,才能平息自己柠檬精一般见不得人家秀恩爱的情绪。

我争取试着理解她这种因缺乏社交而产生的失落感,虽然人们并不是一直都能意识到,自己其实还是社会性动物。就像武汉解封的那一天,一位作家说她的微信上全是朋友发来的堵车图。她写道:“生平第一次,他们堵车堵得这么心情舒畅、热泪盈眶。”确实,没人喜欢空荡荡的饭店、展厅、剧院和礼堂。

若说“聚”的坏处,除了容易传播病毒,那就是聚集有时会带来一些焦虑感,毕竟,与社会压力相关的等级观念无处不在。大到主席台上的排位、饭局上的坐次、同学聚会上的攀比,小到在公交车上抢位置。即便在超市付款人们都希望尽量排得靠前些,等红绿灯时所有人也都准备第一个冲出去。

而“宅”的坏处比“聚”更多,人会不知不觉丧失了社交能力、行动能力。朋友阿猫谈到自己的“出门恐惧症”,若说非要给这个症状下定义,应该就是过于重视自己的感受。一丝一毫的情绪都会在只有自己的屋子里无限放大,大到触目惊心,充满整个房间,堵得她出不了门。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即便是逛街,还是宁愿选择繁华的,而不是空无一人的街道。被禁足久了,更容易发现人终究是喜聚不喜散的。即便是说出“不如不聚”的宅女林黛玉也承认聚会是使人开心的事,不愿意聚的原因是担心“聚时欢喜,散时岂不冷清”。

长期单打独斗型的宅家工作人士面临着更深刻的焦虑,更加渴望外界认可——需要确认自己是独特的、优秀的,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有这么多无人打扰的整块时间,就必须做出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能平庸”是比上班更残酷的枷锁,失败了也没法把这种失败归咎于外力。所以,网上有很多攻略来帮助SOHO一族建立弱社交:去阳气十足、生命力旺盛的健身俱乐部按时打卡;在咖啡馆或图书馆工作沾一沾人气;搬到接地气、熟人多的社区,宁可被邻居好事的大爷大妈搭话,或者和楼下商贩吵一架,也好过死气沉沉地生活。

宅家结束之日,也是享受热闹之时。在热闹的城市中穿行,我学会了睁开双眼、敞开心灵,而不是试图逃离这种喧嚣。就像著名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实验中的路人一样。贝尔曾伪装成街头乐手,在华盛顿地铁口演奏门德尔松和巴赫的音乐,但几乎没有一个人放慢脚步来聆听这位杰出音乐家的演奏,他们都匆匆融入喧嚣。尽管,在走过的人群中,肯定是有一些人愿意花大价钱去“现场”体验音乐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