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宋晓东等
人才竞争不能完全遵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应从全国层面上进行区别化、精准化的统筹协调。
目前,二三线城市纷纷加入“抢人大战”,优惠政策层层加码。这被一些媒体描述为“拿命欢迎你”。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不断升级的抢人大战已经出现了跑偏,甚至恶性竞争的苗头。
给钱、给房、给户口,“抢人大战”风起云涌,各地收获颇丰,将大量人才收入怀中。
今年第一季度,西安市市外迁入共244978人,其中博士以上392人,硕士研究生6689人,本科74960人,大专50233人,中专、技校17796人,其他人才引进9851人。对比2017年第一季度,西安的落户人口数同比增长近10倍。
在武汉,2017年实现大学毕业生留下創业就业30.1万人,新落户14.2万人,均创历史新高。今年一季度,大学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已近10万人。
记者梳理发现,在这场空前的“抢人大战”中,城市管理者的角色在无形中发生着改变:西安、成都、长沙、郑州、南京、石家庄、厦门、杭州等城市都出台了“保姆式”的留人政策,从落户到住房,从生活补贴到创业资金,一揽子的优惠政策对人才极具吸引力。
落户政策曾是阻碍人才自由流动的一个主要障碍,方便人才落户成为各个城市向人才敞开的第一扇大门。天津的“海河英才”计划在人才落户上改革力度较大。石家庄的人才落户手续相当便捷,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人才及高校毕业生凭身份证、毕业证即可办理落户手续,公安部门即报即批、当日办结。而作为大学生最为集中的城市,武汉实行几乎零门槛落户,推行“社区公共户”“人才住房券”等制度。
在当前房价高企、购房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以房引才”可谓是诚意满满、切中要害。例如,郑州首次购房补贴政策,博士10万元,硕士5万元,本科毕业生2万元。此外,各个城市还提供面试、生活等各类补贴,体现了城市在细微之处的温暖和关怀。例如,厦门对符合条件的人才按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发放生活补贴。
此轮“抢人大战”与过去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抢的“人”不同。过去各地抢工人,抢的是人力,而此次抢人才,抢的是智力。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人才红利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更重要的要素,特别是高端人才将有效引领城市的跨越发展和创新发展。在未来,一个城市如果集聚到最顶尖的人才,就抢占了发展的制高点。
武汉市招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共有8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120万人,占城市人口总量比例超过10%。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的最终目的,还是为留住大学生,改善城市人口结构,提升城市人口高学历、高素质群体比例,积攒城市未来发展的潜力与希望。
层层加码的抢人政策让各城市都倍感压力,特别是“新一线”城市对二三线城市的实力碾压,加上马太效应助力,让二三线城市感到“很焦虑”。
“我们原本制定了人才工作5年计划,想稳扎稳打。但是抢人大战突然升级,逼着我们不得不继续拿出更多新举措。”长春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一名干部介绍,4月16日,长春市推出突破性人才政策,对高端人才以奖励方式实行“个税返还”,市区两级财政每年为此需要拿出3.2亿元。
“纵向比较,吉林省人才政策相比过去发生很大突破,但横向上,和南方一些省市比,还是没有优势。”吉林大学党委人才办主任姚毓春说,以吉林大学为例,学校自身给出的人才待遇在全国42所双一流高校中排名属中等偏上,但加上各高校所在省的配套,排名就下滑到30名开外了。
2月,吉林省发布18条人才新政,最高给予200万元安家费。这是反复考量,尽了最大财力所能给出的政策,但是广州已给到了1000万元。
此轮抢人才,是各地区通过劳动力的升级换代来应对老龄化加剧的一种表现。然而,作为劳动力输出地,东北和西北等欠发达地区在上一轮人口流动中没有享受到人口红利,此次“抢人大战”如果仍无法分一杯羹,后续发展将更加艰难。
记者调研发现,无序竞争已经导致一些乱象发生。由于引进成熟人才是人才争夺战中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因此挖人现象十分普遍。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挖,北上广深到省会城市挖,省会城市到二三线城市挖。甚至同城间的两所高校间也互相挖。
过去4年间,中科院长春应化所7名杰出青年学者被挖走,吉林大学被挖走的人才几乎可以再办一所211大学。“将高端人才从一所高校挖到另一所高校,全国人才总量并没有增加。而且,高端人才需要团队配套,重建团队不仅浪费金钱,也浪费时间。如果只从数量上看,是零和博弈,但从效果上看,是负和博弈。”姚毓春表示。
渐趋白热化的“抢人大战”,还打乱了正常的人才工作节奏和部署。为了抢占先机,一些地方狠下血本、剑走偏锋,个别地方纯粹跟风,为了引才而引才。还有的地方费尽心思挖人后并没有认真使用,出现引进人才闲置的情况。
某高校引进的一位“千人计划”专家只是被当作学校争创“双一流”的指标,来的第一年连研究生都没让他带。还有一位专家表示,被引进后“水土不服”,因为当地产业和人才限制,后期配套跟不上,专业特长很难发挥出来。
一些地方出台政策时,对城市承载能力、相关产业配套等来不及认真考虑,政策出台后又不断“打补丁”,严重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
各地优惠政策层层加码,助长了个别人才逐利的心态,出现了一些“政策候鸟”。一些所谓的高端人才,在不同城市摆出创业架势,当地给奖励就注册,不给就走人。去年,相关部门组织“院士江城行”到吉林市走访,当场就有专家表示“你们钱给的太少了,才100万元”。从事基层人才工作的干部对此忧心忡忡:各地争相搞“院士经济”“千人经济”,有的给500万元,有的给800万元,诱惑很大,引进的人才其实很难安心工作。
“各地争夺人才本是好事,但如果缺乏统一协调,搞成‘价格战之类的恶性竞争,那就偏离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鼓励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流动的精神,或将进一步加剧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一位组织部门的干部称,人才竞争不能完全遵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应从全国层面上进行区别化、精准化的统筹协调。
“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是市场规律,欠发达地区现在的努力都是逆规律的,这样逆规律的事情只靠地方自己做,太难了。”东北某地级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说,国家在人才工作上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和重点学科支持力度,以此为平台,助力这些地区精准吸引高端人才。
摘编自《半月谈内部版》2018年第6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