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好奇心都去哪儿了

时间:2024-05-15

王建国

当了20多年教师,从小学教到高中,我发现一个规律,学生的好奇心与年龄的增长是成反比的。按理说,知道得越多,好奇心也会越强,探究新知识新领域的愿望也会越强烈,而现实却恰恰相反。随着就读年级的增高,学生的头脑越来越僵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生活,学生的脑袋里似乎装了许许多多学问,而好奇心却渐渐被磨灭了,再也提不出独到的问题。那么,孩子的好奇心都去哪儿了?

婴儿的眼睛清澈透明,充盈着光芒,看什么东西都那么专注,因为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可是,我身边的孩子们,他们的目光是浑浊的,发不出好奇的光芒。那么,孩子们的眼睛是什么时候开始失去求知的光芒的?

一次坐中巴车从老家回城,旁边座位上,一个年轻的妈妈抱着女儿,小姑娘将脸贴在车窗上,一双大眼睛好奇地看着窗外。一头牛从车窗外一闪而过,小姑娘转过头来问:“妈妈,牛为什么要长两只角啊?”车上的人都把目光投向这个天真的小姑娘,年轻的妈妈愣住了,脸涨得通红,呵斥道:“你这傻孩子,尽问些傻问题。牛当然长两只角啦,你看到过三只角的牛吗?”小姑娘一脸茫然,眼里尽是委屈。我迷惑了,这个小姑娘究竟傻在哪里呢?难道孩子提出的问题大人回答不上来,那个孩子就是傻孩子吗?难道大人回答不了的问题都是傻问题?这大概就是大多数中国妈妈的逻辑。

那一年,与一个初三物理老师在同一间办公室。隔壁班的一个男生非常喜欢物理,经常下课后缠着物理老师问问题,那老师不堪其烦。那天,我走进办公室,听到物理老师正在训斥那个满脑袋问题的男生:“马上就要中考了,你问的这些问题与中考毫无关系,大大超出了课本的范围,你的任务是考上一中,懂吗?你要集中精力,不要再胡思乱想了!”那个男生呆呆地看着自己崇拜的物理老师,脸上写满了困惑。我总觉得不对劲,难道探究课本以外的知识,思索与考试无关的问题,这些都是胡思乱想?这大概就是很多只求成绩的老师的逻辑。

每个人最初都有一颗好奇心,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带着一颗创造的种子,可惜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数人把这颗种子弄丢了,那颗好奇心在如此的环境里被磨得越来越迟钝,直至麻木不仁。

曾经听过一句话:“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就看他能不能提出问题。”这句话令人深思。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发现,都是从简单的发问开始的。一个少年坐在院子里的苹果树下,看到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了下来,他问:“苹果为什么一直往下掉,而不是往天上飞呢?”这一问,就问出了改变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另一个少年在院子里烧水,看到水沸腾了,把水壶的盖子顶了起来,他问:“是什么力量把盖子顶起来的呢?”这一问,就问出了标志着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的蒸汽机。世上没有傻问题,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事物和现象,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学问。诸如苹果为什么是圆的?天为什么是蓝的?人为什么要吃饭?睡觉为什么要做梦?风是从哪里来的……

我组织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每组选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发问,连续追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没有一组学生能够连续回答到第四个“为什么”。我对学生说,要自觉地把丢失的好奇心找回来,要让自己真正变聪明,不应该只顾埋头做题,还应该抬头提问,坚持每天问一个问题,一年后,你就是聪明人了。我知道,在强大的功利主义教育惯性之下,我的声音是微弱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