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引领孩子,首先要读懂孩子

时间:2024-05-15

婧筝

初三学生小雨(化名)备受煎熬,在情绪的泥淖里越陷越深后,她向学校的心理老师发出了求助。心理老师表示,小雨代表了一部分孩子,希望通过自己撰写的这篇文章,告诉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们,陪伴与引领孩子是有章法的,请父母用心观察,有智慧地与孩子一起练习。

备受煎熬的小雨

小时候,小雨常听到别人评价自己“非常有灵气,一点就通”“有气质又漂亮”“很有才气”……但读初三后,很少听到类似这样的正向评价了。即使偶然听到,她也无法相信了:“这不是真的,我已经不是这样的了!”是啊,自己一点儿也没有灵气了,努力了那么久,学习没有任何起色,跟自己水平不相上下的同学竟然纷纷轻松“超车”。自己也越来越丑了,脸上长满了痘痘,尤其是额头,刘海儿怎么都遮不住。外在的美丽仿佛与内在的气质同步抛弃了自己,自己也仿佛成了失去活力的空壳。

已经开学1个多月了,小雨仍然无法调整好学习节奏,做作业时常常发呆,被各种情绪缠绕,无法专注于学习,作业拖到很晚才能勉强完成。想到毕业班的开门考自己又退步了,“唉,我真的是一无是处啊!”小雨在心底重复着这句话。

困惑的妈妈

当接到心理老师的电话时,小雨妈妈很困惑。

身为“70后”,她跟女儿交流得越来越少,她们分别在忙着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坦诚地说,她与女儿好像渐行渐远,越来越陌生,有时竟不知道如何沟通。

无独有偶,很多身为“70后”到“80初”的父母在和“00后”的孩子相处时,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难题:“我的孩子究竟在想些什么?我要如何与他(她)沟通?如何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更加懂得他(她)呢……”

孩子与我们不同,他们有属于自我生命独特的想法与灵魂,也有彰显自我生命的独到方式。为人父母,我们能做的是跟随孩子的成长脚步,一点一点地读懂他们,尤其是他们的精神世界,然后顺势而为地养育。

读懂孩子3步走

心理老师告诉小雨妈妈,读懂孩子需要分3步走:

1.明白孩子的内心在渴望着什么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每个孩子对于生命的渴望不同。正如很多成年人在付诸行动时,会谈及“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我们的孩子又想要什么呢?

15岁的小雨渴望着被他人瞩目,渴望享用生命的丰富与绚烂,渴望彰显自己的荣耀与独特……然而,枯燥的生活让她的渴望无从展现。犹如一个特别想要在跳跳床上一跃而起的孩子,使出了浑身解数,仍然无法感受到跃起的乐趣。这个孩子是苦闷的、无趣的、无助的、落寞的。

如若父母真正能静下心来,细心敏锐地观察孩子,如一名军师对自己的军队明察秋毫,渐渐地,我们终能离孩子的心更近一些,懂得他(她)究竟渴望什么,并与他(她)讨论。

如果他(她)渴望被人瞩目,父母可以支持孩子多发展自己的爱好,在展示自我时拥有一席之地;他(她)渴望享用生命的丰富与绚烂,在课余或假期,父母可以安排不同的家庭生活;他(她)渴望彰显自我,父母可以用自己细腻的观察捕捉孩子的特点,与他(她)分享父母眼中的“他(她)”以及与“他(她)”同龄时父母的二三往事……

2.了解孩子享用生命的方式是什么

有时,我们会拥有这样的状态:某些时刻,自己完全投注在正在进行的活动上,与其合二为一,时间仿佛停滞、永恒,个人感受着高度的踏实、喜悦与充实感。最近几年被津津乐道的这种体验被称为“心流”。处在“心流”中,我们享用着生命之泉的汩汩流动,收获生命源源不断的活力。我们将“心流”称之为一个人享用生命的方式。

体验到“心流”的人,能够体验到生命的珍贵、丰盛、永恒。显然,没有“心流”时刻的人,生命是匮乏、苍白、空虚的。

小雨在什么时候真正的放松、快乐?

繪画,在纸上自由地描绘、宣泄自己的内在;

写作,运用文字将自己的内在一点点跃然纸上;

听音乐,尤其是校园民谣,自在松弛地徜徉在散文般的歌曲中;

和好友神聊,无需设限和禁忌,享受着海阔天空的自在交谈。

了解到孩子的“心流”时刻,我们或积极地创设情境,或鼓励孩子张弛有度,适时地运用“心流”时刻为生命注入活力。恰如小雨想要的“生活能如跳跃的音符一样”,生命可以拥有波澜,而不是死水一潭,或者日复一日地单曲循环。

3.探索孩子最需要的生活技能是什么

如前文所言,“像一名军师对自己军队明察秋毫般”,父母渐渐懂得孩子对生命的深层渴望与享用生命的方式。接下来,我们顺其自然地来到这一步:孩子要实现生命渴望、享用生命,需要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技能?这正是为人父母陪伴与引领孩子时需要刻意练习的部分。

与小雨一起探索与评估,发现她在两项技能上需要“补拙”:一项是规划技能,如何统筹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重点突出,科学平衡;一项是练习与复习技能,如何不仅仅限于头脑的“我知道了”,而是更进一步掌握事物的精细度与熟练度。这两项技能也正是小雨“灵气”展露的基础与保障。

肯定地说,孩子的“灵气”不会自动闪耀,每一项天赋都需要后天不断练习技能。千万不能轻信孩子有天赋就万事大吉这样的片面之辞。

请父母们仔细观察孩子的现状,认真评估孩子成长中的技能短板,然后富有智慧地与孩子一起刻意练习。

(张忠辉摘自《扬子晚报》)(责任编辑 张宇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