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文/南京邮电大学教授 刘颂
几天前,相识相交42 年的老同学发来她与朋友合奏的“让世界充满爱”,融在曲中的那般浓密爱、深厚情,穿心而过,拥暖全身,让我感触良久。这首歌极为朴实,朴实的有如家中的柴米油盐。如果有人说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柴米油盐,常被说成“没出息”。这首歌极为寻常,寻常的有如家中的烧茶煮饭。如果有人说自己的理想就是每天在家里烧茶煮饭,常被归为“没追求”。而恰恰是这个极为朴实又极为寻常的东西,却有着最震撼、最持久的动人之力,原因就在于,在它的一音一韵、一字一词之中蕴含着我们生命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爱。爱,是滋养我们人类生命的天泉,是让我们人类生命勃发延展的圣水,我们生命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爱!
这一点与老年人帮儿女带孙辈有什么关系呢?
新近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三月份刊上登载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童年不幸危及公共健康”,文中介绍了近几年流行病学家、神经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在幼年经历与心身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虽然他们的专业切入点不同,但所获结果却高度一致,即一个人童年经历中的不幸会影响其一辈子的心身健康。
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期,遭遇到不幸事件或负性压力,如身心虐待、家庭暴力、父母婚姻失和争吵打殴、过高过严的学业要求、不切实际的成长期望,以及看护者极端的负性情绪等,都会对儿童的心身健康造成不可低估的严重伤害,甚至是破坏性的终身影响,如儿童大脑发育迟缓、免疫系统功能损伤、情绪倾向悲观消极、行为冲动过激如自杀等。待他们长大成人后,相对于童年幸福的人,更容易患心脏病、癌症、精神疾病、老年痴呆症等致命性疾病,不仅如此,当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容易选择采取抽烟、吸毒、酗酒等消极方式“自我疗伤”,甚至采用自杀这种极端办法“了却今生”。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这些我们看上去可怕的东西会深深印在孩子的血脉里,传给他的子孙。
因此,无论是父母还是帮助儿女照看孙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最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家,爱的家庭环境、爱的家庭氛围、家的家庭关系、爱的家庭行为,让孩子生活在充满着爱的家中,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当然,这里所说的爱绝非溺爱,二者之间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第一,严格要求,但遵循孩子的心身成长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成长特点,在家庭要求上不能整齐划一。比如对颜色的知觉,出生2 个月的婴儿只具有在白色背景下辨识红、绿两种颜色的初步的知觉能力;3 个月时开始对蓝色敏感;4 个月时特别喜欢红色和蓝色;4 岁时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得到发展,直到6~7 岁区别的正确率达到98%,2%的孩子仍然处于成长过程中。
第二,严格教育,但尊重孩子的喜好与意愿。孩子年龄再小其本质也是社会人,作为社会人必然有自己的想法、看法以及兴趣、爱好,只是成长中的孩子因为处于发展过程中而对于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好仍在探索,不像成年人那样成熟稳定,会表现得一会儿这样想、一会儿那样想,一会儿喜欢这个,一会儿喜欢那个。用一位老人说孙子的话,“前一分钟还信誓旦旦,后一分钟就移情别恋”,这是孩子成长的规律,家庭中的“大人”必须给予尊重。
第三,积极引导,但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对孩子不抱期望的父母辈一定不是称职的父母,同时,也必须承认父祖辈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时候都是正确的。但问题是无论作为父母也好,还是爷爷奶奶也好,都不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加给孩子,要引导他去认识正确、感受正确、理解正确,这样正确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为他所接受。
第四,正视缺点,但把眼睛放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上,用鼓励代替惩罚。“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孩子有缺点很正常,但同样,就如同一个人一定会有缺点一样,他身上也一定会有优点、有长处,没有优点和长处的人也不存在。家庭爱的关键在于发现优点,欣赏优点,放大优点,促进优点成长,让优点变得成熟、稳定、强大、有力,最终成为孩子的人格亮点和人生辉煌,这才是真正的爱。
第五,心怀期望,但不能“拔苗助长”,依照科学规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关于“守恒”概念形成的实验,他当着2~7 岁儿童的面把两杯同样多的液体分别倒进一个细而长的杯子、一个胖而矮的杯子,然后要求他们辨别哪个杯子的液体多一些,结果发现这个年龄孩子的回答是细而长的杯子的液体多,思维上存在着“集中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片面性”,这种现象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但重要的是做父母和爷爷奶奶的要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不能“拔苗助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