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马敏
“新经济”自2016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引发社会各界热议。进入2018年,各省市进一步加快新经济培育,因地制宜锚定了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向及培育目标,准一线城市更是展开直线竞速。
那么,新经济发展到底有哪些路径?城市在发展新经济的过程中又该注意什么?对此,我们采访了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沈艳。在她看来,新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检验。她还建议城市在发展新经济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用好大数据,积极构建应用场景。
沈艳是2003年回国的。“那个时候中国经济增长一直向好。可是到了2013年,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中国的人口红利在消失,旧有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能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需要转型。怎么转?这时候就有了新经济的提法。”
在沈艳看来,新经济是中国未来的增长点所在。全球经济环境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旧有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中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推动新经济发展,实现从高速度低质量向高速度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模式的顺利转型。
“但是‘新和‘旧不是竞争关系。”沈艳特别指出,新经济的“新”不单指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它同时在强调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相结合的“新”。也就是说,如果传统产业赋予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同样也可以属于新经济。
“我们也可以把新经济看作是经济运行方式中的创新因素,它代表了中国未来资源禀赋结构的走向。”沈艳说。
沈艳在早期的调研中发现,新经济在中国准一线城市有着肥沃的成长土壤,“当我们坐在燕园为经济转型担忧时,下边的年轻人早已经撸起袖子加油干了。”沈艳坦言,经济转型换挡期,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创新印记随处可见,但是原有的统计指标不容易将这些新业态的产出统计进去。这也让她决定开启中国新经济指数的研究,2016年4月,沈艳向前来北京大学考察的李克强总理汇报了编制推出新经济指数的情况。总理对于这一开创性工作给予了肯定。
在这份新经济指数报告中,沈艳用三个要素来界定新经济:首先是人才,最优秀的人在哪儿,哪儿就是新的;第二是资本,资本投向哪儿,哪儿就孕育着新经济;最后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国家战略往哪里去,大家就往哪里去转型。
在采访中沈艳反复强调,新经济是潮水的走向,但是我们在热情拥抱的同时也要保持冷静。
她强调,在面对经济新旧转型,迫切需要新事物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在没有深究的时候就相信新事物的力量,寄望它带来巨大的变化。然而,真正的创新需要艰苦的努力和强大的资金支持,难免会有“皇帝新装”式的创新出来搅局。
如何甄别“皇帝新装”式的创新?沈艳也给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在执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时,需要加强政府相关人员在新领域的学习和培训,使他们成为新领域的专家,而不只是旁观者;第二对于新事物、新概念,尽可能多交给市场用真金白银去检验;最后如果发现了虚假的创新模式,就应该实事求是,及时止损。
“其实就是坚持林毅夫老师新结构经济学提倡的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统一。比如,有为政府要为创新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像减免税收、政策扶持等;但是这个企业到底有没有持续的生命力,还是要交给市场去检验,如果没有资本的跟进,那就是要被淘汰。”沈艳还从关注金融风险的角度特别提醒,对于将资金与企业资本的全生命周期捆绑要谨慎对待。
“在寻找新的增长点的时候,我们发现数据在新兴行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如果运用得当,大数据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刻画新旧经济的更替和发展趋势,对未来中国经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沈艳说,她现在的研究也更加聚焦大数据和科技金融,这些都是新经济的关键指标。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以及网民规模,大数据资源丰富。在沈艳看来,大数据就是资产,而政府无疑拥有最多的大数据资产。如果能够充分合理利用政府数据资源,激活数据价值,就会促进当地新经济的发展。
在“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到“加快建设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也强调,组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大数据发展和应用。
对此,沈艳表示,她很期待大数据产业能够帮助中国的新经济成长起来。但是数据开放不等于免费,开放也不等于完全对社会公众来开放,需要做一个分级的安排。这些安排可以借鉴开放数据做得较好的国家的经验。例如,对于一些基本的数据要免费开放,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对于安全级别更高的数据,则可以通过签订协定等方式,明确数据使用方的责权利。
“不要把数据开放和共享变成某个企业的特权,政府要做的是打造数据产业的基础设施,谁有本事谁来用。”沈艳说,要让企业、学术机构和不同群体参与到数据的使用与发掘当中,才能更好地让大数据为新经济服务。
大数据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世界,也让各国站在科技革命的同一起跑线上。当被问到当下中国新经济发展到底处于什么水平时,沈艳表示不能一概而论,“新经济涵盖不同的行业,中国在有些领域已经绝对领先全球了,比如互联网支付;还有一些和全球先进水平相当,比如人脸识别等。在这些领域能有这样的成绩,是因为应用场景结合得很好。但是,还有不少领域我们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城市在发展新经济的过程中要积极与传统产业、消费升级结合,营造良好的应用场景,才能培育新經济的成长。”
对此,各省市在相关部署时都有着墨,成都更是在《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将构建“七大应用场景”,来培厚新经济发展的市场沃土。沈艳表示,乐见成都发掘本地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新经济。她还提到,其中服务实体经济、智慧城市都是很好的抓手,“发现本地最能和新技术以及各类创新结合的产业,为其准备数据和技术基础设施,是未来的趋势。希望各城市都能挖掘自己的优势,形成发展新经济的文化氛围、技术氛围和规模效应。”
最后,沈艳还不忘强调,新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迭代快。企业迭代变快的,就让市场去甄别,它到底是不是有持续生命力的创新,“我在美国考察发现,新经济发展中有两类企业会成长得比较好,一个是大而全的,它们往往更具独角兽的潜质;一个是小而美的,城市应该有耐心去发现小而美,你会眼前一亮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