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效果及对患儿乳酸、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时间:2024-05-15

盛华西

山东省菏泽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山东菏泽 274000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是造成儿童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见于2 岁以内的婴幼儿群体,患儿可出现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大便呈水样或黄绿色稀便,且每日大便次数增多。该病对患儿胃肠道功能的影响较大,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现象,还易导致患儿营养不良,病情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脑炎等疾病,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临床上常采用干扰素治疗RV 感染性腹泻,其能够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从而发挥广谱病毒抑制作用,但该药难以有效改善患儿的肠道菌群失调现象, 单用时治疗效果不理想。酪酸梭菌活菌散是一种酪酸梭菌活菌制剂,能够耐受胃酸、进入肠道,并在肠道内繁殖并产生酪酸,从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维持正常肠蠕动。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菏泽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6 例RV 感染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干扰素治疗, 对RV 感染性腹泻患儿临床疗效、乳酸水平、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菏泽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6 例RV 感染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3 例)与对照组(43 例)。观察组中,男22 例,女21 例;年龄7 个月~5 岁,平均(2.85±0.33)岁;病程1~6 d,平均(3.73±0.79)d;体重7~23 kg,平均(15.64±3.19)kg。对照组中,男21 例,女22 例;年龄6 个月~6 岁,平均(2.91±0.32)岁;病程1~7 d,平均(3.78±0.82)d;体重7~25 kg,平均(15.71±3.23)kg。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菏泽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1C007),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①患儿均符合《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粪便检查显示RV 阳性;②患儿伴随发热、脱水、呕吐等症状,大便次数≥4 次/d;③患儿年龄≤13 岁,病程≤7 d。 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合并先天性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其他感染性疾病者;③合并精神疾病或依从性极差者;④研究开展前7 d 内接受过相关药物治疗;⑤对本研究所用治疗药物过敏或存在禁忌证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干扰素治疗,肌内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b(上海华新生物高技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30013,生产批号:202111175,规格:3000000 IU/瓶),50 000~100 000 IU/(kg·d),1 次/d。

观察组患儿采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干扰素治疗,干扰素用药同对照组,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40088,生产批号:B202110193,规格:500 mg/袋),每次500 mg,每天2~3 次。

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5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统计治疗前及治疗5 d 后的D-乳酸(D-lactic acid,D-LAC)水平、炎症因子水平。 ①临床疗效:根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的相关标准评估,患儿临床症状在治疗3 d 后消失、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大便次数<4 次/d,判定为显效;患儿临床症状在治疗3 d 后明显缓解、大便性状改善、大便次数≥4 次/d,判定为有效;患儿临床症状在治疗5 d 后无任何缓解甚至加重,判定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D-LAC及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前、治疗5 d 后抽取患儿空腹静脉血5 ml,转速3000 r/min,离心半径为15 cm,离心10 min,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D-LAC、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n(%)]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D-LAC 水平的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的D-LAC 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D-LAC 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D-LAC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D-LAC 水平的比较(mg/L,±s)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的IL-6、IL-10、TNF-α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IL-6、IL-10、TNF-α 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IL-6、IL-10、TNF-α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s)

3 讨论

RV 感染性腹泻在秋冬季节较为多发, 可通过粪口途径、手手接触、呼吸道等方式传播,儿童免疫力相对较弱,更易受到RV 感染,病毒会破坏肠道绒毛上皮细胞,使细胞凋亡、坏死,并对肠道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该病病程相对较短,但存在较高的并发症风险,若不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易出现高热、脱水等紧急情况,对患儿生命安全、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干扰素是治疗RV 感染性腹泻的常用药,能够调节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且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能够在病毒表面与特殊膜受体结合,抑制病毒DNA、RNA 作用,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从而保护宿主细胞免受病毒破坏,但单用干扰素存在一定局限性,治疗效果不佳。酪酸梭菌活菌对胃酸的耐受力较强,可经口服后在肠道内定植、生长、繁殖,并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失调现象,缓解肠功能紊乱症状,而且可修复受损肠黏膜,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帮助肠细胞抵御RV 侵害,促使肠道功能恢复正常。 酪酸梭菌活菌能够在肠道中产生大量酪酸,促进肠黏膜生长及修复, 还可将多糖分解为低聚糖,促使肠道内益生菌生长,以此抑制RV 繁殖,延缓患儿病情进展。此外,酪酸梭菌活菌散在抑制病毒的同时可刺激肠黏膜产生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改善患儿免疫功能,提高肠道对RV 的抵御能力,缓解相关临床症状,缩短患儿康复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究其原因,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干扰素能够发挥较好的药物协同作用,在抑制RV 的同时调节肠道菌群,纠正水、电解质运转失调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D-LAC 主要分布于人体胃肠细胞内, 是反映肠黏膜损伤及通透性变化的重要指标,RV 感染性腹泻患儿的肠细胞遭到病毒破坏, 细胞内的D-LAC 释放入血液中,导致血清D-LAC 水平升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D-LAC 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D-LAC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究其原因,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干扰素能够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帮助肠道抵御病毒入侵,从而保护肠细胞,降低D-LAC 水平。IL-6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能够促使淋巴细胞分化、聚集,RV 感染性腹泻患儿体内存在感染及组织损伤现象,活化的T 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会大量释放IL-6;IL-10具有广泛免疫学效应, 能够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活性,诱导免疫耐受;TNF-α 可促使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对RV 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病情发展有推动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治疗后的IL-6、IL-10、TNF-α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IL-6、IL-10、TNF-α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干扰素能够抑制RV 复制,保护宿主细胞,减轻病毒感染导致的机体变态反应,同时保护并修复肠道黏膜,减少炎症因子释放量,从而促进炎症因子水平的降低。

综上所述, 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干扰素治疗RV感染性腹泻患儿,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乳酸水平,对炎症因子水平有明显调节作用,值得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