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H型高血压的用药规律

时间:2024-05-15

曹宝国 刘惠娟 韦凌霞 董 丽 王 恒 樊红波

1.甘肃省天水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甘肃天水 741000;2.甘肃省天水市中医医院临床药学研究室,甘肃天水 741000;3.甘肃省天水市中医医院药剂科,甘肃天水 741000;4.甘肃省天水市中医医院脑病科,甘肃天水 741000

H 型高血压即原发性高血压伴随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mia,Hhcy)的一类疾病。我国目前约有1.8 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患有H 型高血压的患者约占75%。现代研究表明,H 型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预防和治疗H 型高血压日益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西医在治疗H 型高血压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长期用药会使患者产生一定的耐药性,血压控制不甚理想。而中药因其成分、靶点、通路的多样性及不易耐药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H 型高血压且取得较好疗效。数据挖掘技术是指经过系统规范化整理大量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提取和挖掘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有利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本研究通过对中医药治疗H 型高血压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及分析,以探讨中医药治疗H 型高血压的用药规律,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数据来源 在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输入“H型高血压”“中医药”“临床研究”关键词,检索时间不限,查询中医药治疗H 型高血压临床研究的文献。

1.1.2 纳入标准 有明确的临床患者病例并诊断为H 型高血压,选择治疗所用的中药复方组方完整、剂量准确、有明确疗效(即经过中药复方治疗后患者血压、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等相关指标明显降低,患者症状得以改善),重复文献仅保留一篇,同一方剂的相关类似研究仅摘录一篇。

1.1.3 排除标准 ①动物及细胞等实验研究;②综述;③理论探讨等非临床研究;④中成药及中西药联合治疗的文献;⑤组方不完整的文献。

1.2 方法

1.2.1 数据处理 处方中涉及的中药及其性味归经等参照2020 版《中国药典》及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学》进行规范化处理,如将夜交藤规范为首乌藤,白茯苓规范为茯苓,元参规范为玄参,槲寄生规范为桑寄生,蚂蟥规范为水蛭等。同一中药饮片,仅炮制方法不同的中药,均规范为统一名称,如生半夏、法半夏统一为半夏,炙甘草统一为甘草,炒酸枣仁统一为酸枣仁,蜜黄芪、炙黄芪统一为黄芪等。处理过的数据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0 软件中。

1.2.2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Statistics 24.0 对规范化的中药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分类进行频数统计,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果

2.1 中药频次统计

从上述数据库中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021 篇,通过筛选满足条件的文献有76 篇,获得处方76 首,共涉及中药147 味,使用频次共计748 次。其中频次≥10 的中药有21 味,排名较前的中药有:天麻(38 次,50.0%)、茯苓(33 次,43.4%)、半夏(32 次,42.1%)等。使用频次≥10 的中药见表1。

表1 中药处方中频数≥10 的中药

2.2 中药功效分类及归经统计

对76 首处方中的所有中药进行功效分类、归经统计,总计出现了17 类功效,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补虚药(162 次,21.7%),其次是活血化瘀药(123 次,16.4%)、平肝息风药(99 次,13.2%)等(图1)。147 味中药总共涉及12 条经络,累计频次1893 次,其中频次最高的为肝经(439 次,23.2%),其次是脾经(317次,16.7%)、肺经(284 次,15.0%)(图2)。

图1 中药功效分类频数统计

图2 中药归经频数统计

2.3 中药四气五味统计

对76 首处方中的所有中药进行四气五味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四气排序依次为温(253 次,33.8%)、寒(244 次,32.6%),平(200 次,26.7%)、凉(49 次,6.5%)、热(2 次,0.27%);五味累计频次1193 次,排序依次为甘(418 次,35.0%)、苦(324 次,27.2%)、辛(240 次,20.1%)、酸(75 次,6.3%)、咸(62 次,5.2%)、淡(53 次,4.4%)、涩(21 次,1.8%)(图3~4)。

图3 中药四气频数统计

图4 中药五味频数统计

2.4 高频中药系统聚类分析

采用SPSS Statistics 24.0 软件对21 味高频中药(频数≥10)进行聚类分析,采用ward 聚类方法,共聚为5 类(图5、表2)。结合临床研究分析,结果发现聚类4(黄芪、地龙、当归、赤芍、川芎)、聚类5(茯苓、半夏、陈皮、白术、天麻)较为合理。

图5 高频中药系统聚类分析图

表2 高频中药系统聚类分析表

2.5 关联规则分析

运用SPSS modeler 18.0 软件,采用Apriori 算法,对21 味高频中药(频数≥1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将支持度设置为13%,置信度设置为80%,发现中药关联规则48 条,其中二项关联规则7 条、三项关联规则29 条、四项关联规则11 条、五项关联1 条,将支持度,置信度排名较前的项目列表见表3,其可视化图见图6。

图6 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图

表3 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表

3 讨论

H 型高血压是根据我国高血压人群特征所提出的高血压合并Hhcy 的一类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除可见眩晕等高血压常见症状外,同时伴有Hcy≥10 μmol/L。在祖国医学中并没有H 型高血压这一病名的记载,但根据临床表现症状常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中医学认为风、火、痰、虚、瘀等为高血压的诱发因素,《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将高血压证型分为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四类。因此在中医药理论的辨证指导下拟定的中药复方在控制血压、调节Hcy、改善患者症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为了更好地总结传承众医家的辩证思想及用药经验,本文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众医家临床治疗H 型高血压的复方进行整理,以探析中医药治疗H 型高血压的用药规律。

通过对中药使用频次、功效分类、归经、四气五味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H 型高血压以补虚药为主,其次配伍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及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引起H 型高血压的病因有诸多因素,究其本质,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证或因髓海空虚,或因气血不足、清窍失养;实证则为风、火、痰、瘀。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无虚不能作眩”。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张仲景也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明代杨仁斋在《直指方》中提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后世医家刘德恒指出“痰、瘀”在H 型高血压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认为痰浊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可造成血Hcy 积聚,引发该病。故在治疗H 型高血压时以补虚为主,活血化瘀、息风止痉、清热化痰等为辅。治疗H 型高血压的中药主要归肝、脾、肺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路志正教授认为眩晕的形成与脾胃关系密切。其一,脾胃为气血之源,脾胃损伤影响气血生成,清空失养发为眩晕;其二,脾胃为气机枢纽,脾胃失常,可致清阳浊阴升降失常,从而发为眩晕;其三,脾胃为易受邪之地,脾胃受邪,湿起中焦,痰浊上蒙,发为眩晕。而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因此在治疗H 型高血压时常配伍疏肝理气健脾之药。四气五味分析显示,治疗H 型高血压的药物以温寒平、甘苦辛者为多。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重要因素,提出以治痰饮“当以温药和之”,温性中药具有补虚、温肺化痰、疏肝健脾等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还具有降压作用。其次寒性药物居多,《丹溪心法·头眩》强调“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故治当配伍寒凉药以降火。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具补益、缓和之效,可治疗因气血两虚、阴虚阳亢引起的眩晕;苦味药能清热泻火,用于治疗肝火上炎、痰瘀化火而导致的实证;辛味药能散能行,具有理气化痰、活血散瘀之功效,治疗肝郁气滞、痰浊瘀血等证。

中药频次统计高频中药21 味,排名前三的为天麻、半夏及茯苓。天麻为平肝息风药,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等功效,为止眩晕之良药。现代研究表明,天麻有效成分天麻素具有降压、扩张血管、增强血管弹性、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及缓解头晕、恶心等症状的作用。半夏为化痰止咳平喘药,具有燥湿化痰等功效,可治疗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等症。茯苓为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虚湿盛、痰饮眩悸等症。高频中药系统聚类分析显示,聚类4(黄芪、地龙、当归、赤芍、川芎)为补阳还五汤的基本药物组成,诸药配伍补气、活血、通络,适用于血脉瘀滞、上阻脑络、气血不通无以濡养清窍之眩晕患者。现代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压、Hcy等相关指标,改善患者症状。聚类5(茯苓、半夏、陈皮、白术、天麻)为半夏白术天麻汤的药物组成,诸药相伍,燥湿化痰、息风止眩、理气健脾、和胃止呕,适用于脾虚生痰,痰湿壅遏,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清空所致的眩晕头痛患者。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其规律大体上为二陈汤和半夏白术天麻汤的药物组成。痰浊是高Hcy 血症的主要病理因素,痰浊阻滞气血的运行,水谷精微输布失常,营养物质缺乏,机体失于濡养,导致Hcy 在体内蓄积,造成Hcy 水平升高。二陈汤为治痰的基本方,半夏辛温性燥,燥湿化痰;陈皮理气行滞、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绝生痰之源。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二陈汤能明显降低痰浊上蒙型H型高血压病患者血中Hcy 水平;半夏白术天麻汤能够有效控制和稳定患者血压,确保气血通畅,降低血中Hcy 水平。

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众医家中医临床治疗H 型高血压的处方进行中药频次、功效分类、四气五味、归经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挖掘了中医药治疗H 型高血压的用药规律,发现中医药治疗H 型高血压重在标本兼治,在内外因的病机指导下,治则以补虚为主,兼以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活血化瘀。

综上所述,目前中医药治疗H 型高血压取得良好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更能扬长补短,但对于中医药治疗H 型高血压的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的研究较少,后期可以在该方面多做研究,为中医药临床治疗该类疾病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