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胡 健 江莹莹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九江 332000
脑出血是脑卒中的常见类型之一,可占到脑卒中总病例的13%左右,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预后差等特点,该病病因较多,高血压、血管病变、血液成分异常等因素均可诱发脑出血,患者常因昏迷而无法正常进食[1-2]。脑缺血重症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比较常见,临床上多采用肠内营养方式给予患者营养支持,但易出现腹泻、反流等并发症,单纯鼻饲标准肠内营养还容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效果不理想[3]。揿针属于中医辅助疗法,可通过特制小型针刺激患者穴位,以此调节经络气血,帮助患者改善预后,且揿针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可作用长期调理方式[4]。本研究通过对60 例脑出血重症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揿针疗法的应用效果。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 例脑出血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摸球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 例)与观察组(30例),观察组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龄41~74岁,平均(55.36±6.18)岁;其中脑叶出血12 例,脑基底出血10 例,小脑出血4 例,脑室出血4 例。对照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43~72 岁,平均(55.37±6.25)岁;其中脑叶出血11 例,脑基底出血8 例,小脑出血5例,脑室出血6 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均经实验室检查、CT 平扫、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脑出血;②患者年龄5~75 岁;③均伴随昏迷症状,无法经口进食;④入住神经外科ICU 并接受肠内营养支持;⑤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脑出血并发症者;②既往有严重胃肠道病史者。
对照组采用单纯鼻饲标准肠内营养液, 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泵向患者输注百普力肠内营养乳剂,初始速度20 ml/h,由快到慢调整至50~80 ml/h,营养液输注前先用加温器加温,若出现胃潴留则暂停或减慢输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揿针疗法,具体内容如下:将患者调整至仰卧位,保持身体自然放松;选取0.30 mm×15 mm 的揿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准)字2012 第2270865 号],取足三里、中脘穴、内关穴、天枢穴、脾俞穴、神阙穴、上巨虚穴,使用75%乙醇对穴位处皮肤进行消毒后将揿针固定于上述穴位上,轻轻按摩上述穴位,每穴5~10 min/次,2 次/d,每3 d 更换1 次揿针。 揿针保留期间,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若出现发红、感染现象,及时停止治疗并报告医师。
两组患者均治疗1 周。
①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情况;②营养学指标: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高新技术公司,型号:LABOSPECT 008 AS)检测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水平。 ③ICU 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在ICU 内的平均住院天数。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共有10 例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 发生率为33.33%;观察组共有2 例,发生率为6.67%。 观察组的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7,P=0.010)。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TRF、Hb、PAB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TRF、Hb、PAB 水平高于本组干预前, 且观察组干预后的TRF、Hb、PAB 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学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学指标的比较(±s)
注 TRF:转铁蛋白;Hb:血红蛋白;PAB:前白蛋白
组别 TRF(g/L) Hb(g/L) PAB(mg/L)对照组(n=30)干预前干预后t 值P 值观察组(n=30)干预前干预后t 值P 值1.25±0.44 1.57±0.36 3.083 0.003 119.02±12.51 126.33±13.89 2.142 0.036 15.57±1.45 41.16±3.68 35.436<0.001 t 干预前组间比较值P 干预前组间比较值t 干预后组间比较值P 干预后组间比较值1.23±0.45 1.86±0.31 6.315<0.001 0.174 0.862 3.343 0.002 118.75±12.63 134.26±15.18 4.302<0.001 0.083 0.934 2.111 0.039 15.62±1.73 72.58±3.14 87.024<0.001 0.121 0.904 35.575<0.001
对照组ICU 住院时间为(10.06±2.19)d,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为(8.21±2.65)d。 观察组的ICU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7,P=0.005)。
脑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该病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患者脑内血管破裂,引起意识障碍、剧烈头痛、四肢瘫痪等症状[5-6]。 早期营养支持能够帮助脑出血患者维持基本生理活动,改善预后效果,但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常出现腹泻问题[7]。 中医认为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属于“泄泻”范畴,治则以涩肠止泻、健脾燥湿为主[8]。
单纯鼻饲标准肠内营养液能够为患者补充营养、增强免疫能力,但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会影响营养支持效果,还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营养吸收困难[9-10]。揿针疗法属于皮内针的一种, 利用中医皮部理论及腧穴理论作为支持, 可对患者穴位形成长时间的持续性刺激,以此达成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11-12]。 足三里可调理脾胃、扶正祛邪,中脘穴可利水降逆、健脾和胃,内关穴可宽胸止呕、行气理气,天枢穴可理气行滞、调节胃肠,脾俞穴可利湿健脾、升清和胃,神阙穴可回阳固脱、补益下元,上巨虚穴可调和胃肠、止泻止痢[13-14]。 对上述穴位进行揿针按摩,可扶正祛邪、调理脾胃、化湿止泻。揿针疗法能够促使患者胃肠道规律蠕动,提高消化酶活力,加快身体对营养的吸收,帮助患者更快恢复[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是由于揿针疗法能够调节脏腑、 涩肠止泻,进而降低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TRF、Hb、PAB 均为评估人体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脑出血重症患者的身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能量需求相对较大,易出现TRF、Hb、PAB 异常偏低[17-1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的TRF、Hb、PAB 水平高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的TRF、Hb、PAB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是由于揿针疗法可通过刺激患者穴位来调节生理功能、促进营养吸收,以此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升相关指标水平。 此外,观察组的ICU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是由于揿针疗法可有效预防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减少其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帮助患者更快恢复。
综上所述,揿针疗法用于脑出血重症患者效果较好,可降低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指标,缩短其ICU 住院时间,值得推广使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