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时间:2024-05-15

兰 丽 胡美玲 盛 男 安烜玉▲

1.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急诊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2.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妇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主要诱发因素是机体内部冠动脉出现不稳定现象,造成粥样硬化斑块出现急性破裂与溃烂表现,进而造成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样坏死。对于AMI 患者发病初期,主要的治疗原则是对其相关梗死血管进行疏通,促进其正常供氧供血功能的恢复[1]。当出现AMI 后,患者感到头痛、恶心、意识障碍、肢体活动受限等,严重时甚至使患者休克甚至死亡。有研究指出,对于AMI患者而言,接受抢救治疗时间越短,抢救效果越好,患者生存率越高[2]。因此对AMI 抢救患者的优化护理十分重要。本研究展开探讨,纳入70 例AMI 患者,围绕优化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展开分组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接诊的70 例AMI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 例。观察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中,男19 例,女16 例;年龄43~63岁,平均(60.79±1.48)岁;病程1~8 d,平均(4.24±0.36)d。观察组中,男20 例,女15 例;年龄45~65 岁,平均(60.56±1.39)岁;病程1~6 d,平均(4.20±0.33)d。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入院时临床病情症状符合《急性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3];②患者临床表现有肢端发绀、胸痛伴胸闷、心悸、心源性胸痛、心律失常、上腹部疼痛、心脏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胸痛、胸闷气短、心肌坏死广泛、胸骨后疼痛等症状[4]。排除标准:①严重肝功能障碍患者;②有长期酗酒生活习惯或有药物滥用史患者[5];③有颅内出血病史患者;④不认同本实验,不愿意签订知情同意书及不愿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护理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在患者送到后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安全将其送至急诊抢救室,根据患者病情实施就地抢救。观察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接诊护理:在收到患者家属发出的急救信息后,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且可适当抚慰患者家属,告知患者家属应当冷静,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对患者病情初步评估,以加强患者的抢救成功率。②急诊中护理:在患者入院后,由1 名护理人员陪同患者家属办理入院手续,同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其他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进行评估,配合主治医师完成患者病情诊断,同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患者吸氧支持,抽取患者静脉血进行化验检查,同时设置心电监护设备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对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指标进行仔细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则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并采取措施处理,做好患者病情及治疗过程全记录,保证病例资料的完整性[6]。③急诊后护理:待患者病情得到改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护理人员应当准备好患者转运相关药品及设备,保证患者护送过程平稳、迅速、安全,待患者进入普通病房后,抢救护士与住院护士进行患者基本信息交接,同时做好抢救药物及相关导管标识的交接,待准确无误的完成交接后,住院护士对交接内容进行签字确认[7]。

两组护理总时间均为7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以抢救用时,抢救成功率,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情况为参考标准,进行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差异比较。

①记录两组在呼救及正式抢救的时间及呼救至治疗的时间[8]。②记录两组的致残率与致死率。③对患者进行6 个月随访。以barthel(BI)指数对患者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量化分析,BI 指数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9];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对患者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判定,NIHSS 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1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的呼救至抢救时间及呼救至正式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抢救时间的比较(min,±s)

表1 两组抢救时间的比较(min,±s)

组别 呼救至抢救时间 呼救至正式治疗时间观察组(n=35)对照组(n=35)t 值P 值18.25±6.32 23.24±8.33 2.8233 0.0062 32.01±8.44 38.97±10.18 3.1137 0.0027

2.2 两组致残率与致死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致残率与致死率的比较[n(%)]

2.3 两组病情改善效果的比较

两组护理前的BI 指数与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的BI 指数高于护理前,NIHSS 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护理后的BI 指数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病情改善效果的比较(分,±s)

表3 两组病情改善效果的比较(分,±s)

组别 BI 指数护理前 护理后 t 值 P 值NIHSS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t 值 P 值观察组(n=35)对照组(n=35)t 值P 值14.29±5.61 13.03±5.49 0.1622 0.8716 38.17±14.26 38.71±13.57 2.3309 0.0229 10.3784 9.2193 0.000 0.000 50.27±13.57 39.17±24.22 0.9496 0.3456 5.09±3.09 7.19±4.12 2.3588 0.0214 19.2053 7.0090 0.0000 0.0000

3 讨论

AMI 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诱发,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进而使血中血小板聚集于破裂斑块局部位置,形成血块堵塞冠状动脉管腔,诱发心肌缺血性坏死,此外心肌耗氧量的突发性异常及冠状动脉痉挛也是诱发AMI 的重要因素。由于人体大脑耐受缺氧/血时间一般在10 min内,小脑则在15 min 内,而延髓则在25 min 内[11-13]。因此,对于AMI 患者而言,尽早地诊断与抢救能有效提升患者存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14]。

本研究将优化急诊护理方案应用于观察组中,借助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每位护理人的职责进行明确,在急诊抢救前、中、后期发挥出护理效果,在患者入院前就预备好相应的相救药品及器械,待患者入院后立即实施起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急诊抢救的效率,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呼救至抢救时间及呼救至正式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致残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致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BI 指数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提示对AMI 患者应用优化急诊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致残率、致死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

吴景艳等[17]的研究,以20 例常规护理AMI 患者为对照组样本,以20 例急诊全程优化护理AMI 患者为实验组样本进行不同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方案后患者各项就医过程指标结果和急救后评分全面优于比对组(P<0.05)。说明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患者的应用有效性。

综上所述,优化急诊护理对于提升AMI 患者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成效显著,可行性价值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