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江焘 李玉琴 黄文武 李海燕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8月1日~2018年2月1日我院收治的41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05例)与对照组(205例)。对照组早产儿采用常规方案进行干预,观察组早产儿采用早期微量喂养方案干预。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拔胃管时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水平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拔胃管时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治疗后3 d的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治疗后7、14 d的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后3 d,差异有统计學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治疗后7、14 d的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总发生率为19.0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干预后,可有效改善患儿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并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关键词]早期微量喂养;早产儿;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喂养不耐受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2(b)-0101-04
有研究指出,我国早产儿临床发病率近年来明显呈上升趋势[1]。但随着临床监护工作的发展,我国早产儿的存活率也显著提高[2]。有学者指出,早产儿多存在器官机体功能发育不全现象,且早产儿的早期吸吮能力及吞咽能力较弱,消化功能不强,因而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现象,并可能增加感染或吸入窒息风险[3]。因而常导致其需要依赖肠外营养,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延迟住院时间,进而导致住院费用居高不下。近年来,早产儿采用早期微量喂养可有效改善其喂养耐受性。早期胃肠微量母乳喂养方案可作为有效的替代方案满足早产儿代谢需求,通过营养功能,促进胃肠道发育,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4]。但目前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肠道菌群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的影响仍鲜有报道。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41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1日~2018年2月1日我院收治的41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于我院出生的胎龄儿,胎龄28~34周;②住院时间>1周;③出生体质量1000~2000 g。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感染、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②先天消化道畸形者;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05例)与对照组(205例)。观察组中,男108例,女97例;胎龄(31.98±1.02)周;体质量(1602.31±213.38)g;剖宫产53例,阴道分娩152例。对照组中,男104例,女101例;胎龄(31.78±1.05)周;体质量(1598.27±208.49)g;剖宫产50例,阴道分娩155例。两组早产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早产儿法定监护人均知晓本研究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早产儿均采用对症方案干预,当其摄入热量不足时需行胃肠外营养支持,且需视情况经口喂养。当早产儿出现吸吮力差、吞咽不协调时采用胃管间断滴注喂养。每次喂奶前吸出残余奶,若残余奶超过上次的30%则打回残余奶并补喂奶量。若早产儿出现进行性腹胀、胃潴留物中含咖啡色样物或胆汁样物,则对其进行停奶观察,必要情况下可考虑采用生理盐水进行洗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早产儿采用常规方案进行干预,禁食24 h,出现肠鸣音或排胎便后每次试喂配方奶2~4 ml/kg,并依情况增加喂奶量。观察组早产儿采用早期微量喂养方案干预,入院后禁食24 h,在出现排胎便或肠鸣音后试喂开始量0.5~1.0 ml/(kg·h),逐渐增加喂奶量,喂奶量<10~20 ml/(kg·h)。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拔胃管时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水平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早产儿出生后3、7及14 d时采集其粪便,后采用PCR法检测粪便中肠道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水平,所有操作均严格遵照双歧杆菌PCR检测试剂盒(上海康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70121)和乳酸杆菌PCR检测试剂盒(HZbscienc,20161123)说明书进行操作。对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其具体评价标准如下。胃残余量:胃残留物有咖啡渣样或胆汁反流,超过上次喂养量30%以上;腹胀:24 h腹围增加1.5 cm;呕吐:每天>3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拔胃管时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早产儿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拔胃管时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早产儿不同时间点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水平的比较
两组早产儿治疗后3 d的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治疗后7、14 d的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治疗后7、14 d的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总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总发生率为19.0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相关研究指出,早产儿多伴喂养不耐受,并可能因为喂养不耐受导致延长其住院时间,对肠内喂养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5]。现阶段临床中推广胃肠外营养,早产儿的临床生存率呈现明显的不断提高趋势,但研究学者发现,长期静脉营养可能导致胆汁淤积的发生[6]。有学者指出,肠外营养方案对早产儿干预后,早产儿的胆汁淤积临床发病率占8.8%左右,已成为常见的胃肠外营养并发症[7]。此外,也有研究指出,肠外营养方案干预可能导致代谢性并发症、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及其他脏器功能受损,且可能导致胃肠道缺乏食物刺激,因而发生肠道黏膜上皮绒毛萎缩、变稀、褶皱变平,减弱肠道动力并降低肠道激素分泌量,损伤肠道免疫力,增加肠上皮通透性,导致肠道黏膜结构和功能受损[8]。早产儿大多需要长时间住院治疗,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等,因而临床中应采取合理的营养干预措施对早产儿进行干预,尽早开展肠内营养方案干预,并降低营养不耐受发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9]。
采用早期微量喂养方案干预指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内开始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且喂养奶量低于20 ml/(kg·h)的喂养方法,属于低容量、低热量的方式触发早产儿胃肠蠕动,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的一种非营养性喂养[10-11]。有学者研究指出,采用12 ml/(kg·h)的微量喂养方案可在短时间内显著提高新生儿的高血糖素、肠胃泌素、抑胃肽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浓度,而全肠道外营养方案干预则可避免此类激素变化[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拔胃管时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总发生率为19.0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早期微量喂养方案干预可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并实现有效促进胃肠成熟,尽早过渡至肠内营养。
一般情况下,早产儿肠道正常菌群存在一定的延迟定植现象,多伴随出现明显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菌缺乏现象[13]。易出现致病菌过度生长,不利于乳酸生存及糖分解,影响吸收及消化功能,导致肠道感染[14]。早产儿胃肠道中处于无菌状态,包括营养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等,其中静脉营养多仅可改变早产儿体内的营养状况,其可能导致胆汁淤积并发症发生,不利于胃肠道功能,对早产儿的肝功能、肺功能、糖脂代谢、免疫功能均造成不良影响[15]。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早产儿治疗后7、14 d的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治疗后7、14 d的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早期微量喂养方案干预后有利于早产儿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减少菌群失调,增加激素及消化酶的分泌,促进食物消化、利用及吸收。
综上所述,采用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干预后,可有效改善患儿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并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但本研究仅为单中心研究,有待后续扩大临床样本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Bottacini F,Morrissey R,Roberts RJ,et al.Comparative genome and methylome analysis reveals restriction/modification system diversity in the gut commensal Bifidobacterium breve[J].Nucleic Acids Res,2018,2017(4):1-18.
[2]Gandhi A,Shah N P.Effect of salt stress on morphology and membrane composition of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Lactobacillus casei,and Bifidobacterium bifidum,and their adhesion to human intestinal epithelial-like Caco-2 cells[J].J Dairy Sci,2016,99(4):2594-2605.
[3]毛爽,羅莎.孕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4):371-373.
[4]Bian X,Wang TT,Xu M,et al.Effect of Lactobacillus strains on intestinal microflora and mucosa immunity in Escherichia coli O157:H7-induced diarrhea in mice[J].Curr Microbiol,2016,73(1):65-70.
[5]吕红艳,杨李红,马岩,等.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营养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22):5608-5610.
[6]Hamet MF,Medrano M,Pérez PF,et al.Oral administration of kefiran exerts a bifidogenic effect on BALB/c mice intestinal microbiota[J].Benef Microbes,2016,7(2):1-10.
[7]马喜华,胡蓉.早期持续微量配方奶喂养在极低体质量早产儿肠道营养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17,34(7):1369-1371.
[8]Martín-Peláez S,Mosele JI,Pizarro N,et al.Effect of virgin olive oil and thyme phenolic compounds on blood lipid profile:implications of human gut microbiota[J].Eur J Nutr,2017, 56(1):119-131.
[9]Schoster A,Guardabassi L,Staempfli H R,et al.The longitudinal effect of a multi-strain probiotic on the intestinal bacterial microbiota of neonatal foals[J].Equine Vet J,2016,48(6):689-696.
[10]白雪,王娟,范文娟.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8):97-99.
[11]Xu J,Chen X,Yu S,et al.Effects of early intervention with sodium butyrate on gut microbiota and 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neonatal piglets[J].PLoS One,2016, 11(9):e0162461.
[12]吕红艳,杨李红,任朋顺,等.喂养不耐受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8):757-760.
[13]Sharma BC,Singh J.Probiotics in management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J].Metab Brain Dis,2016,31(6):1295-1301.
[14]Lyte M,Chapel A,Lyte JM,et al.Resistant starch alters the microbiota-gut brain axis:implications for dietary modulation of behavior[J].PLoS One,2016,11(1):e0146 406.
[15]Matias R,Emanuel F,Abeijón-Mukdsi MC,et al.Lactobacillus fermentum CRL1446 ameliorates oxidative and metabolic parameters by increasing intestinal feruloyl esterase activity and modulating microbiota in caloric-restricted mice[J].Nutrients,2016,8(7):415.
(收稿日期:2018-09-10 本文編辑:任秀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