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韩梦婷+李治建++斯拉甫·艾白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系胃食管暴露于胃酸而引发的一类疾病总称,首要表现为胃食管返流症和食管黏膜损伤。目前GERD高发病率表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文献对GERD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治疗药物、动物模型等方面进行归纳,为进一步研究GERD提供新思路与新线索。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9(a)-0013-04
Research progres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HAN Meng-ting1 LI Zhi-jian2▲ Silafu·AIBAI2▲
1.Postgraduate College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Xinjiang Urumqi 830011,China;2.Department of Toxicology Laboratory,Xinjiang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Uyghur Medicine,Xinjiang Urumqi 830049,China
[Abstract]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s a type of disease that stomach esophagus is exposed to gastric acid,which always firstly manifested as gastroesophagal reflux and esophageal mucosal injury.Currently,its researches have been catching more attention.This review summarize the various literature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GERD,treatment drugs,animal models and other aspects,in order to obtaining new ideas and clues for study of gastric 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Key words]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PAthogenesis;Chinese treatment;Research progress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系胃内容物混杂着胃酸反流入食管,酸性物质对食管壁的刺激所引发的一系列以咳嗽、嗳气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有食管外症状的临床症候群[1]。由于GERD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食管外症状及并发症可反复发作,使得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使其饱受病痛困扰[2]。然而,其病因学和病理学机制仍存在争议,其症状通常是非典型的,特别是食管外症状及并发症容易受到忽视。因此,提高临床医师对GERD的诊疗意识,以及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为患者及临床治疗提供潜在的益处[3]。最近几年,GERD食管外的症状及并发症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如气道高反应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GERD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治疗药物以及动物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归纳如下。
1 GERD的发病机制
本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发病原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公认的发病是多因素的,主要是食管抗反流机制的障碍或缺陷。最新研究证明该病的发生与内分泌免疫、炎症介质、抗反流作用衰弱等有关。
1.1内分泌免疫
内分泌免疫机制在GERD发病机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量研究证明,5-羟色胺(5-HT)与GERD的反流性呛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4]。5-HT,又名血清素(serotonin),是参与调节胃肠道运动的一种神经递质[5]。食管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显示柱状上皮细胞有储存5-HT功能,而其特异性结合受体5-HTR在食管组织中也有表达,同时5-HT能直接介导激活食管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中的神经节C纤维,且可被选择性5-HTR拮抗剂所抑制,当有酸反流时,食管黏膜的5-HT分泌增加,激活迷走神经C纤维,通过食管气道神经反射通道,进而导致速激肽的释放,引发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和气道反应性增高,从而引起如咳嗽等类似的呼吸道症状[6-8]。
另有研究显示分布于肠神经元上的5-HT1A、5-HT3等,起着参与调控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作用;也有分布于肠平滑肌上的5-HT2A、5-HT4等,而这些可直接参与调控平滑肌的运动,且5-HT4R已被证实在动物和人的食管组织中表达[9-10]。如今在治疗消化道动力性疾病上已研究出多种5-HT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5-HT4R激动剂替加色罗可降低餐后食管酸反流,降低食管对机械扩张的疼痛阈值、減少反流发生、改善症状,改善食管蠕动功能;另一种5-HT4R激动剂伦扎必利则是通过副交感轴突后释放乙酰胆碱增加,引起食管下括约肌收縮,提高食管下括约肌张力[11-12];以上这些都说明5-HT在GERD发病机制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反流性呛咳中的作用。
因此,可以预见5-HT-迷走神经-传入纤维神经肽分泌途径必将成为研究GERD领域的新方向,为研究提供新思路。
1.2炎症介质
大量文献显示,在动物实验与临床试验中均发现了炎症因子的表达与GERD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IL-8。
研究表明,在GERD患者的食道黏膜上检测到了IL-8的大量表达,同时其表达水平与内镜下及病理所示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13]。在GERD患者的血清中也发现IL-8大量表达,且血清中的PAR-2的表达与IL-8成正相关[14]。还有研究发现在患者的食管黏膜上有大量的NF-κB表达,其定位就在表达的IL-8的细胞核中[15]。以上研究均表明了IL-8与GERD的发病密不可分,然而其如何引起发病仍需进一步的研究。endprint
在研究中也发现,一些炎性因子在GERD的发生中无明显关系,如IL-1和TNF-α等。李全安[16]研究报道,TNF-α在GERD组中血清浓度为95.6039 pg/ml,而在正常对照组中为88.8900 pg/ml,在巴雷特食管中为93.0234 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TNF-α在GERD的发病中未起到相应的作用,故而炎症因子是否是GERD的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1.3抗返流机制减弱
下食管括约肌(LES)是存在于食管下端和胃连接处的一段宽约1~3 cm的高压区域,该区域在静息状态下压力比胃内压高5~10 mmHg,可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该括约肌收缩受多方面的调控。LES舒张,允许食物进入胃内,同时食物进入胃后LES收缩,防止胃内容物反流,LES压力的降低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重要原因,反流程度与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成明显正相关,同时LES压力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某些药物、手术损伤等[17]。
研究显示GERD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食管清阔能力下降,正常人的食管会通过大量分泌唾液、蠕动及重力的作用清除胃酸,当食管的蠕动能力降低或出现病理性蠕动时,胃酸及掺杂的酸性胃内容物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清除,继而使酸性物质对食管黏膜造成腐蚀损伤,从而破坏食管屏障,影响食管的蠕动能力,使食管蠕动能力再一次下降从而产生恶性循环[18-19]。
1.4中医对GERD的认识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抑酸、促胃肠动力药等,用药时间长且复发率高,而中医治疗该病可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如缩短用药时间,减少并发症,并得到了广泛认可[20]。GERD在中医古籍中并未有对应的病名记载,当代中医医家在查阅古代文献后,结合主要临床表现归纳了各自理解,每位医家均有其见解,故而在中医中GERD的病机并无统一答案。以下对GERD在中医里的相关病机情况进行归纳:
李媛等[21]总结了关于GERD相关记录,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 ……心痛,胃脘痛”,提出了对GERD的看法:该病由胃所主,累及肝、脾两脏,多因饮食失节、情志内伤、劳累久病等引发,脾胃损伤等这些因素皆可导致气、瘀壅结于食道,胃之通降受阻。
GERD的发生存在诸多病理因素,而其可认为是“胃食管反流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关系最为密切,病性以实证、热证为主,病机主要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22]。以上便是中医理论中病机的一些客观体现。
2 GERD的治疗
对GERD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患者从自身做起,控制体重、戒烟限酒,改变生活方式,这样能有效地控制GERD。而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抑酸剂、促动力药、抗反流药及传统中药,而在药物治疗中,抑酸剂的应用仍占主导地位[23-24]。
2.1抑酸剂
抑酸剂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z受体拮抗剂(HzRA)以及新兴的钾竞争性酸受体阻滞剂。该类药物通过强大的抑酸作用,缓解胃酸对食管黏膜的破坏,与促动力药结合能最大程度控制胃内pH值,减少酸反流[25]。
2014年包括我国专家共识在内的诸多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将PPI定为首选药物,将常规剂量8周的PPI作为初始治疗方案[22]。虽在GERD的治疗中已经将PPI定为了首选药物,但长期服用时,不能忽视不良反应,尤其在青少年中应用时应特别注意[26]。
2.2抗反流药
临床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是婴儿和成人中GERD最常见的机制(分别为66%和62%),目前对此的靶向药物可通过降低松弛发生频率、减少酸暴露及胃酸反流达到治疗效果,然而其效果并不突出[27]。该类药物主要包括γ氨基丁酸β受体激动剂和亲代谢谷氨酸盐受体拮抗剂两类,尽管抑酸剂的治疗地位突出但它无法降低胃酸反流,因此这类药物现已经成为治疗新热点。
2.3黏膜保护药
国外研究发现,有些对食管黏膜具有保护作用的药物可替代PPI的治疗,并取得不错的疗效。他们发现硫糖铝在缓解症状方面优于安慰剂,可用作维持治疗,桂皮二甲硅油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保护食管黏膜免受酸侵害的药物可用于缓解慢性胃灼热,特别是在轻度反流症状患者中[28]。说明食管黏膜保护药在治疗轻度GERD、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4中药治疗
众所周知,在国外仍有不少治疗GERD的方法,如通过抗均质药物以及特殊办法均证实有一定效果,却无法彻底治愈,西医对此疾病尚无理想手段。故可发挥中医整体调理的独特优势,从中药治疗入手,在治疗功能性、动力异常性疾病中有独到的作用并且疗效显著,这将会成为GERD研究的热点。
李倩雯[29]采用疏肝和胃降逆汤并取得显著的疗效,其观察组复发率為9.62%,远远低于对照组的48.08%,这为中医治疗GERD提供了一个有力依据。史成和等[30]采用益气健脾、降逆和胃法对患者进行传统中药治疗,结果也是优于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的西药组,且后期随访观察发现,中药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西药组。
3 GERD动物模型
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工具,但任何一个动物模型都具有内在的局限性。目前GERD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改变自身胃肠道解剖结构诱导食管炎和外源性灌酸诱导食管炎。
3.1豚鼠GERD模型
在慢性咳嗽和GERD患者中,与食管反射相关的刺激使咳嗽反射敏感。这种致敏可以在豚鼠中复制,且可能由迷走神经携带的食道传入神经纤维介导,豚鼠食管中的迷走神经C纤维被酸刺激,表达赋予对不同的有害刺激反应的TRPV1和TRPA1受体,通过回流对上呼吸道的刺激可能通过气道传入神经的刺激和/或致敏而导致咳嗽[31]。故豚鼠是研究气道高反应性最优的建模动物,且豚鼠灌酸造模已成为建模成功率最高的GERD模型。endprint
利用豚鼠造模已成为GERD的标准动物模型,豚鼠模型优点明确,豚鼠的气道高反应表现为咳嗽,而大小鼠无法表现。具体操作是使用食管导管用含有1 g/L胃蛋白酶或PBS的盐酸持续缓慢滴注豚鼠食管腔20 min连续14 d[32]。该模型广泛适用于GERD的动物实验。
3.2巴雷特食管和食管腺癌模型
手术方法是建立巴雷特食管、反流性食管炎和食管腺癌模型较为普遍的手段之一,主要术式包括:破坏食管括约肌、结扎幽门或十二指肠、切除胃后吻合食管十二指肠或空肠、机械扩张食管下端等[33]。大鼠是研究巴雷特食管和食管腺癌最常用的模型动物之一,大鼠食管的大小适中,手术操作相对较易[34]。但手术要求精准度高,且大鼠术后照顾不易,容易死于术后感染等。
在研究中选择动物模型,应根据实验目的和自身需求。无论何种动物,都应善待动物提高建模成功率,降低动物术后的死亡并有效降低成本。
4小结
近年来GERD在患病率、疾病负担等多项指标上都处于慢性病排名的前几位,已成为我国重大疾病问题,且GERD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故该病的病因和病机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对GERD的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GERD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认可。
目前世界公认GERD发生机制为食管的抗反流作用减弱,胃内容物混杂胃酸反流进入食管,食管黏膜暴露于胃酸中被腐蚀而致。其中,食管支气管反射引起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而目前大量研究提示GERD反流性呛咳与5-HT-迷走神经-传入纤维神经肽分泌途径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将成为治疗GERD研究的新方向。
但现代西医治疗该病,仍有许多问题:用药时间过长、副作用大、用药后该病仍反复发作。而传统医药具有副作用小,能有效降低复发率、缩短疗程、安全性高等优点。一枝蒿、吴茱萸、旋覆花、知母、贝母等中药在治疗不同类型的GERD上通过配伍入药,都能产生不错的疗效。有学者认为,一枝蒿在治疗GERD上可从调节5-HT-迷走神经-传入纤维神经肽分泌、抗炎、降低反流等多方面综合起效。故现在许多学者将治疗GERD的研究方向转向传统中药、藏药、维吾尔医药。
本文期望对GERD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治疗药物、动物模型等方面进行归纳,为防治GERD提供新思路和新依据。
[参考文献]
[1]罗璇.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5,32(4):60-61.
[2]房俊,杨晓俊,喻春钊,等.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3,5(3):47-51.
[3]Chen Y.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nd non-digestive tract diseases[J].Exper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5,9(5):685-692.
[4]盧小芳,王悦芬,王彦刚.5-HT通路异常与胃食管反流病[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4,34(3):163-166.
[5]陈小燕,周礼鲲,柯美云.5-HT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及其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应用[J].中国处方药,2005,(11):43-45.
[6]杨希.5-羟色胺—迷走神经通路在食管酸反流致气道高反应性中的作用和机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7]Savarino V.Update i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Minerva Gastroenterol Dietol,2017,63(3):172-174.
[8]Komleva NE,Marjanovsky AA,Danilov AN,et al.The novel approaches to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nd co-morbid pathology[J].Vopr Kurortol Fizioter Lech Fiz Kult,2017,94(2):20-23.
[9]Tuladhar BR,Ge L,Naylor RJ. 5-HT7 receptors medi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5-HT on peristalsis in theisolated guinea-pig ileum[J].Br J Pharmacol,2003,138(7):1210-1214.
[10]张婷.5-羟色胺对大鼠食管平滑肌动力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11]杨玲蓉.5-羟色胺信号通路在反流致食管黏膜损伤中的作用[D].杭州:浙江大学,2011.
[12]Hunt R,Armstrong D,Katelaris P,et al.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 global guidelines:GERD global perspective o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J Clin Gastroenterol,2017,51(6):467-478.
[13]田燕,陈吉.炎症介质与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6,10(1):34-35.
[14]郑林福.PAR-2、IL-1β及IL-8在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表达及意义[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3.endprint
[15]Isomoto H,Sacnko VA,Kanazawa Y,et al.Ehanced expression of interlenkin-8 and activation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in endoscopy-negativ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Am J Gastroenterol,2004,99(4):589-597.
[16]李安全.IL-2、TNF-α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中的表达及意义[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1.
[17]Slater BJ,Rothenberg SS.Gastroesophageal reflux[J].Semin Pediatr Surg,2017,26(2):61-66.
[18]王瑞,唐艳萍.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5,1(2):201-203.
[19]Gupta SS,Azmi L,Mohapatra PK,et al.Flavonoids from whole Plant of Euphorbia hirta and their evaluation against experimentally induce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rats[J].Pharmacogn Mag,2017,13(Suppl1):S127-S134.
[20]王建春,陳惠.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与优势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5):737-740.
[21]李媛,金小晶.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1):83-86.
[22]陈旻湖,侯晓华,肖英莲,等.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15,20(3):155-168.
[23]韩菲,张晓岚.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治疗[J].临床荟萃,2017,32(1):17-21.
[24]Sandhu DS,Fass R.Current trends in the manage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Gut Liver,2017,Epub ahead of print.
[25]Zheng RN.Comparative study of omeprazole,lansoprazole,pantoprazole and esomeprazole for symptom relief in patients with reflux esophagiti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15(8):990-995.
[26]Tjon JA,PE M,Soscia J,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in the management of pediatric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Pharmacotherapy,2013,33(9):956-971.
[27]van Wijk M,Knüppe F,Omari T,et al.Evaluation of gastroesophageal function and mechanisms underlyi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infants and adults born with esophageal atresia[J].J Pediatr Surg,2013,48(12):2496-2505.
[28]Surdea-Blaga T,Bancila I,Dobru D,et al.Mucosal protective compounds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 position paper based on evidence of the romanian society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J].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2016,25(4):537-546.
[29]李倩雯.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7):143-145.
[30]史成和,王秀娟,王春勇.健脾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6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6):257-260.
[31]Kollarik M,Brozmanova M.Cough an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insights from animal models[J].Pulm Pharmacol Ther,2009,22(2):130-134.
[32]Li Q,Kong L,Zhang S,et al.A novel external esophageal perfusion model for reflux-associated respiratory symptoms[J].Pathobiology,2010,77(3):163-168.
[33]房渝,任冬仁,陈浩,等.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动物模型[J].胃肠病学,2012,17(4):193-197.
[34]白研.Barrett食管和腺癌动物模型不同术式的建立与评价[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5.
(收稿日期:2017-07-21 本文编辑:崔建中)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