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许春华
媒体为了轰动性“吸睛”并谋求发行量,也会逾越边界去打窃听等擦边球;干得过火了,便会触发社会震怒和政府反弹,招来机制性约束。
两年前的3月18日,英国议会曾就“如何监管媒体”召开听证会,一度引起媒体惊呼国家300余年的新闻自由终结。两年后,两家英国媒体对多名国会议员的联合钓鱼调查,曝出分属两大党的两名泰斗级议员企图利用影响力变现的丑闻,其中一人还曾担任下议院领袖。两名议员由此自断前程。
很难说这是英国媒体在存心报复,毕竟它们素有“钓鱼”式监督的传统。当然,媒体为了轰动性吸睛并谋求发行量,也会逾越边界去打窃听等擦边球;干得过火了,便会触发社会震怒和政府反弹,招来机制性约束。最终,媒体知道,其恶作剧和打擦边球之举,必须基于对公共利益的维护,舍此别无挡箭牌。
媒体“钓鱼”议员频频上钩
在伦敦,大报云集的舰队街是英国新闻界的代称。这是个堪与唐宁街(首相府)和西敏区(议会大厦)较劲的所在。其2009年发起的连续调查,曾令英国半数议员身陷骗补门,而其“钓鱼”调查一手,更可谓独步全球。
两位前外交大臣——马尔科姆·里夫金德和杰克·斯特劳,便是最新被《每日电讯报》和第四频道联手钓到的大鱼。两家媒体的记者假冒拟在欧洲开展业务的中国公司员工,对12名资深议员实施钓鱼——邀请他们竞聘公司职位。公司自称不差钱,如今想聘用有影响力的英国政治家担任公司顾问,最后,斯特劳、里夫金德挺身而出,表示如果得到一定的报酬,可以向中国公司提供顾问和引见服务。
2月23日,第四频道以“标价出租的政客们”为题播出该片后,社会一片哗然。次日,里夫金德宣布辞去议会情报和安全委员会主席一职,且放弃参加5月7日的议会选举;而斯特劳则称本已不打算连任。
《泰晤士报》、英国广播公司(BBC)这样的著名媒体,也是钓鱼的老手。1994年,《泰晤士报》派出记者打扮成药商,坐实议员收钱代提议案或替商人获取情报。2010年,《泰晤士报》又通过卧底调查发现,两名前内阁大臣涉嫌为企业当说客。2013年,《泰晤士报》记者假扮韩国的一家太阳能公司人员,钓到了3名议员;同年BBC和《每日电讯报》还联合捉弄过两名议员。
显然,卧底和“钓鱼”调查,达到了让那些道貌岸然的政客原形毕露的效果。可以想象,当那些衣冠楚楚的政客毫不掩饰地狮子大开口或斤斤计较地讨价还价的原声再现,这个丑,确可使他们无地自容。政坛之外,英国足坛的赌球和国际足联的贿选丑闻,也是英媒卧底或“钓鱼”揭露出来的。
“螺旋”的反弹
英国媒体的这种看门狗抱负,是在300余年新闻自由的环境中,通过胜多败少的实践逐渐形成的。当然,媒体也会遭遇滑铁卢。当选题无关公共利益,而纯属炮制新闻、炒作私隐,那么螺旋的反弹击中的便是媒体自己的脸。
2012年,《泰晤士报》记者假扮金融业者,与当时的保守党财务总管彼得·克鲁达斯安排会面。事后,报道宣称克鲁达斯可以为给保守党捐款者安排与首相卡梅伦共进晚餐,并可问首相任何问题。报道见报后,卡梅伦和保守党议员都谴责克鲁达斯。克鲁达斯不得不辞去职务。然而,他心有不服,对报社提起诽谤诉讼。经过一年的审理,英国最高法院最终判决《泰晤士报》报道不实。
除了报道的瑕疵,“钓鱼”手段本身也曾引发訾议。2014年9月,《每日电讯报》披露亲工党的小报《星期日镜报》记者在社交媒体上以假名注册,男扮女装为一名美艳的20多岁的保守党公关女孩,在推特和脸书上不断试图勾引数位保守党议员,希望他们猎艳。绝大部分议员洁身自好,只有鲁克斯·纽马克春心萌动而中招,与这位“美女”交换了热辣的不雅照片。记者拿到证据后立马曝光,纽马克黯然辞去公民社会部长职务。但这种以色相“钓鱼”的调查也引起一定的争议,记者造假的账号事后也被推特和脸书删除。
更严重的是,媒体的花招可能逾越法律界限。2011年7月《卫报》率先披露,默多克旗下的《世界新闻报》从2002年开始便对王室、政界和普通民众进行广泛持续的窃听,进而炮制新闻。其中,引起社会震怒的是雇人窃听13岁失踪少女米莉·道勒的手机,由此严重干扰了警方调查。警方侦查发现,居然有1.28万人可能受到(窃听)影响。《世界新闻报》等还通过贿赂获取信息,买通警察追踪定位窃听对象。丑闻曝光后,自然引发政界、民众和严肃媒体的震怒和鄙视。百年小报《世界新闻报》就此关张。
一般而言,严肃大报不会一味追求耸人听闻的独家新闻,报社也不鼓励非法获取信息。但《泰晤士报》这样的主流大报也卷入窃听丑闻,加上随后BBC主持人的性侵丑闻,直接导致在2013年,英国媒体与政界爆发拉锯式较量。
政界的理智和媒体的理性
1694年“报纸执照令”废除,英国自此开启了300余年宝贵、神圣的新闻自由历史。20世纪开始,英国出現媒体自律机制,且从1907年“全国记者联盟”成立到1988年“报业投诉委员会”的应运而生,呈现出监管“步步升级”的态势。然而,即便成立报业投诉委员会,它仍是行业自律机构,只监管注册成员,不能独立调查,没有强制力,无权处罚媒体,只能协调仲裁,以《编辑行为准则》为基准处理投诉。
曾在《泰晤士报》报道中躺枪的首相卡梅伦后来指出,“仅仅依靠报业投诉委员会这样的组织来实现媒体自我监管是不太现实的,现在需要一个全新的机制”。
2013年3月,议会就如何监管媒体“听证”之际,英媒纷纷“深表震惊”,部分媒体还谋划抵制新的监管机构。然而,民众此时的反应已与媒体拉开了距离。最终,几大主要政党达成妥协,同意建立新机构监管媒体。它可以责成媒体在头版对虚假报道的受害者进行道歉,更正信息;出现虚假报道,对媒体处以营业额1%的罚款,总额不超过100万英镑;拥有独立的人事任命和资金;制定更健全的行为准则;为虚假报道的受害者提供免费仲裁;建立反应更迅速的投诉系统。同年10月30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签署了皇家特许状,准许成立媒体监管新机构。
现在看来,当时由于政界理智,英国的新闻自由传统得以维护;某种程度上说,经此一役,新闻自由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事实也证明,一年多来,尤其是最近媒体又把里夫金德和斯特劳钓上岸来,显示监督仍旧畅通无阻。同时,媒体也日趋理性,强化了自我约束,严格限定监督对象,哪怕制造轰动效应,所出的花招基本不再违反职业伦理和新闻道德,且建基于维护公共利益。
目前看,媒体还是处于攻势,毕竟绝大部分英媒是民众自费订阅的,监督政客是其赢得受众的手段;而只要政客经不住诱惑,或者“屁股有屎”,他们必定处于守势,且终究要被捉住、“钓”起,不断地出丑。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媒体对那些企望标价出租的政客,始终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