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效果对比

时间:2024-05-15

姬国强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河南平顶山 467000

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不显著,患者一旦确诊已经是中、晚期,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1]。目前,临床上对于肿瘤尚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常规方法更多的是以CT、磁共振成像等诊断方法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确诊,但是误诊率或漏诊率较高。近年来,病理诊断在肿瘤诊断中应用广泛,且效果理想,但是临床上对于病理诊断中不同技术尚存在较大的争议[2]。常规技术主要以活检穿刺诊断为主,这种方法虽然可以确定病灶类型、分期等,但是患者痛苦较大。当前,免疫组化技术在病例诊断中开始使用,且该技术已经融合了抗原修复技术、自动免疫染色系统以及敏感检测系统等[3]。为了探讨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56例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56例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15例为肝癌,35例为转移性肿瘤,4例为内胆管癌,2例为血管瘤。根据不同病理诊断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 24.5~71.3 岁,平均(45.6±2.4)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诊断时间为 1.1~7.9 个月,平均(4.2±1.1)个月;对照组28例,其中男25例,女3例,年龄25.3~74.7岁,平均(47.4±0.9)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诊断时间为1.2~7.8个月,平均(4.4±1.6)个月。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对诊断方案、护理措施等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活检穿刺法诊断,根据病灶类型、病灶位置等进行针对性的穿刺活检,活检过程在超声下进行,取出组织与标准组织进行比较[4]。

1.2.2 实验组 实验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所用试剂主要包括:甲醛固定液、透明液、脱水液、蒸馏水、浸蜡液、树胶及Ultrasen SitiveTMSP试剂[5]。具体诊断操作为:取一块患者组织,组织大小为1 cm×2 cm×0.2 cm。将其充分浸泡在甲醛溶液中,浸泡时间控制在2 h,然后采用透明液透明1 h,脱水液脱水1 h,浸蜡液浸泡1 h,将组织埋在石蜡内,常规切片,厚度控制在2μm;将切片好的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在37℃孵育10 min,采用蒸馏水冲洗3 min,采用高压锅修复2 min(温度控制在110℃),采用PBS洗涤5 min,常温下孵育2 h,使用PBS洗涤,加入Ultrasen SitiveTMSP试剂,孵育后DBA显色,最后使用树胶进行封固[6-7]。

1.3 观察指标

对检测结果进行判断,包括甲胎蛋白(AFP)、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等,组织免疫组化技术染色呈棕黄色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8]。采用我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诊断后相关指标进行评分,包括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等,评分越高,表示检查方法对患者产生的影响越小,检查依从性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诊断阳性率及满意度的比较

实验组免疫组化染色后,患者细胞结构为变异型,AFP及glypican-3表达异常者为24例,阳性率为85.7%,显著高于对照组(14例,50.0%);实验组满意率为82.1%,显著高于对照组(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表1 两组诊断阳性率及满意度的比较[n(%)]

2.2 两组诊断后相关评分的比较

实验组诊断后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 2)。

表2 两组诊断后相关评分的比较(分,

表2 两组诊断后相关评分的比较(分,

?

3 讨论

近年来,免疫组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病理诊断中,且效果理想[9-10]。本研究显示,实验组免疫组化染色后,患者细胞结构为变异型,AFP及glypican-3表达异常者为24例,阳性率为85.7%,显著高于对照组(14 例,50.0%)(P<0.05);实验组满意率为82.1%,显著高于对照组(57.1%)。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相比优势较多,该方法在诊断过程通过观察组织切片中抗原的数量级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对抗原进行定位、定性以及定量的研究,由于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因此,临床上通过免疫组化来标记抗体使其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的抗原[11]。IHC所用标本主要为两大类: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其中制作组织标本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石蜡切片。石蜡切片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更加有利于各种染色的对照观察,有利于切片组织长时间保存;同时,石蜡切片过程中使用的甲醛固定剂对组织内的抗原暴露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对切片组织进行修复[12]。并且,免疫组化诊断技术的使用并不会对患者产生伤害,能够消除患者内心诊断前的负面心理,提高患者诊断配合率。

为了有效提高诊断正确率,降低假阳性率的发生,免疫组化技术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以下步骤操作。①组织固定:对采集组织固定时主要使用10%中性缓冲甲醛固定液,这种固定液和其他固定液相比具有固定好、固定时间长久等优点,并且组织3个月内阳性率比较稳定。②烤片:对组织进行烤片时应该放置在适宜的温度,通常放在60~68℃的恒温箱中进行加热,加热时要避免温度过高[13]。③抗原修复:对组织进行抗原修复时应该控制修复时间在8 min,然后断开,让切片自然冷却,然后开始染色。④染色:免疫组化技术进行染色时应该对苏木精进行反复染色,避免染色颜色过深,影响诊断结果。同时,免疫组化技术显色属于是一种化学反应——酶促反应,该反应能够和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碱性磷酸酶以及过氧化物酶等发生反应,从而形成有颜色的复合物,并在组织和细胞抗原时间进行沉淀。但是,由于肿瘤类型相对较多,不同组织标本来源不同,其抗原的含量也不同,显色反应时间上会存在差异[14]。

因此,免疫组化技术在进行染色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染色过程中必须保持切片处于湿润状态;②孵育时应该严格控制孵育盒中蒸馏水量;③孵育时应该保证孵育盒整体的平整,保证抗体液体均匀,避免抗体液体流入组织内,降低假阴性的发生率[15]。同时,临床上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时能够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害怕心理,降低患者病理诊断时的风险,提高患者诊断依从性[16]。本次研究中,实验组诊断后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笔者认为,免疫染色组化技术的正确诊断和鉴定必须依靠免疫组化染色切片作为前提和基础,诊断时要加强医生和技术员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够保证免疫组化染色切片的顺利完成。但是,临床上采用免疫染色组化技术诊断时尚存在不足,如假阳性、假阴性等。临床上对于进行病理诊断的患者在常规穿刺的基础上联合免疫组化技术诊断,可发挥不同诊断方法的优势,提高临床确诊率,为患者后续的诊断、治疗等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进行病理诊断时实施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提高诊断阳性率,且诊断时患者痛苦相对较小,值得推广。

[1]鲁波,任丽芳,李美平,等.双拼对照法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应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30(3):337-338.

[2]苏冬梅.探讨消除免疫组织化学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20(2):127.

[3]吴丹桔.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4(15):3428-3429.

[4]陈海玲,杨杰,牛多山.免疫组化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6):196-197.

[5]王红,王庆梅,蒋毅,等.扁桃体Burkitt淋巴瘤1例伴文献复习[J].安徽医药,2012,16(6):801-804.

[6]吴秉铨,刘彦仿.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76-483.

[7]李红英.免疫组化三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9):969.

[8]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编写组.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38(12):836-840.

[9]徐晓艳.15例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11):1206-1209.

[10]王建平,张梅英,勾文峰,等.晶状体自发肿瘤转基因鼠脑横截面标本制备及鉴定[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41(8):673-675.

[11]叶海燕,陈建国,罗东兰,等.妇科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0):1834-1837.

[12]蔡兆根,王萍,谢群,等.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7):768-770.

[13]张世杰,郎振为,王欣欣,等.联合应用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和细胞角蛋白-19(CK-19)免疫组化检测在肝细胞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32(5):653-657.

[14]陈云新,吴群英,张彤,等.子宫颈及阔韧带原发Ewing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2,28(12):1399-1400.

[15]徐红,杨昌伟,杨巧,等.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复发1例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11):1246-1248.

[16]Bauer KR,Brown M,Cress RD,et al.Descriptive analysis of estrogenreceptor (ER) negative,progesterone receptor(PR) negative,and HER2 negative invasive breast cancer,the so-called triplnegative phenotype: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from the California Cancer Registry[J].Cancer,2007,109(9):17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