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阿替普酶在急性脑梗塞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NIHSS和BI量表评分分析

时间:2024-05-15

文/王祎茹罕

急性脑梗塞是一类具有较高临床致残率、死亡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后局部脑组织、神经组织循环障碍性损伤呈进行性趋势发展,且存在一定出血性转化风险,加剧患者临床风险性。循证医学研究指出,急性脑梗塞发病后时间窗内(4.5h内)积极溶栓治疗的实施对患者病情进展控制,致残、致死风险规避具有积极意义,阿替普酶作为静脉溶栓主要治疗药物,临床效果显著,但在相关研究中同时指出,尽管时间窗内静脉溶栓实施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病情预后具有显著改善价值,但时间窗内不同阶段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或存在差异性,需经研究明确为此类患者提供更为合理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时机选择。结合上述背景,特就不同阿替普酶治疗时机在急性脑梗塞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患者NIHSS、BI量表评分影响性开展研究分析,现将研究结果详述如下。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行对比性治疗研究,依据患者发病时间窗差异分组,A组(<3h)41例、B组(3~4.5h)46例,患者均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

A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83~51岁、平均年龄(67.26±4.25)岁,影像学诊断后确认内囊梗塞14例、单侧额颞叶梗塞10例、脑干梗塞10例、丘脑梗塞7例;B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83~52岁,平均年龄(67.51±4.29)岁,影像学诊断后确认内囊梗塞15例、单侧额颞叶梗塞12例、脑干梗塞10例、丘脑梗塞9例。一般资料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可比。

纳入标准:(1)经颅脑CT、MRI确诊脑梗塞者,且发病时间均≤4.5h;(2)患者均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指征,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既往急性脑梗塞病史者;(2)治疗前发生出血性转化者;(3)合并阿替普酶治疗禁忌证者;(4)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5)入院时或治疗期间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指征者。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经影像学诊断确诊后,均对症接受血压控制,血脂、血糖调节,补液、颅内压降压,神经保护等对症治疗,同期开展阿替普酶溶栓治疗,A组在发病后3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B组在发病后3~4.5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方案:以0.9mg/kg标准计算治疗剂量,经氯化钠注射液配置为1ml/ml浓度药液后先取10%药液行静脉推注,推注完毕后将剩余剂量在60min你没匀速滴注完毕,溶栓24h后复查颅脑CT或MRI确认溶栓效果及出血性转化情况,如未时间血运重建则重复上述治疗;确认血运重建者则行侯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凝集治疗,直至患者出院。治疗期间需积极配合临床康复护理、健康干预等措施,提升患者病情临床预后康复质量。

3 观察指标

以患者治疗前后NIHSS、mRS、Bl量表评分,血清标志物水平,急性期治疗有效率,近期治疗预后,二次血运重建率、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及治疗不良反应率为标准,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差异。

取NIHSS量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受损进展情况,总分为0~42分,评分高低与患者神经功能受损进展情况呈正相关性;取mRS量表评估患者急性脑梗塞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总分为0~5分,评分高低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呈反相关性;取Barthel(Bl)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水平,总分为0~100分,评分高低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水平高低呈正相关性。

急性期治疗有效率评价标准:显效,治疗后NIHSS、mRS量表评分下降>60%;有效,治疗后NIHSS、mRS量表评分下降幅度在20%~60%内;无效,治疗后NIHSS、mRS量表评分下降幅度<20%。

血清标志物选择hs-CRP、Lp-PLA2、NSE行实验室生化检验,分别取患者入院及治疗后当日外周静脉血行实验室检验。

近期治疗预后以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致残程度及最终预后结果为评价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NIHSS、mRS、Bl量表评分对比

分析表1,患者治疗后NIHSS、mRS、Bl量表评分均有改善,A组NIHSS(3.12±0.65)分、mRS(1.31±0.27)分低于B组,A组(61.68±5.47)分高于B组,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NIHSS、mRS、Bl量表评分对比(±s)

5.2 两组血清标志物水平对比

分析表2,患者治疗后血清标志物水平均下降,A组hs-CRP(7.68±1.68)mg/L、Lp-PLA2(168.29±14.25)μg/L、NSE(7.45±1.89)μg/L低于B组,差异显著,P<0.05。

表2 两组血清标志物水平对比(±s)

5.3 两组急性期治疗有效率对比

分析表3,A组治疗有效率(92.68%)高于B组(76.09%),差异显著,P<0.05。

表3 两组急性期治疗有效率对比[n(%)]

5.4 两组近期治疗预后对比

分析表4,A组预后良好占比(65.85%)高于B组,中重度残疾、死亡占比低于B组,差异显著,P<0.05。

表4 两组近期治疗预后对比[n(%)]

5.5 两组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治疗不良反应率对比

分析表5,A组出血性转化发生率(0.00%)低于B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不良反应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5 两组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治疗不良反应率对比[n(%)]

6 讨论

临床研究指出急性脑梗塞临床发病后,病情进展具有快速、复杂性特点,可在对梗塞部位及周边脑组织、神经组织造成不可逆损伤后,逐步影响相关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症状,威胁患者临床健康及生命安全,故需在临床中寻求可行治疗措施,积极延缓患者病情进展,改善临床预后质量。现阶段,对于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救治以积极溶栓配合神经修复、颅内压降低、抗血小板凝集等集中方案为主,必要时可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积极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阿替普酶是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首选治疗药物,为现代转基因制药技术下新型药物类型,在具有显著纤溶酶原激活机制外,相较传统溶栓药物临床出血风险性明显降低,对积极维护缺血灶周边脑组织健康性、促进神经功能损伤恢复具有积极意义。且在相关研究中指出,急性脑梗塞发病后3~6h时,大脑梗塞区半暗带为明显阶段,随缺血时间延长大脑梗塞取半暗带可逐渐缩小(病程6~24h)、消失(病程>24h),最终引发不可逆性脑组织、神经组织损伤,故在上述损伤发生前予以患者时间窗内积极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患者病情救治、预后改善具有积极意义,但在上述急性脑梗塞病理机制阐述中可知急性脑梗塞发病3h后即可出现明显脑组织、神经组织不可逆性损伤进展趋势,而阿替普酶最佳治疗时间窗为发病后4.5h内,或可导致患者发病后时间窗内不同时机下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差异,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质量。故针对上述情况,本文特设置相关临床治疗研究,以期对上述治疗时机影响性予以明确,为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积极治疗提供合理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A组NIHSS、mRS评分,血清hs-CRP、Lp-PLA2、NSE,中重度残疾、死亡占比,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均低于B组,A组评分、治疗有效率、预后良好占比均高于B组,差异显著,P<0.05。

急性脑梗塞病理机制研究中指出,发病早期因急性缺血可由病变部位及周边受损组织在释放大量致炎信号因子后,导致人体血清hs-CRP等多类炎症因子水平应激性升高,可加剧受损脑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进展,增加血小板聚集率,诱发患者脑水肿并发症威胁临床安全,且上述病理损伤发展中可由患者脑组织、神经元组织、神经组织等合并损伤刺激人体Lp-PLA2、NSE、GFAP的释放,以反映患者急性脑梗塞后大脑神经组织受损进展水平,故可将在临床量表评估基础上结合上述血清标志物水平变化对时间窗内不同时机下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且具备评估合理性。经本次治疗研究后发现,时间窗<3h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的NIHSS、mRS评分及血清hs-CRP、Lp-PLA2、NSE、GFAP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时间窗3~4.5h患者,可知时间窗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较晚期溶栓具有显著优势性,但在上述治疗实施中还需结合患者神经功能受损进展、溶栓期间血压变化水平、血糖水平及既往病史对患者出血性转化风险予以评估,采取干预措施,保障患者预后质量稳定、安全。

综上所述,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塞具有显著急性期治疗效果及近期预后效果,可有效维护患者大脑神经功能,延缓损伤进展,但需尽可能实施早期时间窗治疗确保患者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对于晚期时间窗患者应在符合静脉溶栓指征条件下尽可能选择阿替普酶治疗,以改善临床预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