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文/闫锐
精神科是医院临床中重要的科室,精神科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容易与社会脱节,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质量。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疗法,将行为治疗与认知疗法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对患者认知行为的干预,以便于能够切实纠正患者病例现象,让患者能够尽快地回归到家庭、社会当中。从20世纪末开始,认知行为治疗理论逐渐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理念,是具有实践治疗佐证的心理疗法,在精神科临床中运用越来越广泛,也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青睐。本次研究为了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科临床治疗中的效果,以本院收治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做书面汇报。
本次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本院精神科从2018年2月到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共计160例。采用随机数字游戏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每组8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27~76岁、年龄平均(48.3±11.4)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47∶33例,年龄28~75岁、年龄平均(47.6±10.7)岁。两组患者在上述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研究对象年龄均在24以上,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类症国际分类标准,包括意志减退、社会性退缩、冷漠、社会功能缺陷、人格突变。且所有患者病程持续一年以上。
排除存在躯体性疾病患者、脑部器质性改变患者、系统性疾病患者。
对照组患者选择西医医药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式为:针对精神科患者,选择阿立哌唑进行给药治疗。用药剂量从5mg开始,上限为30mg,每天一次,连续治疗两个月。针对精神科患者存在睡眠不良的问题,联合苯二氮卓类药物;而如果精神科患者发生锥体外系统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抗胆碱药物。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医护人员每次对患者进行50分钟的认知行为治疗,每周进行2~3次,持续半年。具体治疗包括:第一,康复训练。对于精神科收治的患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让患者每天都进行两次体位训练,每次持续的时间为30~40分钟,帮助患者改变不良习惯,同时形成相对规律的作息时间,形成较为健康的生活习惯。第二,开展适当的娱乐训练,能够根据患者兴趣等,为其制定针对性的训练方案,通过有效的训练,让患者产生较为浓厚的生活情趣,形成热爱生活、乐于生活的观念。第三,通过有效的行为宣讲活动,让患者了解认知行为训练的重要性,为其讲解相关基础知识,借助于多种宣讲形式,包括讲座、视频、宣传彩页等,让患者对健康知识有更清晰的了解,对自己病症有正确认知。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和患者的沟通交流,还可以构建相关的模拟场景,让患者对外部应激能力逐渐增加。第四,落实认知体察工作。医护人员需要主动了解精神疾病患者的情感、自主行为等,通过开放式方法记录情感,利用合理的引导方式,提升患者逻辑直觉,归纳出精神疾病出现非理性行为的时间、规律,同时统计行为与相关情况之间的关系,以便于为认知行为治疗奠定基础。第五,护理人员应该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能与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彼此之间形成相互协作的良好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对精神疾病患者情况的了解,包括患者性格、自我认同等。第六,开展综合性的行为训练。具体来说,可以根据患者具体行为表现,开展放松训练、自我指导、社会技能训练,增加患者与社会之间的接触,在频繁接触中引导患者锻炼社会技能,以便于可以快速地融入活当中,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进行评分,共分为30个条目,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症状越重;分数越低,则说明患者症状越轻。
治疗前后分别用自知力评定量表(SA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采用三级评分法,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自知力越高。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QL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加以评价,一共分为24个项目,主要通过社会功能、警觉性、回避症状、创伤主观评定四个方面加以评分。
将所有患者基本情况、治疗情况录入到Excel表格当中,利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加以处理。所有计数资料利用[n(%)]进行表示通过x加以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不具可比性,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估情况对比[n(%)]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PANSS、SA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NSS评分、SAI评分有了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SAI评分情况对比
从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生物精神病学发展速度加快,各种关于精神病学的研究不断增多,在精神病治疗中过于强调童年经历、成长过程等因素,导致精神动力学等心理治疗方案逐渐示弱,在精神分类项目治疗中的统治地位荡然无存。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从认知疗法、行为治疗两者中脱胎融合而来,尽管中间受到精神动力学等影响,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科治疗中强势回归,成为构成精神科治疗体系的重要方法。
在认知行为治疗法应用初期,主要用于抑郁症、焦虑障碍等疾病治疗。根据大量研究证明,与单独采用药物治疗相比,配合认知行为治疗法能够有效缓解焦虑障碍以及抑郁症患者症状。经过多年发展,认知行为治疗法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展,逐渐用于精神科所有分类疾病,分为不同的治疗模式。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幻觉、不可被说服妄想等症状,通过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激发药物治疗动机,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对缓解患者症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心理治疗工作中,主要实施个体治疗模式,对患者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评估,根据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治疗模式,通过认知矫正方式,促进其行为改变。到20世纪80年代,也有专家开始对“跨诊断”治疗开始研究,采用相同模式进行治疗,形成集体治疗形式,让心理治疗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在实施者方面,以往只能是精神科医生对患者开展心理治疗,后逐渐变为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两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发展至今,在医院精神科治疗中,医院精神科相关人员需要能够对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进行学习,熟悉相关技能,可以与药物治疗联合使用,切实提升患者依从性,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影响。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中对心理治疗师的需求量增多,加上心理治疗师分布不均匀,通过自助手册能够弥补缺陷,且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逐渐兴起了网络心理干预,尽管效果不如一对一治疗效果,但近期疗效可观。同时,虚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患者提供了便捷途径。
第一,在国内,由于社会中对于精神疾病、心理疾病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加上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培训相对不足,对心理学知识、心理学技能认识不够充分,没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训练,对认知行为治疗法等心理干预拒绝认可,与心理治疗师拒绝协作。这不仅与专业人员有直接关系,同时与患者、家属等都具有一定关联。
第二,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人们文化素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医护人员开始注重心理治疗工作,意识到心理治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重要性,开始接纳并学习心理疗法。然而,当前很多精神科医生学习中更多关注各类技术,对心理治疗具体实施办法不甚了解。而开展心理治疗必须要患者理解和配合,医患配合是发挥心理治疗作用的基础。当然,也有医护人员对“认知行为治疗”认识不足,将其与批评教育归为一谈,但实际上,激发治疗动机以及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是开展心理治疗工作的基础条件。认知行为治疗优势明显,不仅疗效快,且操作较为简单,但为了能够发挥其作用,必须对这些知识、技术有深入的理解,保证技术连贯性,能够为心理治疗奠定基础。
第三,对于精神科患者来说,实施心理治疗中需要考虑到患者个体差异,但对于具体认知行为治疗实施具有明确的流程规定,实施原则也较为固定。近年来,关于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增多,相关文献呈现出几何式增长,但操作流程不够明确,在具体操作中心理治疗应该具备灵活性,但决不能随意。很多人认为,心理治疗即便没有效果,也没有什么副作用。其实不然,如果对认知行为治疗认识不到位,在操作中存在不当行为,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还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导致患者病情恶化。
第四,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舶来品,尽管通过大量实践证明了其在中国国内背景下的作用效果,而“正念疗法”“接纳承诺疗法”等建立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但这些理论是西方人提炼并归纳出来的,为了让心理治疗在国内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加强其本土化发展研究,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与中国文化、中国人习惯等的契合度等。
第一,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对于精神科医护人员来说,必须强化培训,增强从业人员对心理治疗的理解,能够熟练掌握心理治疗的操作技术。考虑到精神障碍发生与生物学有直接关系,但生物学因素并非是精神障碍发生的全部病因,与环境、思维、应激等因素都有一定关系。只有建立全新的诊疗手段,积极培养优秀的心理治疗师,落实精神科医生与心理治疗师的协作,才能发挥认知行为治疗的作用。当然,必须通过更加广泛的科普宣传,让民众对相关心理治疗相关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第二,通过全面的教育活动,纠正对心理治疗的认识偏差,同时了解到心理治疗是一种专门针对心理层面疾病的疗法,心理干预办法应该有明确的规范,认识到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出现副作用,在严格规范条件下才能为精神科患者提供帮助。同时,需要了解认知行为治疗的作用原理,通过为患者提供安全、信任的环境,才能提升患者对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解和配合,保证各种治疗理论作用的发挥。
第三,针对认知行为治疗所出现的本土化问题,应该更加深入了解中国人行为习惯、认知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制定出更加切合实际的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同时,对东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研究本土化的认知行为特点,促进适合本土化发展的心理治疗理论、技术体系。
第四,认知行为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对患者实际病情情况、性格特点等进行充分了解,同时做好患者社会背景、外显行为等的调查工作;(2)体现人文关怀,能够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满足其合理需求,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沟通;(3)通过暗示、鼓励、肯定等方式,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提高患者依从性,并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发泄。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80例患者全部采用西医西药治疗模式,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治疗。从结果上来看,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明显,P<0.05。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模式,能够让存在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逐渐产生理性认识,将其非健康的思维逐渐转变,同时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让其能够充分认识到自我行为管理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标准化的训练与学习,让精神科患者掌握基本的理性行为,促进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实现。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治疗过程中,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