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薄层层析法检测中药蔓荆子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

时间:2024-05-15

李铖璐 赵振坤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蔓荆子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分步萃取以及薄层色谱等方法,根据各个部位的Rf值和显色行为进行归并,Rf值相同、显色行为类似的部分归并为同一个馏分。采用萃取法分离蔓荆子提取物,得到石油醚部位、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结果石油醚部位主要是油脂和挥发性油,氯仿部位主要是萜类,乙酸乙酯部位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水部位含有极性不相同的较多物质。结论本研究可为蔓荆子的药理活性成分的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蔓荆子;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薄层色谱

[中图分类号]R92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2)12(a)-0057-04

蔓荆子(fructusviticis)又名白背木耳、白背杨、水捻子、白布荆。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VitextrifoliaL.var.simplicifoliaCham.)的果实[1]。《新修本草》最早描述了蔓荆子植物形态:“蔓荆,苗蔓生,故名蔓荆。生水滨,叶似杏叶而细,茎长丈余,花红白色。今人误以小荆为蔓荆,遂将蔓荆子为牡荆子也”[2]。根据植物形态及生境,蔓荆子当为马鞭草科牡荆属的单叶蔓荆,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民间还用于抗癌、治疗痢疾、胃肠感染、急性结膜炎及抗感染,是临床常用辛凉解表药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蔓荆子还具有镇痛、抗菌、抗感染、催眠、祛痰、抗肿瘤等作用,是国内外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常用中药材品种[3]。蔓荆子由于产地不同会引起成分的差异。对不同产地的药材进行分析,可将其分为3类:山东崂山、山东青岛、山东牟平、山东日照、辽宁大连、福建莆田归为一类,江西星子、江西都昌、湖南湘阴、安徽安庆归为一类,河北任县、浙江青田归为一类[4]。除此之外,不同采收时期(早、中、晚)的单叶蔓荆子挥发油的含量也有明显差异。其挥发油主要成分各有特征:早期呈高蒎烷型,中期呈高乙酰氧基一对-薄荷烷型,晚期呈高对-薄荷烷(二烯)型[5-8]。照此看来,深入研究蔓荆子的生物特性及其化学成分将给科学与临床医疗带来颇多益处。本文笔者采用薄层层析法检测了中药蔓荆子中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现报道如下:

1蔓荆子的提取

1.1仪器与试药

(1)实验材料:干燥的蔓荆子果实,购于南昌市黄庆仁药栈。(2)实验试剂见表1。(3)实验仪器见表2。

1.2方法与结果

1.2.1实验原理 以70%的酒精作溶媒,用冷浸-超声辅助法提取蔓荆子中的有效成分,利用有机溶剂分步萃取法,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对粗提物的有效成分进行萃取分离。再利用薄层层析法分别对各部分萃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薄层检测。操作流程见图1。

1.2.2蔓荆子醇提物的粗提取 称量50g干燥蔓荆子研磨成粉末,用600mL70%的酒精浸泡48h,取出,放到超声波清洗器中超声处理30min,利用真空泵进行抽滤,取滤液,用旋转蒸发器分离回收溶剂,减压蒸馏得到流浸膏,浸泡、超声、分离,重复操作2次,合并2次的提取物。

1.2.3蔓荆子粗提物的萃取 (1)萃取过程:依次用等体积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萃取,每种溶剂均重复3次,分别合并每种溶剂的萃取液,用旋转蒸发器回收溶剂,于水浴锅上蒸干称重。(2)石油醚萃取:将得到的200mL提取物与等体积的石油醚共同装入1000mL的分液漏斗中,摇匀使之充分混合,静置铁架台上分层,上层金黄色,下层即水层深棕色,得上层液(石油醚第1次萃取物)。重复3次,合并3次萃取液,用旋转蒸发器回收溶剂。(3)氯仿萃取:向分液漏斗中加入200mL的氯仿,摇匀使之充分混合,静置于铁架台上至其分层,上层棕褐色,即水层。下层黄绿色,即氯仿层,中间层出现乳黄色物质,分离出来。得下层液(氯仿第1次萃取物),重复3次,合并3次萃取液,用旋转蒸发器回收溶剂。(4)乙酸乙酯萃取:往分液漏斗的水层中加入200mL的乙酸乙酯,摇匀使之充分混合,静置铁架台上分层,上层亮黄色,下层即棕褐色黄色,中间层出现了一层乳黄色物质,单独分离出来。得上层液(乙酸乙酯第1次萃取物),重复3次,合并3次萃取液,用旋转蒸发器回收溶剂。

1.2.4提取结果 实验结果证明,蔓荆子提取物经萃取后大部分物质仍留在了水层,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中所含主要是蔓荆子当中的小分子物质,总质量为0.69g,得率为1.38%,见表3。

2蔓荆子的薄层鉴别

2.1仪器与试药

(1)实验材料:第1块板为石油醚萃取物,第2块板为氯仿萃取物,第3块板为乙酸乙酯萃取物,第4块板为水层。(2)所用试剂见表4。(3)所用仪器见表5。

2.2方法与结果

2.2.1实验原理 薄层色谱(thinlayerchromatography)常用TLC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将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上,成一均匀薄层。等点样、展开后,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作对比,用以进行物质种类与含量的测定。其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固定相和展开剂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如吸附薄层,被分离的各成分极性不同,则在同一吸附剂上吸附力的强弱也不同。被分离的混合物中与吸附剂亲和力大的成分就留在接近原点处(即Rf值小),反之则随展开剂移动,Rf值就大,于是混合物中各成分就得到了分离。

2.2.2展开剂的配制 第1块板按石油醚︰氯仿=7︰3(V/V)(经多次试验获得)的比例分别用干燥的移液管量取7mL的石油醚、3mL氯仿,依次加入到试管中,混合均匀。再倒入展开槽中摇匀,槽中两边的液面要相平,加盖。每次展1块板,现用现配,不可重复使用;第2块板按石油醚︰氯仿=7︰3(V/V)的比例配制;第3块板按氯仿︰甲醇=10︰1(V/V)的比例配制;第4块板按氯仿︰甲醇=10︰1(V/V)的比例配制。

2.2.3点样 在薄层板1离下沿1cm处用铅笔划线,将供试品溶液用管口平整的毛细管分别滴加于离薄层板下沿0.5cm处的起点线上,从左至右,分别为样品1(石油醚萃取物)不同浓度的点。用毛细管点样时点1次后用电吹风的冷风吹干,再点下1次,第1个点点3次,第2个点点4次,以此类推,总共4个点,样品的间隔约为0.5cm。且在同一水平线上。在薄层板2中点样物质为氯仿萃取物,方法同上。在薄层板3中点样物质为乙酸乙酯萃取物,方法同上。在薄层板4中点样物质依为水层中的物质,方法同上。

2.2.4展开 将薄层板置于盛有展开剂的展开槽内,采用上行展开方式,浸入深度为0.8cm。待展开剂前沿离顶端约0.5cm附近时,将色谱板取出,晾干。把展开槽中的展开剂倒出来,用电吹风吹干。重新配制展开剂,将薄层板2置于盛有展开剂的展开槽内,采用上行展开方式,浸入深度为0.8cm。待展开剂前沿离顶端约1~1.5cm附近时,将色谱板取出,晾干。薄层板3、4同法。

2.2.5紫外分析仪观察 分别将薄层板置于紫外检测仪中,打开电源,分别选择254、300、365nm的波长,观察有无荧光斑点。在无斑点处说明样品吸收了紫外光,用相机拍下记录结果。

2.2.6碘蒸汽显色 分别将上述薄层板置于专用碘蒸汽染色缸内,约5min后,观察薄层板的颜色变化,用相机拍下记录结果。

2.2.7高锰酸钾显色 记录完碘蒸气显色结果后,将薄层板置于桌面直至碘挥发尽。再把配置好的高锰酸钾溶液均匀地喷洒在薄层板上,静置大约5min,用电吹风吹干,观察薄层板的颜色变化,用相机拍下记录结果。

2.3薄层鉴别结果

2.3.1石油醚层 薄层板1的碘蒸气及高锰酸钾显色见图2、3,图上各斑点从左至右依次为石油醚萃取物点样3、4、5、6次的结果。从图中可知,石油醚层中尚有部分物质没有展开。

2.3.2氯仿层 薄层板2的显色见图4、5,图上各斑点从左至右依次为依次为氯仿萃取物点样3、4、5、6次的结果。从图中可知,氯仿层中由于物质种类较多,部分种类尚无法完全展开。

2.3.3乙酸乙酯层 薄层板3的显色见图6、7、8,图上各斑点从左至右依次为乙酸乙酯萃取物点样3、4、5、6次的结果。从图中可知,乙酸乙酯层中各斑点没有完全展开。

2.3.4水层 薄层板4的显色见图9、10、11,图上各斑点从左至右依次为水层点样3、4、5、6次的结果。从图中可知,水层当中有些物质展开的较充分,但仍有许多物质无法展开,且梯度并不明显。

3讨论

本实验以70%的酒精作为溶媒,用冷浸-超声法提取蔓荆子中的化学成分,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对粗提物进行初步的萃取分离,最后用薄层层析法对各部分萃取物进行检测分析。经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依次萃取以后,提取物中的组成成分因极性的差异被分成4个部分,从得率可知主要集中在极性较低的氯仿层当中。

本实验采用薄层层析对蔓荆子提取物进行检测,根据层析板上Rf值的不同,判断萃取物中所含物质的多少。石油醚层当中主要存在一些油脂和挥发性油,由于展开剂极性过小,石油醚层中尚有部分物质没有展开,应再调配展开剂中石油醚与氯仿的比例,增大展开剂的极性;氯仿层中主要是萜类,其中物质种类较多,尚无法完全展开;乙酸乙酯层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经过3次紫外光照射可知,蔓荆子中含有许多不同种类的黄酮类化合物,其在不同波长的紫外光下皆有光斑,如要更详细地鉴定其中的成分,还需要进一步的分离纯化;水层当中含有较多种类的物质,其极性亦不相同,有些物质展开的较充分,但仍有许多物质无法展开,且梯度并不明显,应增加梯度点样间隔。

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对分离出来的各萃取层的物质进一步纯化,进行定量研究并鉴定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阐明其药理活性和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40-341.

[2] 苏敬(唐).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08.

[3] 谭业华,包建华,陈珍,等.中药材蔓荆子研究现状与展望[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4):361-364.

[4] 王连芝.蔓荆子药材的质量及其指纹图谱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

[5] 陈体强,吴锦忠,余德亿,等.不同采收期单叶蔓荆子挥发油成分的分析比较[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7,27(6):99-104.

[6] 俞振明,林志华,刘长辉,等.蔓荆子乙醇和乙醚提取液中化学成分分析与差异比较[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10):99-101.

[7] 张亚敏,林文津,徐榕青,等.蔓荆子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2):387-388.

[8] 刘小芬,杨成梓,王河山,等.福建野生单叶蔓荆子挥发油的气相-质谱分析[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3):46-48.

(收稿日期:2012-05-31 本文编辑:袁 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