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江晔
血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有关探讨
●江晔
血液管理信息化是血站管理的重要一环,血站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和控制血液质量,提高规范管理起着积极作用。卫生部颁布实施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一法两规”)明确了血站必须应用计算机管理采供血和相关业务过程,表明采用计算机管理已是血站必须具备的要素,血站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血站;信息化发展;探讨
血液管理信息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早在1965年就在北欧国家的血站中开始实施血站计算机管理;到7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血液中心或血站陆续各自开发和实施用计算机来管理血站的业务,随之也诞生了专业开发血液管理软件的公司;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血站都已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管理;70年代后期,美国率先在血液管理上采用条形码标签,用条形码来标识每一袋血液或血液成分的编号、血型、成分和有效期等,提高了信息系统处理效率,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出错率;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际输血协会制定了ISBT-128编码标准,推动了血液系统编码标准化发展。
血液管理信息化技术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如报表统计,献血登记,库存统计等)阶段,到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条形码、网络等现代计算机技术对采供血流程进行控制管理的阶段,血液管理信息化也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发展。我国血液管理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1984年上海市血液中心第一个采用PDP-11小型机实现了计算机血库库存管理及多终端的血液业务流程管理;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从单机微型机系统到小型局域网,各地血站纷纷摸索、尝试计算机管理;到了90年代,血液管理系统进入到一个发展时期,国内出现了一些专业开发血液管理软件的公司,血站应用计算机从事管理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血液不同于一般的产品,采供血流程不同于一般产品生产流程,不是一批投料产出一批产品,而是采自每个献血者。每袋血液各不相同,都需要严格控制、跟踪、记录,每袋血液都要受到信息系统的控制,每袋血的质量高度依赖于信息系统,因而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是非常专业、非常关键的信息系统,其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性,以及采供血业务的发展和对血液安全性更高的要求,使其本身发展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单靠血站自己建设已难以完成。
3.1 采供血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需求
信息网络技术已成为当今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血液管理,提高采供血工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已成为建设先进医疗信息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采供血机构在本世纪初至今已逐步实现采用计算机信息局域网管理本单位的采供血业务,但由于建设水平的差异,自成一体、不联不通、没有有效整合,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未能建立全省乃至全国性血液管理信息网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难以掌握、调控全国全省血液的供需平衡,由于采血和用血信息分散,不能统一管理,当遇到紧急大量用血时,不能实现全国全省及时统一调度,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时做出准备、客观的判断,无法在全国全省实现为献血者提供异地用血审批、报销及返还互助金等便捷服务的要求,无法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对有易感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行为的献血者实行献血屏蔽和淘汰,避免献血者近期献血和淘汰献血者再次献血,影响血液质量安全,不能为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预防及时提供资料,致使高危人群不能及时得到控制,无法建立全面、快速、有效的血液预警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化、规范化是当务之急,如采供血信息系统的编码标准、数据标准、功能规范、数据交换标准等急需统一。同时应注重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平台,形成全省乃至全国采供血数据的“大集中”,从而解决信息孤岛、填平信息鸿沟,实现互通互惠,构建国家级采供血信息资源库。
3.2 统一信息架构及数据采集标准
在血站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强调“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规范血站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功能、业务流程、数据模型和数据编码等信息标准,以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在统一流程过程中,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标准进行统一。
在建立统一流程的基础上,对基于业务流的信息流与数据集进行统一,即数据字典的统一。数据字典的建立应遵循一个原则,即:先参考国际标准,再是国家标准,然后是行业标准,最后是地方标准。
在建立统一数据字典的基础上,应尽量统一数据的编码标准、数据交换标准,便于各地血站和卫生行政部门之间数据的共享,同时,应考虑与国际接轨,如使用国际输血协会的血液编码ISBT128码等。
3.3 明确系统架构功能定位
在确立了统一的业务流程和数据字典之后,管理部门和血站对于管理信息系统所具备的功能要有明确的定位,然后通过成熟稳定的技术来实现,否则会造成设备、人员、资源的浪费。其次才能考虑技术上采用主流技术架构,保证系统先进性和实用性。现阶段建立全省乃至全国联网,主要是实现全省乃至全国血液资源共享,确保献血屏蔽信息、稀有血型献血者信息、临床用血的信息等全面共享;实现全省乃至全国血液资源和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资源调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避免血液资源浪费等。
但是作为全省乃至全国联网的管理系统,应该拓展更广泛的功能,如实现全省乃至全国的血液预警系统,血液预警系统能将主管部门与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各自有关的工作具体地联系起来,通过建立区域联网集中化检测系统,提升检测质量和血液安全。
3.4 系统建设与安全
系统的建设包括网络平台的建设、主机与数据库的建设、存储系统的建设等。一是联网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遵循网络安全性原则。信息及信息系统安全是血站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建立,涉及公民健康和生命安全。血站应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进行信息安全保护工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有防火墙、加密机、防病毒设备、漏洞扫描补丁分发、防电磁干扰的屏蔽设备、入侵检测设备、安全审计及容灾备份设备等。管理信息系统应通过公安部的安全等级评审。二是要有高度的可靠性。血站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较高,联网系统作为支撑整个业务系统运行的基础设施必须非常可靠。三是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建设不仅要满足近期的需要,还要前瞻性的考虑业务需求的增长和业界发展的总体趋势,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平滑升级,要有易扩展性。四是系统要有易用性及易管理性。如主机系统应采用通用主流操作系统软件,具备易上手、易操作的特点,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构建出适合最终用户的系统;如数据库应直接提供高效、易用的数据库管理工具,进行数据库的管理、维护、优化等工作。并支持数据库核心参数,根据系统负载情况自动调整,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3.5 系统的组织与实施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血站联网信息化建设中应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尽量把各单位建设中及联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其他卫生信息系统的有效资源,防止重复建设、浪费,血站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完成能使得医疗卫生综合业务信息系统的管理资源更加完整、功能更加完备。
以上从有限的几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对于血站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想法。血站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势在必行,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加强血站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确保血液安全,从而保障公民生命安全。
血液管理信息化历程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简陋到复杂的各个发展时期,在今后发展中如何避免再走弯路,如何又快又好地发展血液管理信息化建设,值得我们思考。新的医改方案将卫生信息化作为发展重要,作为公共卫生的血液管理信息化也应顺应发展潮流,抓住机遇,理清思路,做好规划,进一步提高血液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血液安全和管理水平,将高质量的血液管理信息化服务于全社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人民医院血站)
[1]孔长虹.孟忠华。血站信息化与成熟度模型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
[2]励修楣.采供血系统的编码标准ISBT-128[J].中国输血杂志
[3]孔长虹.血站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
[4]GB/T20988-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S].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