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李云卿
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现状
●李云卿
临终关怀是指在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它不以治愈为目的,因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医疗护理工作。它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通常指由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等多方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无救治希望、存活期限不超过3到6个月的临终患者提供特殊的缓和医疗服务,也包括对临终者家属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
临终关怀;改善;发展;模式
(1)死亡态度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种不愿提及的概念,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死亡态度的神秘性,给“死”这个客观存在的现象蒙上极恐怖的主观色彩。我国国人自古对“死亡”具有内在敬畏感,从而导致了人们对关于死亡话题的避讳,进而导致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患者和家属无法直面死亡。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曾对3000多例病人进行调查,发现93%的人对死亡没有准备,没有和家人谈论过死亡,50%以上的病人不了解自己的病情,生活在亲人善意的谎言之中。[1]发展和实施临终关怀的过程中,传统的死亡观念或多或少会与临终关怀“不以延长生命为惟一目的,而以减轻身心痛苦为宗旨[2]”的原则相冲突。因此探索和构建符合我国文化适应性的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方式正是有效推进和发展临终关怀的基础。目前医科院校和卫生职工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公共卫生专业、全科医师专业、在职医生、护士的继续教育系列中都开设了临终关怀课程,以医务人员为推进起点,推动我国客观对待死亡的观念发展。
(2)家庭观念的影响:在我国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要比其他文化国家紧密很多,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在临终关怀的实施过程中家庭成员的因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同时由于家庭成员和临终关怀对象的亲密关系,他们无法客观的对待亲属的离去,而当病人死亡,家属不是沉浸在悲痛中,就是开始找医院的麻烦。家属无望地耗尽家财,去拯救一个痛苦的生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我们的社会观念是:如果家人并重或老人临终的时候,不能够亲自去侍候和照顾,而把亲人送到临终关怀机构去,是错误的,会承受极大的社会压力。
(3)宗教信仰的影响:我国地大物博,多民族或混居或安居一处,不同地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民俗差异巨大,宗教信仰多种多样,对待死亡的观点各不相同,甚至部分地区还存在着“巫医”这一独特的医务工作者。盲目照搬国外发达国家的临终关怀的发展方式方法,不顾及不考虑各个民族的宗教和文化,不但无法有效的发展临终关怀,更易造成误解和产生冲突。我国的临终关怀的发展与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相结合,临终关怀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在方法等要借鉴各个民族的信仰、死亡观念。
(4)经济水平影响:我国的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偏远地区仍然有部分的人民挣扎在温饱线上,这些地方甚至没有一个真正的医院,医疗救治基本依靠“乡村医生”来实现,让乡村医生在本就沉重的常规医疗范畴以外增加临终关怀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而在这些地区发展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目前偏远地区的临终关怀机构基本上是空白,甚至在不算偏远的地区乡村、小城市,也基本上不存在。
(5)资金来源受限:在我国临终关怀不属于慈善范围,政府没有专门的拨款,同时临终关怀发展较晚,知名度不高,得到的社会捐助也很少。许多临终关怀医院为了应付开支,维持运转,还要向病人收取相当的费用。另外,我国绝大多数临终关怀机构没有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障体系,这无疑使得部分低收入者和公费医疗的病人望而却步,也使得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阻碍。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差异,国际社会临终关怀机构的类型也有所不同,但大多数都属于非盈利机构,并具有明显的福利性。但是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足以完全提供不盈利的福利性服务。现阶段临终关怀的发展采用政府给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承担费用的方式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临终关怀事业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体现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在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碰到许多问题和困难。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发展阶段在发达国家也都经历过,可以说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随着我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的成长,我们将不得不面临着一对夫妇照顾4位老人这一事实。哪怕不是独生子女家庭,在养老养病的问题上,也使许多家庭的儿女疲于奔命。传统的以治愈为目标的传统医疗,对一些无望治愈的疾病或病人来说只能是无效的,徒增家庭而负担,实践证明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费用并行之有效的照顾方法,是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重要途径,老龄化的浪潮和计划生育的实行,都必然要求临终关怀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主要针对晚期肿瘤患者及老年人实施临终关怀,各个研究机构和专业院校、医疗组织等都对临终关怀的实际意义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表明临终关怀的实施对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实际的意义,对比数据统计显示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有很大程度的提升,有效的避免了医患纠纷的产生。让社会意识到临终关怀对缓解家庭“因病致穷”的现状,使患者更加平静的面对死亡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能够改善目前绝大部分医疗资源应用于无谓的、徒增痛苦的对濒死病患的治疗的问题,进而优化现在的医疗资源的社会分配方式调节机制。
临终关怀的发展还需要针对临终儿童进行拓展研究,尤其是分析儿童不同于成人的濒死的心理状态及家长的心理阶段。而相比于接收老年人或成年病患的逝世,临终儿童对家长造成的影响更大,造成很多父母逃避直面儿童的死亡,直接将濒死儿童交给殡葬服务机构,或受限于经济条件,直接将儿童带回家消极的等待死亡。这种方式更易加重孩子的痛苦并且造成家长长时间生活在儿童离世带来的自责、悔恨等消极情绪中。因此我们更需要找到一个临终儿童护理的发展模式,让家长们逐渐接受孩子即将逝去的现实,抚慰他们的忧伤,避免出现自责情绪。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二医院)
[1]钱昊平.临终关怀医院渴望关怀[N].京华时报.2007-4-10.
[2]凌云霞,黄晶,李若惠等.我国开展临终关怀会理的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2):4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