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 陆薪莲 何丹 谢钰 王承夏
北京市综合性三甲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 陆薪莲 何丹 谢钰 王承夏
目的:我国大陆地区医务社会工作正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尽管其重要性正逐渐被大众认可,但关于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现状仍缺乏充分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向北京市综合性三甲医院负责人发放调查问卷,访谈在职医务社工、志愿者及患者等方法,了解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现状。结果:虽然目前北京市三甲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形式多样,但仍存在相关制度不完善、媒体宣传力度小、医院重视程度低等问题。结论:为推动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我们应建立健全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教育培养、资格认证和人事制度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医院管理者应正确认识医务社会工作,提高重视程度。
综合性三甲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1.1 对象
本次调查以北京市的15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不含驻京部队医院及武警医院)为研究对象。其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为北京地区较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院,在患者就医体验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志愿者管理、医疗慈善救助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较强的行业代表性,因此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部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1.2 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利用北医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结合《信息资源获取与应用》等书籍的方法指导,搜集、整理我国大陆地区医务社会作发展历史及相关政策法规、北京市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现状等资料。
(2)问卷调查法:用于科学、全面地了解北京市综合性三甲医院社工部设立现状。采取参阅相关文献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内容包括受访者基本信息、医院社工部设立情况、部门规模、人员组成、活动开展情况等。
(3)重点访谈法:对北京市综合性三甲医院负责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在职社工及志愿者、患者进行访谈。在征得受访者同意之后对访谈进行录音,若受访者不允许录音则调查人员在访谈过程中纸笔记录受访者回答的要点,在访谈完后及时整理出电子版访谈记录,采用质性资料分析法对访谈研究材料进行理解分析归纳。
调查结果显示15家医院中仅有8家医院设立了社工部,占比53%。7家未设立社工部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也有由医院团委领导、医护人员及学生、社会爱心人士组成的志愿服务队。
与上海市在2016年3月就已实现医务社会工作覆盖全市17区县、152医院相比[5],北京市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尚未成熟,不仅设立社工部的医院较少,且在不同医院中社工部的定位也不同。有的医院(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将社工部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部门,与护理部同等级;有的医院(如北京协和医院等)将社工部作为门诊部的下属部门;也有医院(如中日友好医院等)是从社工事务所外聘社会工作者,服务范围也仅针对部分科室。
3.1 相关政策制度的缺乏
3.1.1 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教育培养制度不完善
对于这样学校与用人单位不对接的现状,不能单从某一方面着手,齐头并进才能推动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培养制度的完善。具体来说,社会工作教育培养制度应该既包括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理论培训,又有对实际社工从业者的实践培训。而由于医务社会工作的特殊性,学院不仅应该注重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师资力量的培养等学院内部建设,还应该注重与具备一定教学实习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沟通联系,与政府、社区和医疗机构联合重组人才的培养平台。对于现有社工来说,医学背景、主动的服务意愿和实际的工作经验都是竞争优势,对他们的培养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等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
3.1.2 医务社会工作资格认证制度不完善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应该统一医务社会工作者准入条件,将教育培养与职业资格相衔接,使得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能够像护理等传统技术性专业一样,经过大学训练毕业,然后通过相应考核则可获得医务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进入职业岗位。同时还应该明确其他医学专业转入医务社会工作的条件,通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并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证书后到相关机构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对于目前国内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现状来说,对非社会工作专业的实际医务社会工作的转化将是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的有效途径[9]。
3.1.3 医务社会工作的人事制度尚未建立
在薪酬待遇方面,国家已明确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社会工作者薪酬待遇参照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而针对医务社会工作者而言,则可以在该职业标准建立、职业资格评价的基础上,设立职务等级,细化不同等级的薪酬待遇。另外需完善评价考核办法,建立系统完善的考核、定级和晋升的制度,使得医务社会工作能与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其他业务岗位一样有专业发展的机会。
3.2 医院管理层对医务社会工作重视程度低
很多医院不愿设立专门的社工部门的原因之一是领导者认为该部门不能给医院创收。大部分医疗机构自负盈亏,而医务社会工作对医疗机构带来的效益在短时间内是难体现出来的,医院便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此外,部分医务人员也对医务社会工作者存在偏见,认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院的正当收益,因此,工作过程中的配合较为消极,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增加了障碍。
3.3 宣传力度小、民众了解度低
目前只有《中国社工报》、《社区》等少数民政系统主办的报刊开设了社工专栏,其它主流媒体只是偶尔报导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故事。而要提高大众知晓度和认可度,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舆论宣传,如报导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探讨医务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制度或总结实践层面的经验教训,使政府机构深入理解医务社会工作,重视医务社会工作,让医疗机构、群众团体都能认可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
[1]张一奇,黄庆恒,王志文等.在现代化医院中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探讨[R].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2):84-86.
[2]王卫平.医疗体制改革呼唤医务社会工作[A].医学与社会,2004(2):1-4.
陆薪莲(1996~),女,本科在读,北京大学医学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