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曾小敏
艾滋病、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感染与血清学检验
●曾小敏
艾滋病、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患病后对人类生命安全威胁较大,如了解其感染传播途径,从根本上切断感染源,对于保证健康意义重大,早期进行有效的疾病诊断,早期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疾病进展。
艾滋病;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感染;血清学检查
现在临床行血清学常规检验的内容已经包括艾滋病病毒抗体(HIV-1或H IV-2抗体)和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抗体(ALT/HTLV-1抗体)检查。美国,日本较早就已经开展了该项检测[1]。现对上述两种疾病的传播途径,发病机理及现阶段通用的血清学检验方法进行简要概述。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发病原因为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该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最早在AIDS患者血液,淋巴结中得到。
1.1 传播途径
(1)男同性恋性生活或双重(同性或异性)性接触,具有较多性伴侣;(2)吸毒患者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3)需输血患者接受了含H IVⅧ因子或直接含HIV的血液发生感染;(4)母婴传播:母体感染病毒后经胎盘感染胎儿或分娩时新生儿接触母体血液而感染。因机体先天对HIV病毒无抵抗力,故在感染HIV后血清张可发现HIV-1或HIV-2 抗体[2]。
1.2 发病机理
人体感染HIV病毒后,并不会立即患病,该病毒在体内潜伏数月或数年后才会发病。机体感染病毒后,病毒表面的糖蛋白GP120结合辅助T淋巴细胞CD4,病毒的RNA转移至细胞内,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DNA进入细胞核,继而进入各部位的宿主细胞。当被侵入T细胞活化后,DNA再次转录为RNA,核蛋白转化为病毒蛋白,结合细胞膜脂质变为病毒颗粒,破坏细胞正常结构。病毒颗粒被释放后继续感染其他T细胞,循环往复,病毒被大量繁殖。机体表现出免疫力降低,早期仅有轻症AIDS相关复合病,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出现重症AIDS,并伴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全世界范围内的确诊病例已达25万例,感染者约1000万,说明疾病呈现蔓延趋势。
疾病在1977年由日本人首先发现,日本西南地区患者所占比例较大,1981年日本人使用血清学方法证明了发现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即ALT/HTLV-1。
2.1 ALT病型
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被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白血病型,淋巴瘤型及皮肤病型。
2.2 传播途径
目前可以确定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夫妇感染,亲子感染,输血感染。疾病的发病率约为1/1300,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现已证实,ALT/HTLV-1抗体阳性者肯定携带病毒[3]。
目前所用的检测手段主要包括酶联免疫法,明胶微粒凝集法,酶染色法,蛋白印迹法,免疫荧光法,确证性ELISA法,放免沉淀法,Kcrpas法。这些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对AIDS是HIV-1抗体初筛试验需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如初筛结果为阳性,需最后再做一次确证性试验。
固相酶免疫法(示例为Abbott公司试剂盒) (1)试验原理:致敏于聚苯乙烯珠上精制的病毒包膜蛋白抗原,使被检测血清中的抗体结合抗原,再结合酶标记的抗人抗体行固相酶免间接试验。(2)明教微粒凝集试验:该检查方法首创于1986年,检查无需特殊设备,操作简单,可在2h内快速得出结论,检查方法为PA法,PA法检查原理为HIV产生细胞MOLT-4/H IV-1 B的培养上清用蔗糖你读李新发精制病毒,将其使用0.5%的NP40溶解后在家鞣酸作用后,于明胶粒子表面致敏,如被检测血浆或血清中存在HIV-1抗体,则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3)确证性试验:试验方法为在聚苯乙烯珠上包被分子量为41kd的病毒包膜抗原和分子量为24kd病毒核蛋白抗原,使被检测血清中的HIV-1抗体与两种抗原发生反应,再与酶标记的抗人抗体做固相酶免疫间接试验,相较于筛检试验,确证性试验的特异性更高[4]。
4.1 固相酶免疫试验
检验原理及操作方法同上,使用去氧胆酸钠溶解MT-2细胞精制抗原,将其使用微量板或特制带盖小杯固相,向其中加入被检血清使其发生反应,清洗后向其中加入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抗人IgG单克隆抗体,以P-硝基苯磷酸二钠做底物,显色后加NaOH使反应中终止,经450nm对其吸光度进行测定,判定检查结果[5]。
4.2 明胶微粒凝集试验
检验原理为使用缓冲液适当稀释被检血清后,向其中加入TCL-Kan株培养上清病毒精制抗原致敏的明胶微粒,放置在室温下,经肉眼对检查结果进行判定。
艾滋病、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病变较轻时,经积极治疗,疾病可得到有效控制,行血清学检查,采用上述方法诊断,对于早期诊断出疾病,早期治疗意义重大。临床应重视发展上述检查方法[6]。
(作者单位: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 单多,段松,高洁等.我国某艾滋病高流行地区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早期发现感染者状况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11):962-966.
[2] 陈吴康,张晓菲,吕翠霞等.跨性别女性的特征及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1):76-79.
[3] 张玉洁,赵俊峰,祝庆等.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自我和谐、感恩与人际信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12):907-912.
[4] 王文娟,孙爱宁,陈广华等.成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AK1基因突变[J].江苏医药,2011,37(8):908-910.
[5] 王晓桃,刘玲,唐爱林等.小白菊内酯联合阿霉素抑制白血病Jurkat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4,(5):396-400.
[6] 姚利,陈子兴,岑建农等.成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细胞受体β链基因重排的特点及其在微小残留病定量检测中的意义[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0,33(5):409-41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