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李学飞 仪凡
基于《黄帝内经》浅析针害的预防
●李学飞 仪凡
对于针害的论述,散在于《黄帝内经》多篇条文中,对预防针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篇主要从针刺深度,针灸补泻,患者状况,治疗时间,针具选择来论述。
《黄帝内经》;针刺;针害
针害又称“针之害”,“刺之害”,是指由于医者操作不当或病人本身机体不适于针刺,引起的针灸疼痛,出血,晕针,继发感染。早在《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了针害一词,若针刺不当,非但不能疗疾,反而会带来危害。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日∶“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匡,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本文就《黄帝内经》对针害条文的记载来浅析如何避免其产生。
《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和阳……审之阴阳,刺之有方。”辨别疾病的阴阳指导针刺的深度可依据《灵枢.阴阳清浊》所说:“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对于明显的阴性疾病,针刺时可以相对深刺留针,对于明显的阳性疾病,要做到浅刺疾出或点刺放血,少留针或不留针,以减少针害的产生。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如果不分清病邪的表里深浅而妄加施针,往往导致针害的产生。《素问·刺要论篇》说∶“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灵枢经·官针》说∶“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反为大脓。”因此对于明显的表证,浅证,病邪在于表面的疾病,采用浅刺激,对于明显的里证,病邪较深,采用深刺,重刺激。
清热温寒是针灸治疗原则之一[1]《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来选择合适的针刺深度。如《灵枢.九针十二原》:“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诸寒者,如人不欲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刺急者,深内而久留针,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寒性病脉疾,热性病脉缓,因此根据《灵枢》所述,对于寒性疾病,针刺时要深刺并且长时间留针,对于热性疾病,针刺时要浅刺少留针或不留针。
补虚泻实即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疗另一原则。《素问.调经论》说:“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灵枢,终始》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脉皆实。”《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说∶“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可见,对于实证应该深刺,对于虚性疾病浅刺,以避免产生使虚者更虚,实者更实的针灸不良反应。
《难经.七十八难》说:“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深之,是谓泻。”《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告诉我们针刺手法操作不同,则产生不同的补泻效果。以提插补泻为例,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反复施行小幅度重插轻提手法,以下插用力为主,是为补法,反之为泻法。刺法灸法学42]治疗操作时根据病症的虚实,采用不同的补泻,以达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功效。
穴位有其自身的特异性,有些穴位偏补,如下腹部的神阙,气海,关元,以及其他偏补的足三里,命门,太溪等;有些穴位偏泻,多在四肢末端和头面部,如十二井,十宣,水沟太阳等。在配穴时依据疾病性质选择不同属性的穴位。[1]
《灵枢.终始》指出“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己渴勿刺,已刺勿渴.《素问·刺禁论篇》曰∶“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素问·奇病论》也指出∶“身赢瘦,无用馋石也。”这指导我们对于所述的不良状态的病人应当缓针或者改用较轻的刺激量。
在《黄帝内经》中有:“运气七篇”,讨论人与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关系,说明了人与天地相应,如果针刺操作时违背五运六气,则会产生针灸不良反应,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指出∶“春刺络脉,血气外滋,令人少气;,,,,,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亦,,,,,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针灸操作时,顺应四时之气,春夏人体之气行于浅表,故益浅刺,秋冬人体之气入里,可以适当的深刺。
《灵枢·官针篇》说∶“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又说∶“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今天我们用的无外乎锋针,毫针,梅花针,但仍要根据病情病位来选择。刺络放血多用锋针,一般治疗多用毫针,而同一类针具如毫针,又有其长短粗细的不同。针刺四肢肌肉丰满处的穴位,选针可略长,而针刺胸背瑜穴,则应选较短的针具清浅的疾病用小针去刺治,深重的疾病用长针去刺治。[3]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禁忌的论述对于预防临床针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针灸治疗时遵守以下原则将会减少针害的发生:一“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灵枢.九针十二原》),分清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属性,选择不同的针灸操作;二因人‘因时刺宜,选则适当针具,把握住中医的整体观念;三熟练掌握人体解剖学,对于危险的穴位操作,避免刺伤血管,神经。脏腑等组织;四操作时医者要意念集中,做多手如卧虎,如临深渊,随时观察病人反应,及早处理。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1]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3
[2]王启才.针灸解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7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